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月共同途】 感動中國年度人物 的頒獎詞你讀懂了嗎? 文\汪業(yè)盛 2022年3月3日晚,“感動中國2021年度獲獎人物”揭曉。崇尚科學、熱愛祖國的物理學家楊振寧獲此殊榮,其頒獎詞為: 【明月共同途】你站在科學和傳統(tǒng)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你貢獻給世界的如此深奧,懂得人不多,你奉獻給祖國的如此純真,我們都明白。曾經(jīng)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xiàn)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 為什么以【明月共同途】作為其頒獎詞的主標?這句話如何斷句?是什么意思?你真的讀懂了嗎? 這句話的正確斷句是“明月/共/同途”,而不是“明月/共同/途”。那么,這里又有一個問題,“同途”是詞組嗎?是什么意思?嘿嘿,別說是你,楊振寧先生本人早年時候都沒讀懂這個詞。
這里就要先說一下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楊振寧與“兩彈元勛”鄧稼先之間的一段佳話。 楊與鄧是同窗好友,兩人中學同學、西南聯(lián)大同學,又一起出國到美留學,但是在學成后兩人選擇了不同的道路。 1950年,博士畢業(yè)的鄧稼先懷著科技報國之心,放棄了美國優(yōu)越的工作條件和舒適的生活環(huán)境,毅然決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二十八年隱姓埋名,為中國兩彈事業(yè)竭慮殫精。雖然因核輻射而患上了癌癥,依然無怨無悔,在臨終之即,仍念念不忘,“不要讓別人把我們拉太遠…” 而楊振寧則為了有更好的科研條件,當時選擇了留在美國,并在后來加入了美國國籍。 可以說,當時的選擇,于鄧稼先而言,是義無反顧的,而對楊振寧來說,內(nèi)心卻是矛盾重重的。回國,可以盡孝盡忠,這無異是一條“正道”;留美,可以更好地發(fā)展自己癡迷的科學事業(yè),但作為炎黃子孫,這無異是一條“殊途”。 我們無法知道,他曾經(jīng)多少次在異國他鄉(xiāng)深夜難眠輾轉(zhuǎn)反側(cè),或許從他1957年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后發(fā)表的感言中,可以略窺其心跡:“我是中華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產(chǎn)物。既是雙方和諧的產(chǎn)物,又是雙方?jīng)_突的產(chǎn)物。我愿意說我既以我的中國傳統(tǒng)為驕傲,同樣的,我又專心致于現(xiàn)代科學?!边@句話同樣也可作為今年頒獎詞中“你站在科學和傳統(tǒng)的交叉點上,驚才絕艷”這一句的注腳。 1971年,“乒乓外交”打破了美國對中國的長期封鎖,楊振寧先生在第一時間回到中國訪問,再次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好友鄧稼先,期間,兩人多次促膝長談。相聚苦短,言之不盡,鄧還給楊寫了一封信,信末化用詩句寫道:“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同途?!?/span> 楊振寧曾坦言,“當時沒有看懂這句話”。 很顯然,這句話是化用蘇東坡的千古名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皨染辍闭?,明月也。那么鄧稼先為什么不化用成“千里共明月”,而是“千里共同途”呢? “同途”這個詞,在《漢語大詞典》里是找不到的,而這個詞的出處,翻遍典籍,只有一個孤例,卻偏偏正是“明月共同途”,語出宋代詩僧釋子淳《趙州婆子勘破話》一詩:“木人嶺上歌,石女溪邊舞。明月共同途,無私照今古?!?/span> 要準確理解“同途”一詞,就有必要先弄清楚佛門禪宗這一段讓人津津樂道、又聞之色變的“趙州勘臺山婆子”的公案。 《聯(lián)燈會要》載: 臺山下有婆子,凡有僧問:臺山路向甚么處去?便云:驀直去。僧才行,婆云:好個師僧又恁么去。每每如斯,僧舉似師。師云:待我與汝勘過。明日便去,亦如是問,婆亦如是答。師歸謂眾云:婆子,我為汝勘破了也。 五臺山下有一個老太婆,凡是有過路的和尚問她去往臺山的路怎么走,她就回答“一直走”,而等和尚剛走三五步,她又自言自語:“好一個和尚又那么走了。”這些和尚想,這老婆子的話句句透著禪機啊,莫非她是得道高人?可是她為什么對所有人的回答又都一樣呢?久而久之,和尚們的心不靜了,就紛紛向趙州禪師請教。趙州禪師說:“我明天親自去看一看?!彼饕粋€問路的和尚,老太婆依然那樣回答。趙州禪師回去后對眾和尚說:“好了,這個老婆子,我已經(jīng)替你們勘破了?!?/span> 趙州禪師究竟勘破了什么?一千個和尚有一千種答案。歷代有很多和尚從中頓悟得道,修成了大德高僧,也留下了許多透著機鋒的詩偈。 如黃龍慧南禪師偈:“杰出叢林是趙州,老婆勘破有來由,而今四海清如鏡,行人莫與路為仇。”(你是行人就老老實實走你的路,和“路”較什么勁呢?你是和尚就踏踏實實修你的行,和“婆子”較什么勁呢?) 無門慧開禪師偈:“問既一般,答亦相似。飯里有砂,泥中有刺?!保▎栴}既然是同樣的問題,回答當然是同樣的回答。至于究竟有什么禪機,飯里有砂只有吃飯的人自己咬到才知道,泥中有刺只有走路的人自己扎到才知道。) 文殊思業(yè)禪師偈:“勘破婆子,面青眼黑。趙州老漢,瞞我不得。”(嘿,趙州老和尚,你休要瞞我,不知道是你勘破了婆子,還是婆子勘破了你呢。) 這些都是高僧們從“趙州勘臺山婆子”的公案中,對“大道”的感悟。 再回到釋子淳的詩偈,“明月共同途,無私照今古?!彼麑Α按蟮馈钡母形蚴鞘裁茨兀刻焐系拿髟?,不偏不倚、無私無我,照著古往今來的一切路人,千萬人,千萬路,行雖異,實同途。殊途同歸,見性即佛,這不正是我們追求的“大道”嗎? 所謂“同途”者,殊途同歸之“大道”也。
2017年,走過漫長的歲月旅途,游子歸來,楊振寧先生終于恢復了中國國籍。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或許有兩份深深的遺憾:一是父親直到臨終都沒有原諒他的“拋鄉(xiāng)棄國之罪”;二是好友直到去世也沒有盼到他“同途”歸來。 當年,鄧稼先先生選擇回到祖國,化身為石,奠定國防科技的堅實基礎(chǔ),為中國爭取了發(fā)展之機,可以說他撐起了祖國的“過去”與“現(xiàn)在”;而楊振寧先生選擇留在美國,借彼為階,攀登世界科學高峰,歸來后又為祖國培養(yǎng)了大批先進科學后備人才,可以說他撐起了祖國的“未來”。這也是對頒獎詞中“曾經(jīng)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現(xiàn)在你與國家一起向未來”的解讀。 2021年,在自己的百歲華誕上,楊振寧先生深情地向好友告白:“稼先,我懂了你'共同途’的意思,我可以很自信地跟你說,我這以后五十年是符合你'共同途’的矚望的,我相信你也會滿意的?!?/span> 故人千里共同途,明月無私照今古。我仿佛看到一位世紀老人,正孤獨地跋涉在漫漫長途,一輪明月,灑落一身清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