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開啟清朝盛世基業(yè)的康熙大帝,某日偶來興致,命群臣各賦詩一首,詩中必須用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的數(shù)字,缺一不可,且限時交出。眾文臣一時難以作出,康熙只好把交稿時間改在次日早朝。第二天早上,一張張工工整整的詩稿都被呈送到康熙面前,他逐一閱看,突然被一首題為《思夫詩》的作品吸引,拍案大聲叫好。詩中寫道: 一日思君隔九溪,尺書四六寄遼西。 雙雙兩兩聞歸雁,五五三三聽曉雞。 萬丈悉悵人易老,百千情緒半難齊。 欄桿十二從頭數(shù),七八黃鶯不住啼。 全詩不僅把十三個數(shù)字巧妙地寫進去,而且言從字順,意真景切,才情四溢??滴趿⒖绦娫娮髡咄跗髨?,沒想到他卻自招,全詩皆出自其姐王淑昭之手。康熙喜出望外,不但沒責罰王企埥,而且要封王淑昭為“六宮女師”,并派遣官員帶著金帛聘禮去請。 這則軼事?lián)f出自其夫家的《左氏族譜》。民國十八年修《雄縣新志》載李之?撰《左太夫人墓志銘》中亦有類似敘述,其文記:“是時,仁皇帝以天縱之圣治太平之基,萬幾清晏,與詞臣敷英掞藻,追唐虞庚歌拜颺之盛。適外域遣使賦詩,上頌命群臣和,埥祈孺人代成二律以獻,大蒙嘉賞,復以實奏,上由是知孺人之德與學矣。逾數(shù)月,詔為六宮女師,遣官齎金帛為聘,孺人以老眊不敢奉詔,撰陳情表。上省覽良久,允其請,益重其品焉?!痹搫t史料雖然簡短且與族譜所記不盡相同,但至少說明王淑昭肯定才華卓異,并因得康熙的褒獎而傳揚久遠。 稱王淑昭為“國朝閨秀”第一才女的,是晚清河間府東光縣廩生、曾官博野教諭的于春霑。在他所編的《浴泉詩話》一書的卷二,起筆即稱:“余編天河詩,國朝閨秀得四十余家,當以王氏淑昭為第一”。于編《天河詩》現(xiàn)在很難見到,而其所言“國朝閨秀”第一,確非空談,是與全國四十余位才女比較而說出的。王淑昭嫻于詩,她的詩作有元白之風,黜詞華、尚質(zhì)樸,不同于尋常女子描紅刻翠之詞、相思情愁之感,無柔媚語、有巾幗氣。乾隆間文人唐仲冕評“其詩長于五言,有林下風味,諸體氣韻亦高,近時巾幗多以吟詠為賢?!痹c紀昀等有“河間七子”之稱的獻縣文人戈濤對其詩有“善怨”之贊,稱“詩莫難于能怨,不當怨而怨,畔;當怨而不怨,慢。孺人三十未字,顯然行之詞章,此真得風人之旨,蓋非流俗所能知者,若孺人,可謂善怨矣!”然而可惜的是,王淑昭平生所作詩文臨終前付之一炬,其后人遍索諸親戚輯成《王太夫人遺稿》一冊兩卷,收詩一百五十余首,含雜體、絕句、五律、七律、長律五種詩體。古代女性作家,記載極少。一九五七年,著名文獻史家胡文楷翻檢群集所撰《歷代婦女著作考》即收有此書。 
 王淑昭的生平主要見于雍正癸卯恩科進士甥孫李之?撰寫的《皇清敕封孺人左太夫人墓志銘》和獻縣戈濤撰寫的《左孺人傳》。民國十八年修《雄縣新志》不止全文載錄李之?所撰墓志銘,還在《清閨秀》載有她的專傳。據(jù)載,王淑昭生于順治九年(1652)夏,年八十七歲而卒。她非僅有詩才,而且聰穎早慧,博學多識,通經(jīng)貫史。戈濤《左孺人傳》記:“跡其生平,臨大難、決大疑、辭大寵,壹皆出于學問之氣,蓋非尋常雕文繪藻女子也?!崩钪?所撰墓志銘對其一生總結(jié)說:“孺人平生仁恕,居心篤于友愛,酷嗜書,終身未嘗釋卷。自經(jīng)史子集以及雜錄瑣記,靡不畢覽,尤究心于《廿一史》,逐卷皆能默識,嘗謂吾一生學識盡出于此。方十齡,下筆前言立就,博奧宏深,不能窺其所際?!?br>    對王淑昭的聰慧好學,父親非常喜愛,撰《示長女·其二》詩說“青箱誰可繼,吾女正難辭”,將她視為可傳家學的希望。后來母親過世,就由她帶兩個弟弟一個妹妹獨居,既照料他們的生活,還教他們讀書。后來,弟弟王企埥中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進京做了刑部官員,還曾幫他理清大案、賦詩解難,贏得康熙皇帝的嘉許。  二 才女王淑昭生于京南的—個累代官宦之家。祖父王喬棟(1587—1645),字弱侯,號北愚,生而母歿,隨祖長于江南。少有文名,萬歷四十年(1612)舉人,天啟五年(1625)進士,授陜西朝邑縣令,后改順天府教授,為官清直,剛正不阿,累遷湖廣糧儲道右參議。明末,李自成帶兵襲擾,楚中大亂,諸道監(jiān)司多棄官而逃,惟喬棟單騎赴任,身掛七印。督糧至興國,城破被俘,不屈而死。《明史》列傳第一百八十三《忠義七》有傳,以忠烈入祀鄉(xiāng)賢,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賜謚“節(jié)愍”。 王淑昭父親王炘(1617—1672),字濟似,號曉巖,別號茨庵,是王喬棟次子。明清代濟寧人潘應賓作《茨庵詩鈔序》記他:“聰慧過人,讀書十行俱下,善屬文,灑灑千言立就”。如此卓異的才華,深深得到歷史上一個極為著名的人物——孫承宗的賞識,并將自己的孫女許配給他。因之,孫承宗即為王淑昭的外曾祖父。 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號愷陽,保定府高陽縣(今屬河北省保定市)人,是明末愛國將領、民族英雄。他13歲應童子試,即以成績優(yōu)異而享名。至萬歷二十二年(1594)始中舉人,后于萬歷三十二年(1604)考取進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編文安姜璧家讀書多年,被以“寓賢”載入當?shù)乜h志。孫承宗曾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師,而后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經(jīng)略遼東,修筑寧錦二百里防線,大膽起用袁崇煥等名將,統(tǒng)領軍隊十一萬,功勛卓著。但遭到魏忠賢的妒忌,辭官回鄉(xiāng)?;侍珮O包圍京都時,朱由檢急召孫承宗,運籌帷幄將清軍擊退。而不久,又遭朝中大臣彈劾,再次辭官回鄉(xiāng)。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攻至,率家人抵御,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均戰(zhàn)死。弘光元年(1644年),獲南明追贈太師,謚號“文忠”。清高宗時追謚“忠定”。傳世著作有《高陽文集》三卷、《菱湖記事詩》三卷、《督師奏議》十六卷、《孫文忠公詞》—卷、《車營百八叩》—卷、《三十五忠詩》—卷。 王炘初隨父官福建,事無大小皆參議,屬吏都稱他神明。后入東閣大學士晉江黃景昉幕府,與名士陳子龍、吳偉業(yè)等著名詩人學者交,才學益進。父亡,悲痛致疾,以忠烈之志相繼,絕意仕進。寓居江南西圩,以課子女讀書為業(yè),一家唱和無虛日,或有勸仕者,一概不應,作《拂志篇》千余言、《著悔》詩八首以表其志。三十年后始還故里,雖貧困益甚,而誦讀不輟,以老屋瘠田終老??滴跛氖吣辏?708),入祀鄉(xiāng)賢。著述有《越嘯近言》《西圩草》《茨庵前后集》《歸來稿》《病余錄》,共百余篇,編纂有《史存》《史抄》和《歷朝詩鈔》數(shù)百卷,今俱佚。現(xiàn)存僅有《茨庵集詩鈔》六卷,收錄于其子王企靖所編《畿輔七名家詩鈔》。《茨庵詩鈔》收有七言詩、五言詩等400余首。詞藻富麗,古奧典雅,表現(xiàn)出較高的文學水平。鄧之誠《清詩紀事初編》稱“格調(diào)高古,多河朔幽燕之氣,郁勃之懷、興亡之感時流露于筆端?!?br> 王炘有子女數(shù)人,以女王淑昭、子王企埥聲名尤著。另有一女,名不詳,李之?所撰墓志銘記:“一妹,適李氏,亦稱博學,善詩文,同受知于圣祖仁皇帝”,亦曾同從父學詩,“各有佳句,謝庭詠雪,人競傳之”,也是一位才情富麗的女才子?!缎劭h新志·清文苑》另載有王企堂,字紀遠,號雪坡,康熙四十年(1701)舉人,官江蘇荊溪知縣,著有《雪坡詩稿》四卷,有人亦記為王炘之子,現(xiàn)尚存疑。 王企靖,字苾遠,據(jù)當前學界的研究,以為生于順治十八年(1661年),卒于雍正二年(1724)夏。自幼聰穎,七歲隨兩姐學詩于父,得父贊許,母恐詩詞風雅有擾舉業(yè),中輟不學。康熙二十四年(1685)中進士,歷任廣東道御史、光祿寺卿、左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等職。康熙五十九年(1720),擢升江西巡撫。后以康雍之變受到牽連,被革職發(fā)配筑布隆吉城,卒于蘭州道中。在任江西巡撫期間,《畿輔七名家詩鈔》《明詩百一名家集鈔》兩部詩歌總集。其中,《畿輔七名家詩鈔》四十六卷,收錄申涵光《聰山詩鈔》、楊思圣《且亭詩鈔》、郝浴《中山集詩鈔》等七位詩人的3414首詩歌。本集第一次專門輯錄了清代本朝畿輔詩人的詩作,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從而使王企埥的聲名在同門中更響。 
 三   
 由上面的追溯和探微可以看到,清代才女王淑昭與雄縣、河間,甚至高陽都有關聯(lián)。說其祖“口上”,除去當?shù)赝跏献遄V的記載,還可從《雄縣新志》中得到一些佐證。如王企堂撰《建造王村口攔河壩碑記》,后有按語說:“王村口今名口上村,闡在村東半截河北口,趙王河南岸,所以洩五官淀之水者也?!敝苯诱f出了王村口與口上村的關系;而且王企堂肯定與王企埥關系密切,如果不和口上村有祖籍地關系,估計不會為撰這篇碑記。同時,也要注意王企靖的父親王炘與文安名士紀炅為莫逆交,且紀炅的妻子就是王炘之妹,紀炅也即是王企埥的姑父。 因此,口上村不僅始終與文安有著緊密的天然聯(lián)系,而且清代才女王淑昭之族的祖籍應即在口上村。古今地域區(qū)劃總在變化,如西晉張華籍在固安,今原址卻屬大興;而口上王氏之族原雖屬雄縣,現(xiàn)卻址在文安。區(qū)劃雖有異,原址仍未動,對其進行文化尋根與挖掘保護都是必要的。  
 更多精彩內(nèi)容 請關注京畿學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