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盞煤油燈 文:施訓洋 我上小學的時候,農(nóng)村還沒有通電,照明工具多是煤油燈。條件好的人家是買那種帶燈罩的可以調(diào)節(jié)燈芯長短的煤油燈,大多人家都是自制煤油燈。 兒時,我家的煤油燈多是自己改做的。拿一管用完的牙膏皮剪開理平,裹成燈管,穿上幾根棉線當做燈芯;找來平時用完的墨水瓶或是裝藥的玻璃瓶,在瓶蓋上鉆個眼,插上燈管,瓶里灌上煤油,蓋好蓋子。等燈芯喝足煤油,劃根火柴點上就可以照明了。這樣一盞光亮,便是全家人夜里的溫暖和希望。 記憶里,晚上家里通常只點一盞煤油燈,人到哪煤油燈便跟到哪里。沒有燈罩,便用手掌撐著,以免被風吹滅。煤油燈的燈芯燒久了,上面會結(jié)成炭塊,燈光也會漸漸變暗。只見父親拿來剪刀輕輕一拽并剪去最上面的一段,燈就恢復了亮度。自制的煤油燈使用起來不是很方便,無法調(diào)節(jié)燈芯,很容易滅。最主要的是亮度也不夠。 到我上小學時,家里便買了一盞煤油燈。每天晚上父親都會將燈罩拿下用干抹布擦拭干凈,特意將燈芯調(diào)高,罩上燈罩增加亮度,讓我在燈光下看書、寫作業(yè)。通常,父親會坐在離我不遠處的板凳上就著燈光編織竹籃、鴨圍,到我寫完作業(yè),父親的竹籃也成型了。母親則坐在我身旁,手里忙著針線活兒。有時母親會停下手上的活,來“監(jiān)督”我,如果看我在認真學習,她會露出舒心的笑容,如果我淘氣了,她就會教導我:三代不讀書,好比一窩豬。后來,這句煤油燈下的教誨,成為了我人生的座右銘,當我有了孩子,我也用這句話來教育我的子女。 小學快畢業(yè)時,家里開始通電了。電線桿就是杉木樹,電費很貴,還極不穩(wěn)定,時不時地會停電。煤油燈依然是讀書、寫字的照明工具。 上初中后,來到離家很遠的鄉(xiāng)級中學,教室屋頂掛的是長長的日光燈,每天晚上坐在干凈明亮的教室上晚自習,再想想家中那灰蒙蒙的煤油燈,感覺沒有什么比這更幸福的了。 師范畢業(yè)后走上工作崗位,家鄉(xiāng)開始實施“農(nóng)網(wǎng)改造”工程,電開始穩(wěn)定起來,家用電器也一件件走入尋常百姓人家。煤油燈也就退出江湖成為歷史,但兒時的歡樂,以及快樂背后的酸楚,卻永遠烙印在我的心里。 從昏暗的煤油燈到明亮的白熾燈,從白熾燈到日光燈再到節(jié)能燈,再到現(xiàn)代時尚的新型燈具,燈的快速發(fā)展和演變清晰地透射出祖國的巨變。 燈的種類越來越多,臥室吸頂燈、客廳裝飾燈、廚房防污燈、墻上裝飾燈、床頭落地燈、書房護視燈,各種各樣的燈讓人眼花繚亂。尤其是近些年來,智能燈開始走進老百姓的家庭,想要打開哪盞燈,只需手機輕輕一按。 如今,每當晚上出來散步時,眼望滿大街閃爍的霓虹燈、多彩的景觀燈。不禁為絢麗燈光帶來的美麗景致而贊嘆,更覺得現(xiàn)在的生活無比幸福。不僅如此,鄉(xiāng)村道路的兩側(cè)以及村莊也安裝了嶄新的太陽能燈,每當夜幕降臨,那燈便發(fā)出耀眼的光芒,照亮整個世界。 幾十年過去了,煤油燈那搖曳的燈光下聞著油香、熏著書香的童年卻讓我難以忘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