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出河津縣西郭門,西北三十里,抵龍門下。東西皆層巒危峰,橫出天漢。 大河自西北山峽中來,至是,山斷河出,兩壁儼立相望。神禹疏鑿之勞,于此為大。繇東南麓,穴巖構(gòu)木,浮虛駕水為棧道,盤曲而上。瀕河有寬平地,可二三畝,多石少土。中有禹廟,宮曰“明德”,制極宏麗。進(jìn)謁庭下,悚肅思德者久之。庭多青松奇木,根負(fù)土石,突走連結(jié),皮干蒼勁偃蹇,形狀毅然,若壯夫離立,相持不相下。宮門西南一石峰,危出半流。步石磴,登絕頂,頂有臨思閣,以風(fēng)高不可木,甓為之。倚閣門俯視,大河奔湍,三面觸激,石峰疑若搖振;北顧巨峽,丹崖翠壁,生云走霧,開闔晦明,倏忽萬變。西則連山宛宛而去。東視大山,巍然與天福南望洪濤漫流,石洲沙渚,高原缺岸,煙村霧樹,風(fēng)帆浪舸,渺茫出沒,太華潼關(guān),雍豫諸山,仿佛見之。蓋天下之奇觀也。 下登,道石峰東,穿石崖,橫豎施木,憑空為樓。樓心穴板,上置井床轆轤,懸絹汲河。憑欄檻,涼風(fēng)飄灑,若列御寇馭氣在空中立也。復(fù)自水樓北道,出宮后百余步,至右谷,下視窈然。東距山,西臨河,谷南北崖相去尋尺,上橫老槎為橋,踏步以渡。谷北二百步,有小祠,扁曰“后土”。北山陡起,下與河際。遂窮祠東,有石龕窿然若大屋。懸石參差,若人形,若鳥翼,若獸吻,若肝肺,若疣贅,若懸鼎,若編磬,若璞未鑿,若礦未爐,其狀莫窮。懸泉滴石上,鏘然有聲。龕下石縱橫羅列,偃者,側(cè)者,立者;若床,若幾,若屏;可席,可憑,可倚。氣一陰一陰一,雖甚暑,不知煩燠;但凄神寒肌,不可久處。復(fù)自槎橋道由明德宮左,歷石梯上。東南山腹有道院,地勢與臨思閣相高下,亦可以眺望河山之勝。遂自石梯下棧道,臨流觀渡,并東山而歸。 時宣德元年丙午,夏五月二十五日。同游者楊景端也。 【譯文】 出了河津縣的西城門,往西北方向(走)三十里,(就)到達(dá)了龍門山的山腳下,(它那)東西兩面全是重疊的山巒和高險的山峰,高大得聳入云霄。 黃河從西北方的山峽里沖出來,到這里,沖斷山脈,河水流過來,兩岸的山崖整齊地對立相望。夏朝大禹(為了)疏通河道而開鑿的功勞,在這里顯得最偉大。從東南山根起,在巖石上鑿洞,架起木樁,在河水上面凌空搭起一條棧道,盤旋著上山??亢舆呌幸粔K寬敞而平坦的地方,大約有二三畝地,石頭多泥土少。(那)中間有一座禹王廟,叫做“明德宮”,修建得十分宏偉壯麗。到大殿前參拜,(見到夏禹的塑像),肅然起敬地想起他對人民的好處很久。院子里有許多青松和叫不出名的樹木,樹根背著泥土和巖石,凸出地面,伸向四處,連結(jié)在一起,枝條和葉子疏密相間,形成濃蔭,樹皮樹干蒼老挺直(顯出)一種高傲的勁兒,堅定的樣子,好像健壯的漢子彼此對站著,相持著不肯讓步。廟門的西南面有一座石峰,高高地伸出到河流中間。踏著石頭臺階,登上極頂。頂上有一座臨思閣,因?yàn)樯礁唢L(fēng)大,不能用木材建筑,用磚石砌成。靠著閣門向下看,黃河急流翻滾,(向)三面沖擊振蕩,令人疑心石峰是在搖晃。北看巨大的峽谷,朱紅的山崖,蒼翠的石壁,吐出云朵,飄過煙霧,一會散開,一會聚攏,(天色)一會一陰一暗,一會明亮,(真是)瞬息萬變。西面是山連著山,曲曲折折延伸過去。向東看那座大山,巍峨聳立,與天相接。南望洪濤滾滾,(水中)石洲沙灘,高高的平原和彎曲的河岸,炊煙彌漫的村莊,霧氣籠罩的樹林,風(fēng)里的帆,浪中的船,渺渺茫茫,時隱時現(xiàn)。華山、潼關(guān)和陜西、河南的許多山,好像隱約可見。這真是天下少有的景致埃 下了臺階,取道石峰東面,(有一處)鑿開石崖,安起木樁,放上橫木,憑空造起一座水樓。在樓心的地板上鑿開一個洞,洞上面安上井欄和轆轱,掛上一條繩索,從河里打水。依靠在欄桿邊,涼風(fēng)飄灑過來,(那感覺)好像是(傳說中的)列御寇駕著風(fēng)在半空中站著似的。又從水樓北面沿著山路往禹王廟后面走出百余步,到了右邊的山谷,向下看去,幽深得很。(這里)東面靠著大山,西邊面對黃河,山谷南北兩邊相距丈把遠(yuǎn),上面橫放一根老樹杈作橋,(只能)腳尖挨腳跟地走過去。山谷的北面兩百步的地方,有一座小廟,匾上寫著“后土祠”。北山陡峭地矗立起來,山腳與河邊相連。于是(當(dāng))走完了后土祠東邊的山路,(就會看到)有個山洞,空蕩蕩的好像一間大廳。懸掛著石頭長短不一,(有的)像人形,(有的)像鳥的翅膀,(有的)像獸嘴,(有的)像肝肺,(有的)像贅瘤,(有的)像懸空著的鼎,(有的)像成組的磬,(有的)像未經(jīng)雕琢的玉,(有的)像未曾冶煉的礦石,它們的形狀沒有辦法說全。高懸著的泉水滴到石頭上,咚咚地發(fā)出響聲。洞下面的石塊橫七豎八地羅列著,躺著的,歪著的,立著的,(有)像床鋪的,像茶幾的,像屏風(fēng)的;可以坐,可以伏,可以倚。(洞里)氣息一陰一涼一陰一涼的,即使大伏天,也不會覺得煩悶燥一熱,只使人感到心神凄涼,肌膚寒冷,不能夠長時間地停留。又從老樹杈橋上過去,經(jīng)由明德宮的左邊,沿著石頭臺階上去。東南山腰里有一座道院,地勢跟臨思閣高低差不多,也可以遠(yuǎn)望黃河和龍門山一帶的好風(fēng)景。(然后)就從石階下來走上棧道,到黃河邊上看了來往渡船,(才)順著東山回去。 (游龍門的)時間是宣德元年,夏季五月二十五日。同游的是楊景端。 【賞析】 這是一篇純粹寫景記游的文章,通過對氣勢磅礴的水光山色的描繪,以及對名勝古跡的記述,有聲有色地表達(dá)了作者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這篇游記,采勸寫景見人”的方法,通過秀美壯觀的景物描寫,展示出一幅山水綿織的圖畫,從中也可以窺見游人的活動。這種把直接寫景和間接抒發(fā)個人感受結(jié)合起來的寫法,營造了情景一交一融藝術(shù)境界。此外,文章按游覽先后為序,進(jìn)行有條不紊的依次記寫,線索清晰,比喻、擬人、狀物等手法的運(yùn)用,使得筆下景物真切、生動、惟妙惟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