|
對于80、90后的小伙伴們而言,有一種可以食用的植物,可以說是陪伴了這一代人的童年,它的莖稈外皮上有紅色的斑點,葉片脈絡肥大清晰,莖節(jié)次序分明,長得非常像我們常吃的甘蔗。80后的小伙伴們特別喜歡把它的外皮剝掉,咀嚼里面的軟物,這種植物就是人稱“酸筒桿”的虎杖。 虎杖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活血、散瘀、通經、鎮(zhèn)咳等功效。醫(yī)學上經常被當作中藥使用,但是虎杖并不受外國人待見。19世紀50年代,當時的植物學家西博爾德在日本發(fā)現了這種植物,原以為是日本特有物種,便把種子帶回荷蘭,最后由荷蘭轉賣至英國。 不過,英國人卻低估了虎杖的繁殖能力,因為英國當地氣候是屬于溫和海洋性氣候,虎杖在這種氣候環(huán)境下,幾乎沒有環(huán)境限制,可以說是進入了野蠻生長狀態(tài),種子被帶到哪里,就在哪里生根發(fā)芽,過著野草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生活。 再加上英國當地沒有可以限制虎杖發(fā)育的昆蟲,這也間接導致部分虎杖能在一天之內長高20厘米,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發(fā)育到三米多,嚴重影響英國當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然而入侵英國泛濫成災的虎杖,卻被我國當成寶貝,為什么?主要原因有以下兩點。 第一個原因:與我國的氣候有關,中國幅員遼闊,氣候復雜多樣,以季風性氣候為主,這種氣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虎杖的瘋狂繁殖,再加上我國天生就有針對虎杖繁殖的天敵,即使人工不加以干涉,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便可控制虎杖的繁殖。 何況,虎杖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古人就將其當作活血化瘀的藥物使用,時至今日,它依然具備醫(yī)學價值。我國不僅不消滅虎杖,反而規(guī)范化種植,做到每畝萬元的產值,不僅解決虎杖泛濫成災的問題,還為種植虎杖的居民們帶來不菲的收入。 第二個原因: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虎杖的嫩桿子和我們平常吃的芹菜差不多,把它切成段后焯一下水,放在鍋里小炒一下,就是一道不錯的家常菜,很受大眾歡迎。 總而言之,虎杖是一種友好的植物,不僅承載著上一輩人的童年寄托,還具備一定的醫(yī)療價值。 圖片如有侵權,聯(lián)系刪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