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愈爾敏湯:麻黃10g,荊芥15g,防風10g,川芎10g,僵蠶10g,蟬蛻10g,厚樸15g,陳皮10g,茯苓15g,桑白皮10g,赤小豆20g,連翹20g,人參10g。(此方即《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消風散和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之合方) 主治:頭昏、目眩、鼻塞、風丹、瘙癢、皮膚頑麻,舌尖微紅。 證析:所治六種證象均與《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消風散證相同,是風邪郁于少陽三焦及其血絡,外不得疏,內(nèi)不得泄,以致營衛(wèi)失調(diào),膜絡攣急,呈為上述證象。所不同者,唯氣已化熱,舌微紅耳。 應用:上述諸證,若見舌尖微紅,即可使用本方。根據(jù)不同證象,可作如下加減: 1、頭昏脹重痛:是風邪夾濕,客于頭部:加白術(shù)30g,澤瀉30g,運脾除濕,導濕下行。余治一50歲男子,頭昏脹痛已逾兩年,諸醫(yī)束手,用此方一劑昏脹即解。 2、鼻塞:過敏性鼻炎,加蒼耳子10g,辛夷10g;鼻涕多,加烏梅20g,五味子10g,斂其津液,或桂枝、白術(shù)、澤瀉各15g,運脾除濕,溫化水濕;鼻孔發(fā)一癢,加細辛5g,刺蒺藜10g,祛風利竅,或加桂枝溫通血絡。 3、風丹:西醫(yī)稱為蕁麻疹,屬于過敏性疾病。余從事方劑研究四十年,所見古方能治此證者甚多:如系寒邪閉郁,營衛(wèi)失和,可用葛根湯辛溫解表,解痙和營,桂枝麻黃各半湯亦同此法;少陰陽虛,表衛(wèi)不固,遇寒即發(fā),用真武湯與桂枝湯、當歸補血湯三方相合,再加人參,溫陽化氣,調(diào)和營衛(wèi),益氣固表,防御邪侵入;風客腠理,氣郁濕滯,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消風散疏風解痙,宣通腠理;三焦?jié)駸幔寐辄S連翹赤小豆湯宣通腠理,清利濕熱。余臨證50年,所治甚多,若見舌尖微紅,用愈爾敏湯方無不應手而效。本方于消風散中去羌活、薄荷而加麻黃,是嫌羌活宣通腠理之力不如麻黃;麻黃又有利水的作用,與桑白皮、赤小豆、茯苓相伍,利水之功可以增強,更符濕滯腠理三焦的機理。 4、瘙癢:感受疫毒者有之,可加苦參、貫眾、地膚子、白鮮皮之屬殺蟲止癢;風邪入絡,血絡不通者可加桂枝、赤芍活血通絡。血虛生風者可加生地黃、當歸、赤芍、何首烏養(yǎng)血合營,共呈養(yǎng)血息風之效。 5、皮膚頑麻:有濕滯體表與氣虛不榮之別。此方有祛風除濕功效,減去連翹,加入白術(shù)、黃芪,則益氣、除濕法兼而有之。 |
|
|
來自: 石門易卜 > 《醫(yī)方金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