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石膏湯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xué)習(xí)中醫(yī)方劑學(xué).《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 石膏湯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方 組成;石膏30克 黃連6克 黃柏6克 黃芩6克 豆豉9克 梔子9克 麻黃9克 加減; 1.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黃減半,以防傷表; 2.若大便微溏,則減去石膏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陽; 3.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可配合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功用] 清熱瀉火,發(fā)汗解表。 [主治] 傷寒表證未解,里熱已熾證。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煩躁 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shù)或發(fā)斑。本方證為外邪郁表,肌腠閉塞,里熱壅盛,彌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應(yīng)以壯熱無汗,鼻干口渴,煩躁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石膏湯 (《深師方》,錄自《外臺秘要》卷工) [異名] 三黃石膏湯(《傷寒總病論》卷5)。 [組成] 石膏(30g) 黃連 黃柏 黃芩各二兩(各6g) 香豉一升綿裹(9g) 梔子十枚擘(9g) 麻黃三兩去節(jié)(9g) [用法] 上七味,切,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為三服,一日并服,出汗。初服一 劑,小汗;其后更合一劑,分二日服。常令微汗出,拘攣煩憒即差,得數(shù)行利,心開令 語。毒折也。 [功用] 清熱瀉火,發(fā)汗解表。 [主治] 傷寒表證未解,里熱已熾證。壯熱無汗,身體沉重拘急,鼻干口渴.煩躁 不眠,神昏譫語,脈滑數(shù)或發(fā)斑。 [病機分析] 本方為傷寒表證未解,邪熱傳里,三焦熱盛之證而設(shè)。表有實邪,衛(wèi) 氣閉郁,正邪相爭,故壯熱無汗,身體拘急;邪郁營衛(wèi),雖未內(nèi)傳腸胃而成腑實之證, 但三焦俱熱,毒火內(nèi)熾,故見鼻干口渴,煩躁不眠,神昏譫語;若邪熱迫血妄行,則吐 衄、發(fā)斑皆可出現(xiàn);里熱熾盛,故見滑數(shù)之脈。 [配伍意義] 本方為表邪未解,里熱熾盛而設(shè)。此時如僅治其里,則表不能解;但 發(fā)其表,則里證又急。因此,治宜解表與清里兼顧。方中石膏辛甘大寒,辛可解肌,寒 能清熱,為清熱除煩之要藥,又不礙解表藥之發(fā)散,用以為君,并以之命名。配伍麻 黃、豆豉辛溫而散,發(fā)汗解表,為臣藥,使在表之邪從外而解;君臣相協(xié),而成表里同 治之功。黃連、黃芩、黃柏、梔子(即黃連解毒湯)皆大苦大寒之品,長于瀉火解毒, 其中黃芩善清上焦心肺之火,黃連善清中焦胃火,黃柏善清下焦腎火,梔子通泄三焦之 火,四藥與石膏相伍,使三焦之火從里而泄,共為佐藥。諸藥配伍,麻黃、豆豉得石 膏、三黃、梔子,則發(fā)表而不助里熱;三黃、石膏、梔子得麻黃、豆豉,則清里而不礙 表邪,如此表里分消,內(nèi)外同治,而具清熱瀉火,發(fā)汗解表之功,為解表清里之良劑。 [類方比較] 本方與大青龍湯均可用于表實無汗,又有里熱之證,組成中均有麻黃 發(fā)表,石膏清里。然大青龍湯所治表證較重,故解表之力較強;本方所治里熱較甚,涉 及三焦,因而除用石膏外,又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通泄三焦火熱之邪,清熱瀉火 之力較大。 [臨床運用] 1.證治要點 本方證為外邪郁表,肌腠閉塞,里熱壅盛,彌漫三焦所致。使用本 方應(yīng)以壯熱無汗,鼻干口渴,煩躁脈數(shù)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若表有微汗,方中麻黃減半,以防傷表;若大便微溏,則減去石膏, 加葛根升脾胃之清陽;若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可配合安宮牛黃丸以清心開竅。 3.各種急性病,見有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熾之象,皆可以本方治之。 [使用注意] 方中清熱之品皆大苦大寒,久服易傷脾胃,非火盛者不宜使用,虛人 慎用。原書忌豬肉、冷水?!夺t(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云:“若表有汗,麻黃減半, 桂枝倍加,以防外疏;里有微溏,則減去石膏,倍加葛根,以避中虛也?!?br> [源流發(fā)展] 本方為《深師方》,錄自《外臺秘要》卷1。原書主治:“傷寒八九日, 三焦熱,其脈滑數(shù),昏憒,身體壯熱,沉重拘攣,或時呼呻,欲攻內(nèi)而體猶沉重拘攣, 由表未解?!本科渲品剿枷?,實源于大青龍湯、白虎湯和黃連解毒湯。從藥物組成看, 本方乃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麻黃、豆豉而成。用黃連解毒湯清泄三焦火熱之邪,加麻 黃、豆豉,是因其兼有表證,壯熱無汗,身體拘急,用之以解表散邪。所以《外臺秘 要》曰:治療此證,若“直用解毒湯,則攣急不差”。加石膏者,一則取其大寒清熱除 煩.療壯熱、煩躁、脈滑數(shù)等癥,即如《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所云:以石膏 “內(nèi)合三黃,取法乎白虎”;二則石膏與麻、豉相伍,又寓大青龍湯制方之義,亦如《醫(yī) 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之論:“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法乎青 龍?!焙笫泪t(yī)家應(yīng)用本方又有變化, 《傷寒總病論》卷5將本方更名為“三黃石膏湯”, 用量亦改為:石膏一兩,黃連、黃柏、黃芩各半兩,梔子五個,麻黃三分。從表里寒熱 藥物的比例來看,與石膏湯有所不同?!秱鶗肪?載本方,煎法中又增加姜、棗、 細(xì)茶三味,治療傷寒經(jīng)汗、吐、下誤治后,三焦熾熱,譫語不休,身目俱黃之證。 [疑難闡釋] 關(guān)于本方主治表證的性質(zhì) 原書雖已指出本方主治表里同病之證,且 屬里熱證,卻未明確指出表邪的寒熱屬性。從其解表藥所用麻黃、豆豉及病人“無汗” 來看,似為表寒證,而“身體壯熱,脈滑數(shù),沉重拘急”等癥狀卻為熱象。然表熱之證 何以“無汗”?此乃邪熱在表,衛(wèi)氣被郁之故。正如《傷寒總病論》卷5所云:“寸口脈 洪而大,滑而數(shù),洪大榮氣長,滑數(shù)胃氣實,榮長即陽盛,怫郁不得出……?!闭f明此 證陽氣怫郁,故而腠理閉塞,以致汗不得出?!夺t(yī)方集解.表里之劑》則明確指出本方主 治“傷寒溫毒,表里俱熱,……六脈洪數(shù)。”既為表熱之證為何選用辛溫之麻黃,蓋金、 元以前的醫(yī)家解表習(xí)用辛溫,至明以后才發(fā)展了解表用藥的范圍。從本方所治之證來 看,因陽氣郁閉較重,如不伍用辛溫發(fā)散開通力強的藥物,恐難收解除怫郁之效。但今 之運用本方,要特別注意寒涼與辛溫的配伍比例,盡可能選用辛溫而不燥烈之品較為適宜。 '[方論選錄] 1.吳昆:“寒毒藏于肌膚,至夏變?yōu)闊岵?;熱病未除,更遇溫?zé)幔晃炼?。熱?br>之最重者,寒能制熱,故用石膏;苦能下熱,故用芩、連、梔、柏;佐以麻黃、淡豉之 發(fā)散者,以溫?zé)嶂辽?,表里俱實,降之則郁,揚之則越,郁則溫?zé)岐q存,兼之以發(fā)揚, 則炎炎之勢皆燼矣。此內(nèi)外分消其熱,兵之分擊者也?!?《醫(yī)方考》卷1) . 2.汪昂:“此足太陽、手少陽藥也。表里之邪俱盛,欲治其內(nèi)則表未除,欲發(fā)其表 則里又急。故以黃芩瀉上焦之火,黃連瀉中焦之火,黃柏瀉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 火,而以麻黃、淡豉發(fā)散表邪,石膏體重瀉胃火,能解肌,亦表里分消之藥也?!?《醫(yī) 方集解.表里之劑》) 3.吳謙,等:“仲景于表里大熱,立兩解之法。如大青龍治表里大熱,表實無汗, 故發(fā)汗,汗出而兩得解也;白虎湯治表里大熱,因表有汗,不主麻、桂,因里未實,不 主硝、黃,惟以膏、知、甘草,外解陽明之肌熱,內(nèi)清陽明之腑熱,表里清而兩得解 也。若夫表實無汗,熱郁營衛(wèi),里未成實,熱盛三焦,表里大熱之證,若以大青龍湯兩 解之,則功不及于三焦;若以白虎湯兩解之,則效不及于營衛(wèi)。故陶華制此湯,以三黃 瀉三焦之火盛,佐梔子屈曲下行,使其在里諸熱從下而出;以麻黃開營衛(wèi)之熱郁,佐 豉、蔥直走皮毛,使其在表之邪從外而散。石膏倍用重任之者,以石膏外合麻、豉,取 法乎青龍,是知解諸表之熱,不能外乎青龍也;內(nèi)合三黃,取法乎白虎,是知解諸里之 熱,不能外乎白虎也。且麻、豉得石膏、三黃,大發(fā)表熱,而不動里熱;三黃得石膏、 麻、豉,大清內(nèi)熱,而不礙外邪。是此方擅表里俱熱之長,亦得仲景之心法者也?!?br>(《醫(yī)宗金鑒。刪補名醫(yī)方論》卷4) 4.張秉成:“治瘟疫病,表里三焦大熱不解,或煩躁大渴,面赤鼻干,兩目如火, 身形拘急而不得汗,六脈洪數(shù),及陽毒發(fā)斑等證。黃芩清上焦之火,黃連清中焦之火。 黃柏清下焦之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使之屈曲下行。夫疫之來也,必從口鼻而人,鼻 氣通于肺,口氣通于胃,肺胃為受邪之藪,故重用石膏,以清肺胃,以杜其傳化之源。 里熱既清,表尚未解,故以麻黃、淡豉之發(fā)汗解表者,一行于肺,一行于胃,如是則表 里均解耳。用姜、棗者,亦不過扶正散邪;細(xì)茶者,所以清肅上焦耳?!?《成方便讀》卷3) : [評議] 本方錄自《外臺秘要》,由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麻黃、豆豉而成。陶華 《傷寒六書》中更名為“三黃石膏湯”,并增加了姜、棗、細(xì)茶三味,吳氏和張氏所論, 即為此方。吳謙等認(rèn)為本方取法于仲景青龍、白虎二方,是深得制方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