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想哲學是對世界基本和普遍的問題研究的學科,正因為它研究的問題比較基礎,擁有相同困惑的人一定也有不少。正好我平時對這方面有興趣,搜集了不少哲學理論的資料,在這里一起貼出來,給有需要的人參考,也許某位哲學家思考過的問題正是你現在在想的呢? 另外,我也想說幾句,哲學家不是傻瓜,相反能做哲學家的一般還是相對比較聰明的人。所有的哲學理論必然在一定層面上能夠自圓其說。某些人把唯心主義片面理解為,意識決定物質=心想事成,這種被當靶子打的哲學理論,我查了這么多資料,似乎還真沒見到過。 而且哲學總體上也是不斷進步的,前人提出的哲學理論,后人也會通過思辨,不斷繼承、批判、發(fā)揚,逐步修復里面存在的漏洞。如果你全部看完的話,應該可以看到哲學的發(fā)展脈絡。 1、這里僅探討世界觀的哲學,像道家休養(yǎng)生息、儒家兼濟天下、王陽明知行合一這種行為哲學,理論上也屬于哲學范疇,但是暫時不在本帖的討論范圍之內。 2、我盡量按照時間順序,逐個列出哲學家的觀點,盡量讓大家能夠了解到哲學逐步發(fā)展的脈絡 3、對于每種哲學觀點,我將按內容、駁論、感想三個部分來講解; 內容講述這個哲學的主要論點,駁論講述對這個哲學做過的批判,感想講述個人理解, 4、專有名詞我將用【】括號注明; 專有名詞在討論是是有特定的含義,不能簡單的理解成字面意思。比如常見誤解——把【封建社會】簡單的理解成分封建國,【犬儒主義】理解為儒家思想,這都是有問題的。所以對于專有名詞,我會用【】括號括起來,方便大家理解其中的特殊概念。 5、這里搜集的內容是按個人理解總結整理,本人不是哲學專業(yè)出身,對某些哲學理論的認知可能有誤,有興趣的還是推薦去看哲學家的原著。也歡迎各位壇友批評指教。 以下是整理的哲學理論: 一、泰勒斯哲學——公元前6世紀 【古典唯物主義】 內容: 1、水本原說,即“萬物源于水”,理由大致是 1)經驗證據說明水有滋養(yǎng)萬物的作用 2)“萬物的種子都有潮濕的本性,而水是潮濕本性的來源” # 后來亞里士多德的“冷熱干濕”四特質可能就來源于此 #【唯物主義】materialism —— 詞源material是材料、質料的意思,在哲學上表示直觀感知到的東西,所以【唯物主義】的【物】跟一般我們理解的物質是不同的 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無法論證為何源于水,屬于預設真理。 駁論-1.2: 【古典唯物主義】將世界本源歸于某種自然物,只能認為人能外在直觀感知到的東西作為事物的普遍本質。那么人的社會生活以及精神生活也就被歸結為自然物質的自我運動。既然人的肉體的感性存在只是自然物質決定的,那感官經驗得來的知識也是靠不住的。這里面存在自我矛盾。 感想:常見的古典樸素唯物論 二、畢達哥拉斯哲學——公元前5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1、“萬物皆數” 1)“數是萬物的本質”,是“存在由之構成的原則” 2)這個觀點認為數學可以解釋一切,不僅萬物都包含數,而且萬物就是數 2、畢達哥拉斯學派將“數”的概念神圣化 1)畢達哥拉斯哲學特別崇拜整數,整數被看作是人和物的各種性質的起因,整數不僅從量的方面而且在質方面支配著宇宙萬物。 2)他們對數的這種認識和推崇,促使他們熱衷于研究和揭示整數的各種復雜性質,以期來左右和改變自己的命運。 3)后來畢達哥拉斯的學生希帕索斯發(fā)現了無理數√2 ,于是就被畢達哥拉斯學派成員謀殺了 #【形而上學】:在【形而上學】中,世界被分為兩部分,一個是形而下的感性世界-即人的感官體驗接觸到的世界,一個是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 #【唯心主義】idealism——詞源idea,是理念、概念的意思。所以【唯心主義】的【心】指的其實是形而上的概念,按柏拉圖的說法指的是直觀感知之上的真理和本質,并不是一般人理解的個人意識那個心。 #【唯心】和【唯物】的區(qū)別,在于【心】和【物】誰是第一性,是否存在一個超感性世界決定了感性世界。換成現代人比較容易接受的用詞,就是—— 1)假如認為是“自然法則”是本質,存在一個“自然法則”決定了宇宙的運行和起源,這種就是【唯心主義】者 2)假如認為是宇宙自身就是本質,“自然法則”是依賴物質存在的,這種就是【唯物主義】者 駁論-2.1: 【形而上學】的【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仍是虛的,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如何產生【形而下】的感性世界。無法給出論證。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無法論證為何萬物都源于數 感想:古典唯物主義和古典唯心主義其實都有【獨斷論】的謬誤,他們都會用理性思考得出一套結論,獨斷地把它當作世界的真理。 三、巴門尼德哲學——公元前5世紀 【唯心主義】 內容: 1、真實變動不居,世間的一切變化都是幻象,因此人不可憑感官來認識真實 1)認為存在是永恒的,是連續(xù)不可分的;存在是不動的,是真實的,可以被思想;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是非存在,是假相,不能被思想 2、沒有存在之外的思想,被思想的東西和思想的目標是同一的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無法論證存在如何產生感性世界的具體事物 感想:巴門尼德是比較“唯心”的【唯心主義】,一般的【唯心主義】雖然認為【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是本質,但是并不認為感性世界是假的。 巴門尼德有一個先進點是把思想也納入哲學理論中,其它古典哲學很多只是以外部世界作為研究對象。 四、赫拉克利特哲學——公元前5世紀 【古典唯物主義】【樸素辯證法】 內容: 1、萬物的本原是火,宇宙是永恒的活火 1)原因:火是諸元素中最精致,并且是最接近于沒有形體的東西;更重要的是,火既是運動的,又是能使別的事物運動。 2、【樸素辯證法】——萬物皆動 1)認為萬物都處于不斷的變化之中 注: #【辯證法】:對立統(tǒng)一、普遍聯(lián)系和變化發(fā)展的哲學學說 當然,【唯心辯證法】要到19世紀才由黑格爾提出來,這里只能算前身,【唯物辯證法】到馬克思才發(fā)展出來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無法論證為何源于火,屬于預設真理。 感想:古典樸素唯物論。萬物皆動蘊含“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內容,被恩格斯贊揚。列寧稱其為辯證法的奠基人。 五、德謨克利特哲學——公元前4世紀 【古典唯物主義】 內容: 1、萬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虛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物質微粒,虛空是原子運動的場所。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無法論證為何源于原子和虛空,屬于預設真理。 感想:古典樸素唯物論。原子論比較貼合近代科學理論。 六、柏拉圖哲學——公元前4世紀 標簽:【唯心主義】【古典形而上學】【二元論】【理念論】 內容: 1、【理念論】:人的感官體驗接觸到的事物只是世界的表象,表象之上有一種更高的本質上的東西,即【理念】 1)比如,世界上有無數張桌子,無數桌子千差萬別,但是我們都知道它是桌子,因為它符合桌子的【理念】,沒有【理念】時事物便不存在。 2)可感知事物是對【理念】的模仿 3)感性世界是表象的、易變的、非現實的;實在性、普遍性、真理性和本質性都歸屬于【理念】 注: 【理念論】:物質表象之上有一種更高的本質上的東西,柏拉圖稱之為【理念】 【二元論】:主張世界有意識和物質兩個獨立本原的哲學學說,強調物質和精神是同等公平地存在的。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和物質兩個實體。二元論實質上堅持意識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 駁論-6.1: 柏拉圖講世界的本質是【理念】,那我還可以說世界的本質是理性、善惡、道德、上帝。。。所以一堆【觀念論】者自己就會吵起來,因為他們都有自己認為是正確的【理念】,這就陷入【獨斷論】預設真理的邏輯謬誤中去了。 進一步就推論到用理性、善惡、道德、上帝之類的東西來解釋現實的運動。那就變成了貨真價實的唯心主義了。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理念仍然是虛的。既然【理念】是事物的本質,如何解釋桌子的【理念】怎么變成現實中的一張桌子呢?【理念論】否定了感性世界之后,又給不出對【理念】的證明。 感想:柏拉圖是兩千年【形而上學】理論的奠基人。這個理論真的挺聰明的?!纠砟睢坎蛔鎏貏e具體的指代,或者說【理念】就等于“事物的本質”這個概念,后續(xù)哲學發(fā)展都可以套用這個框架。蘑菇的“根源”,網文的“XX大道”等等,都是假定在物質世界之外有某種更本質的東西決定其的運行,可以說都沒有脫離“形而上學”框架。 另外,這種【形而上學】框架鼓勵學者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也有助于自然科學的發(fā)展。 【理念】換成“自然規(guī)律”,其實還是現代很多人的世界觀。 七、亞里士多德哲學 【古典唯物主義】【唯心主義】【古典形而上學】 內容: 1、我的哲學是“研究真實宇宙原因的科學”,所有的科學(推理)要不是實際性的,就是可想像的、理論性的?!?/span> 2、物質的因主要有四種, 1)第一種是質料因,即形成物體的主要物質。 2)第二種是形式因,即主要物質被賦予的設計圖案和形狀。 3)第三種是動力因,即為實現這類設計而提供的機構和作用。 4)第四種是目的因,即設計物體所要達到的目的 3、萬物的基礎及其內在的本質是形式因,質料因只是他們的第二個基礎和本質 4、知識起源于感覺 5、“沒有和物質分離的虛空”、“沒有物體里的虛空”。世界由五大元素構成 1)土:又冷又干燥,對應現代固體概念。 2)水:又冷又潮濕,對應現代液體概念。 3)火:又熱又干燥,對應現代熱量概念。 4)空氣:又熱又潮濕,對應現代氣體概念。 5)以太:構成天球和天體(恒星和行星)的神圣物質 駁論-7.1: 形式先于質料沒有充分證明 駁論-7.2: 世界由五大元素沒有充分證明 感想:亞里士多德哲學是在唯心論及唯物論之間搖擺。他宣傳“研究真實宇宙原因”,近似【唯物主義】,又認為形式先于物質,接近【唯心主義】。 亞里士多德主張以物理科學方式觀察自然世界的研究,因此,并不先驗的提出預設真理,而是通過觀察、總結和歸納得到結論。但是,這些結論往往也沒有經過充分的驗證。也正因為這樣,隨著后世科學研究的發(fā)展,他的很多理論就自然地被證偽了。比如著名的“重物體比輕物體下落速度快”。 八、霍爾巴赫哲學——17世紀 【機械唯物主義】【經驗論】 內容: 1、“物質一般地就是一切以任何一種方式刺激我們感官的東西” 1)感性經驗是對于外部世界的真實反應,是完全可靠的 2、人不過是自然環(huán)境的產物。環(huán)境通過人的感官感受性而決定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 1)主張感官直覺是知識的唯一來源。思維的作用不過是對感官直覺的排列組合 2)一切認識都由感覺派生,提出經驗是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標準 注: 【經驗論】:【認識論】的一種,認為感性經驗是知識的唯一來源,一切知識都通過經驗而獲得,并在經驗中得到驗證。與理性作為知識來源的【理性論】相對 駁論-8.1: 馬克思主義對所有一般【機械唯物主義】的駁論。 機械性。就是把世界萬物的運動都理解為或歸結為機械運動。視機械運動為唯一的因果關系,不懂得因果聯(lián)系的多樣性、復雜性。 片面性。就是說,他們的唯物主義思想都具有極大的片面性,并且善于以孤立、靜止的觀點去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 不徹底性。在自然領域內是唯物主義,而一走進社會歷史領域便陷入了唯心主義?!芭f唯物主義把人理解成被動的機械性的自然存在,而把歷史的進步理解成少數天才或開門君主的結果?!?/span> 感想:【近代唯物主義】理論已經不再接受【古典唯物主義】中用理性直接提出一套世界理論的做法,而是主張感性經驗作為檢驗認識的真理性標準。排除了【獨斷論】謬誤。 另外,【機械唯物主義】主張人的意識也是感性經驗決定的,到這里才把人的意識假如到理論體系中去。 【經驗論】后面會被【懷疑主義】暴擊 九、霍布斯哲學——17世紀 【機械唯物主義】【經驗論】 內容: 1、任何知識都只能建立在感覺經驗的基礎之上,而感覺經驗的產生,純粹是外在事物刺激的結果 1)為什么我們能看到一頭牛,這是因為光線打在牛身上,反射進我們眼中的結果 2、人能獲得知識,是因為人有一種能力將零散的記憶拼接起來,即【觀念聯(lián)想能力】 1)比如,現象A跟現象B總是發(fā)生在一起,我們就感覺它們之間有因果關系。比如太陽升起之后,地面的溫度會升高,我們就會認為這兩者具有因果關系 同駁論-8.1: 馬克思主義對所有一般【機械唯物主義】的駁論。 感想:進一步闡述了如何由經驗得到知識,提出了人通過【觀念聯(lián)想能力】從經驗中獲得因果律的認知。 十、洛克——17世紀 【機械唯物主義】【經驗論】 內容: 1、“人心如同一張白板”,一切知識和觀念都起于經驗,否定先驗知識 2、物體性質分為第一性質和第二性質 1)第一性質一般指比較客觀,固定的性質,比如,廣延,數目之類的性質。 2)第二性質一般和主體的感覺關系比較大,比如,顏色,聲音,味道等。 3)洛克認為第二性質主要和具體的人有關,他認為第二性質不是物體的固有性質,而是物體運用于我們的感官時產生的觀念。所以洛克認為第二性質和實體不相似 駁論-10.1: 既然第一性質是不依附人的感覺而存在的,那你怎么知道對第一性質的判斷是符合事物本身呢? 同駁論-8.1: 馬克思主義對所有一般【機械唯物主義】的駁論。 感想:第一性質類似物的【理念】,這里洛克其實進入了【唯心主義】的范疇 十一、笛卡爾——17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懷疑主義】【理性主義】 1、感官知覺的知識是可以被懷疑的,我們并不能信任我們的感官 1)“人無法完全區(qū)分睡夢的經驗與清醒的經驗” 2、所有事物都是值得懷疑的,只有我思不可懷疑,因為懷疑本身也是我思 1)“我怎么知道我睡著之后世界還存在?”——“我思故我在” 2)先有人再有世界。自我意識是可以確證的,外部世界是找不到實在性的 3、、主張可以通過演繹推理從“天賦觀念”先天地得到科學知識 1)人天生的擁有演繹推理的能力,可以單純的靠推理得到一些永恒真理(包括數學以及科學的認知及形而上學基礎) 2)上帝賦予了我們演繹推理的能力,因此也可以相信上帝是不會欺騙我們的 注: 【理性主義】:【認識論】的一種,人的理性可以作為知識來源的理論基礎上的一種哲學方法,認為理性高於感官感知,也稱作唯理論。與經驗作為知識來源的【經驗論】相對。 駁論-11.1: 請笛卡爾反思一下自己在娘胎里,或剛出生的頭幾天、頭幾個月甚至頭幾年,是否還記得自己當時都想了什么 感想:【古典主義】到【現代主義】哲學,一大特點是從【世界論】到【認識論】轉變?!竟诺湮ㄎ镏髁x】認為水、火等是萬物起源,【古典唯心主義】柏拉圖用【理念】來解釋世界本質。 【近代唯物主義】拋棄預設真理,從直觀的感官經驗出發(fā)來解釋世界,【近代唯心主義】則從“唯一不可懷疑”的自我意識出發(fā)來解釋世界。本質上是越來越嚴謹了。 進入近代的哲學理論,互相攻擊駁斥的現象就頻繁多了,【理性主義】【懷疑主義】和【經驗論】就一直在互相PK 十二、愛爾維修——18世紀 【機械唯物主義】【快樂論】 內容: 1、【快樂論】:人類不過有五種感官,其唯一的動機就是求樂、避苦:所有人類的行為(包括自我犧牲)都可以自此解釋。 同駁論-8.1: 馬克思主義對所有一般【機械唯物主義】的駁論。 感想:解構人的主體,把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還原成生物學 十三、拉美特利——18世紀 【機械唯物主義】 內容: 1、人也是機器。主張將人還原為純粹的自然事物 同駁論-8.1: 馬克思主義對所有一般【機械唯物主義】的駁論。 感想:解構人的主體,把人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還原成物理學 十四、休謨——18世紀 【懷疑主義】 內容: 1、對因果問題的懷疑 “每天太陽升起,地面就會升溫,你怎么知道這不是因為地下有人在燒火?” 1)我們習慣于兩個現象重復出現,但是不代表它們之間就一定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可觀規(guī)律 2、對歸納問題的懷疑 “你出生以來沒一天都看到太陽升起,你就敢斷定明天太陽也會照常升起嗎?” 1)我們習慣于一個現象重復出現,但是不代表這個現象下一次也會繼續(xù)出現 駁論-14.1: 懷疑主義本身也是值得懷疑的 駁論-14.2: 即使無法確定本質,至少我們能夠在有限的范圍內形成確定的認識論 感想:休謨這里代表了近代唯物主義-經驗主義的自我瓦解,表明感官經驗原則是支撐不起一套哲學理論的 1)感官經驗產生錯覺是相當常見的事; 2)感覺經驗是否正確,依然是一個有待證明的感覺經驗。作為前提的經驗需要證明,前提的前提還要證明,于是陷入無限倒退的陷阱中。 十五、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18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理性主義】 內容: 1、【形式邏輯】:靠概念、判斷、推理(主要包括歸納推理與演繹推理)反映事物的質 1)所有的我們的觀念(概念都是由非常小數目的簡單觀念復合而成,它們形成了人類思維的字母 2)復雜的觀念來自這些簡單的觀念,通過模擬算術運算的統(tǒng)一的和對稱的組合 2、遵循嚴格的幾何學形式,通過定義、公理、定理、繹理等推理環(huán)節(jié),從形而上學的抽象范疇中直接演繹出整個知識論體系 3、哲學分為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前者包括本體論、宇宙論、心理學和神學,統(tǒng)稱形而上學,后者包括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邏輯學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預設通過推理可以演繹出整個知識論體系 感想:萊布尼茨-沃爾夫哲學而已說是【理性主義】的集大成。 該理論認為只要我們的理性能力提高到一定的水平(這個提高的過程就是啟蒙),我們就有可能像上帝一樣,完全撇開經驗從天賦的觀念和原則中推演出關于整個世界的知識(事實上,萊布尼茨就認為自己已經具備了這樣的理性能力!) 這其實就是一種形而上學的獨斷論。 另外,這個體系重要的是,它是一個“理智哲學”。它提出了實踐哲學的概念,把數學的規(guī)范化邏輯引入了倫理學、政治學、經濟學,開啟了哲學對神學、理性對信仰的一般性批判,在歷史上促進了啟蒙運動的發(fā)展。因為理論本身的實用性,即使理論哲學方面有漏洞,也不影響基于實用的目的來堅持使用這一哲學理論。 十六、康德哲學——18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先驗唯心論】 內容: 1、純粹理性批判,提出【先驗唯心論】 1)我們其實根本不可能認識到事物的真性,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物自體】不可知) 2)作為理性的主體,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依賴于我們的所擁有的認知能力 3)【物自體】必須通過心靈的認知形式才能夠被我們所經驗到 注: #【先驗唯心論】:主體認識客體的方式,不是直接對物自體進行認知,而是在知覺中對象通過一定的方式作為現象向我們顯現。換言之,物自體必須通過心靈的認知形式才能夠被我們所經驗到。 “先驗唯心論是這樣的一種學說,即依據它我們就把一切現象全部看作單純的表象,而不是看作物自體本身,因此時間和空間就只是我們直觀的感性形式…” 因此康德的這個理論就限定了人認識能力的范圍,并且也因此否定了我們有直接認知物自體的能力。 # 康德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談認識/知識領域,《實踐理性批判》談實踐/意志領域,《判斷力批判》談審美/情感領域,另兩個批判不涉及世界觀,就先跳過了。。 駁論-16.1: 黑格爾對康德的批判 1)對【物自體】的批判,事物的本質就在現象中,現象也就是本質的顯現。因此,離開了特性或規(guī)定性就無所謂事物,離開了現象也無所謂本質;認識了事物的一切特性或規(guī)定性也就額可以認識本質; 2)康德沒有正確地對待矛盾,把矛盾上升為一切事物的本質和規(guī)律。 駁論-16.2: 費希特的批判 【物自體】將表象與物自體分離開來的體系將不可避免地導向一種懷疑主義 感想:【先驗唯心論】依然使用形而上學框架,形而上的事物的本質是不可知的,但是我們還可以研究它的現象。針對休謨的懷疑論來說,我們雖然無法確定具體的原因,但至少我們能夠在有限的范圍內形成確定的認識論。 另外,康德的原著真的是太拗口了,不能保證完全正確理解,有興趣的朋友建議去看原著。 十七、費希特——18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內容: 1、反對康德的【物自體】 1)將表象與物自體分離開來的體系將不可避免地導向一種懷疑主義 2)嚴密的哲學從一個最高的明確無誤的不證自明的第一原理出發(fā),按照其內在的必然性,以嚴明的邏輯推理出來的系統(tǒng) 2、【絕對自我】 1)這種自我意識提供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是一切知識和經驗實在性的根據和先驗的源泉,是認識論和知識學中的最高根據和出發(fā)點 感想:之前說過,【近代唯物主義】拋棄預設真理,從直觀的感官經驗出發(fā)來解釋世界,【近代唯心主義】則從“唯一不可懷疑”的自我意識出發(fā)來解釋世界。 近代哲學家都試圖將【形而下】的感性世界和【形而上】的超感性世界統(tǒng)一起來。由于【懷疑論】,【機械唯物主義】是無法跨過這個鴻溝的。 費希特就試圖從自我意識出發(fā),通過一個定義了包含了所有認識的先驗根據的【絕對自我】概念,將感性世界也統(tǒng)一到自我意識的范圍之內 十八、黑格爾哲學——18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辯證法】 內容: 1、【唯心辯證法】:黑格爾辯證法包括: 1)正題,引起其反應; 反題,與正題相矛盾或否定; 合題,兩者之間的緊張關系通過綜合解決 2)黑格爾辯證法的目的是“研究事物自身的存在和運動,從而證明理解的部分范疇的有限性?!?/span> 2、《精神現象學》《邏輯學》- 宇宙是一個運動、變化、發(fā)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 1)人類意識發(fā)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于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 2)絕對精神是客觀獨立存在的某種宇宙精神,這種精神實為一種邏輯思維,是脫離了人并與客觀世界相分離的,只以概念形式表現出來。 絕對精神是先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永恒存在著的實在,是宇宙萬物的內在本質和核心,萬物只是它的外在表現。 3)現實世界是絕對精神的異化物,異化了的精神世界分裂為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的,或現象的;另一個是純粹意識的,或本質的。就自我與對象、主體與客體的關系而言,主體是絕對精神,客體是絕對精神的“外化”或“異化”。 駁論-17.1: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 一個沒有客觀性的存在就是一個“非存在”。黑格爾那種由意識建立起來的對象或存在,既然它不是在思維之外獨立存在的東西,就不能算作是客觀的對象;既然它不是客觀的存在,就只能是“非存在”,只是“假象”“偽造的煙幕”而已。 黑格爾在他的著作中一再聲稱他所講的“思維”不是實際的人的思維,而是一個“純思維”。黑格爾認為,這種“純思維”是最真實的,是一切事物的基礎和創(chuàng)造主。但是,這樣的主體是根本不存在的。在現實世界中,存在的只能是實際的人和實際的人的思維。馬克思認為,我們所說的“人”,應當是“實際的、肉體的、站立在堅實穩(wěn)固的地球上的、呼吸著一切自然力量的人”。而且“人直接地是自然物”,但又“不僅是自然物,他乃是具有人性的自然物”。既然人是實際存在著的,人之外的對象也是實際存在著的,那么,人的意識或自我意識只能是第二性的。馬克思指出,能夠異化自身、建立對象的主體,并不是抽象的自我意識,而是在自然內被對象建立起來的客觀存在。 駁論-17.2:克爾凱郭爾對黑格爾的批判 世界無非是客觀精神的必然顯露,一切具體的、特殊的存在是這個普遍存在的實例,是這個整體中的某一階段中某一成分。這樣,人實際上失去了自己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失去了作出決定和進行選擇的可能性,失去了自己的個性和自由,從而也將使自己忘卻了對發(fā)生的事件責任,取消了個人從倫理上對待自己和世界的可能性。黑格爾哲學是一種用思想整體來犧牲個人、使人非人化的哲學,是對人的地位和尊嚴的一種蔑視 駁論-17.3:費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 哲學和神學都把歷史和真理的全部本質性都歸于超感性世界,只不過哲學的方法是思辨的概念,而神學的方法是信仰。這是對現實生活的人的世界的根本遺忘。這是整個形而上學的整個歷史上創(chuàng)造出來的。舊哲學的做法無非是把現實的感性世界的東西抽象出來,再放到概念世界里去尋一個位置,就宣布自己找到了實在的本質。真正的現實性,也就是直觀的感性-對象性,都是不曾被理解。 黑格爾從抽象的存在出發(fā),顛倒了思維和存在的關系,黑格爾的“存在”與思維沒有分別,思維與存在的同一“只是表示思維與自身的同一”,是虛妄的;黑格爾的“思維”永遠不能超出自身達到現實世界,由精神推出自然等做法是邏輯把戲,他只是在思維范圍內而沒有在實際上揚棄德國古典哲學家I.康德提出的思維和存在、主體和客體的矛盾。 感想:相對【唯物主義】從直觀的感官經驗出發(fā),【唯心主義】自我意識出發(fā),黑格爾的哲學是從從一切存在者的整體出發(fā)的哲學,外化出一整個現實人類-世界的邏輯學。但是黑格爾只統(tǒng)一在觀念世界,沒有統(tǒng)一在現實的感性世界。 十九、叔本華——19世紀 【唯心主義】【形而上學】 內容: 1、意志本體論,世界是意志的表象 1)叔本華保留了康德的【物自體】,并將其定義為意志 2)意志是一種不能被克服的東西,我們每一行為都是意志的現身 3)在無機的自然中,意志在普遍的自然力中使自己獲得客體化 2、充足理由律:“任何事物都有它之所以如此的理由,或者說任何事物皆可被解釋”。 1)四種不同表現形式分別是:因果律,邏輯推論,數學證明,行為動機 同駁論-1.1: 【獨斷論】謬誤,無法論證為何源于意志,屬于預設真理。 感想:水平比黑格爾的“絕對精神”低多了。而且保留了二元論,沒有實現哲學統(tǒng)一。 二十、費爾巴哈哲學——19世紀 【自然唯物主義】 內容: 1、“唯物質才是真實” 2、【唯物主義感覺論】:人是主體,現實是人的認識客體 1)人是自然的產物,人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自然轉化的有意識有理性的實體 2)人作為主體,自然、現實是唯一的認識客體,它在作為主體的認識對象時,同主體是不可分割的。 3)感覺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直接聯(lián)系,它具有直接現實性、可靠性。只要不把主體看作封閉的“絕對主體”,思維就可以達到存在。 4)感覺是認識的源泉和起點??陀^事物作用于感官而引起感覺,感覺是主觀的,但它的基礎和原因是客觀的。感覺先于思維 駁論-19.1: 馬克思對費爾巴哈的批判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不是從主體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義相反,能動的方面卻被唯心主義抽象地發(fā)展了,當然,唯心主義是不知道現實的、感性的活動本身的。費爾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體確實不同的感性客體:但是他沒有把人的活動本身理解為對象性的活動。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質》中僅僅把理論的活動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動,而對于實踐則只是從它的卑污的猶太人的表現形式去理解和確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實踐批判的”活動的意義?!?/span> 感想:費爾巴哈把黑格爾的體系倒過來,把感性世界和超感性世界統(tǒng)一在感性世界內部,但是實際上也沒有解決思維和存在的對立,只是移到了直觀的內部。 這部分就要等馬克思大神來解決啦 二十一、馬克思——19世紀 【辯證唯物主義】 內容: 1、【唯物主義辯證法】,主要包含3部分,即 1)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任何事物以及事物內部以及事物之間都包含著矛盾 2)質量互變規(guī)律——量變引起質變,質變引起量變 3)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即正反合過程:【正】出現現象A->【反】出現否定現象A的現象->【合】形成新現象(非A非B)——揭示了事物發(fā)展的前進性與曲折性 2、從主體出發(fā),把物質和現實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 1)“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包括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的主要缺點是:對對象、現實、感性,只是從客體的或者直觀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們當作感性的人的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 2)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問題在于,把物質看作抽象的獨立于人而存在的東西,一種自然可觀的實體。既然人和事物都已經預先和抽象的存在著,那他們發(fā)生關系的方式就只能是一種機械的遭遇。這就是費爾巴哈的直觀。 3)從主體出發(fā),把物質和現實當做人的感性活動,當作實踐去理解,這樣物質就不是一種抽象獨立的存在,而是在人的實踐活動中構造和創(chuàng)生出來的東西。物質世界并不先于人的實踐而存在。相反,是人的實踐活動參與了世界的生成。實踐是人和自然界的真正的存在方式,是你的實踐開出了你的整個世界。 3、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1)“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gegenst?ndliche]真理性,這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于思維——離開實踐的思維——的現實性或非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span> 2)【辯證唯物主義】中,主體和客體都放到對象性的活動中去理解,于是人和自然都不是一個純粹理論態(tài)度去證明的問題。而是在實踐之中被直接確認的東西 3)人,就是對象性的活動的發(fā)出者,是對象性的本質力量的主體 4)物,就是人發(fā)出的對象性活動的對象 5)在對象性活動中,人不僅確證了自己的本體存在,也確證了物的客體存在。物質就是人實踐的對象。 感想:從實踐出發(fā)的,基于【辯證法】的唯物主義。修復了費爾巴哈的漏洞。 人的現實的自然界,不是某種直觀的擺在人面前的現成的東西,而是人類歷史中生成的自然界。舊哲學的根本問題就在于把物質實在看作非歷史的和非實踐的,看作單純的理論問題,看作發(fā)出行動之前立刻就要用理論解釋掉的東西。 最后,回答為什么我認為【辯證唯物主義】是最完善的哲學理論? 1)首先唯心主義不行,預設諸如【理念】、【物自體】、【絕對精神】等思辨概念,正如費爾巴哈所說,這是對現實生活的人的世界的根本遺忘; 2)然后【機械唯物主義】也不行,參見馬克思的三條批判,另外,【機械唯物主義】也的確無法回答懷疑論; 3)【辯證唯物主義】是怎么解決這個問題的呢?看看【辯證唯物主義】講了什么,【辯證法】,以及人應該在實踐中去證明本體和客體存在。 這種解釋就像,你問我“地球為什么是圓的”,我說“經過各種方式勘察和測定,結果就是圓的,雖然不是標準的圓” 但是,其實這在【唯物主義】理論里面,是自洽的。 因為,這個解釋層次,正與人的認知水平相符。 人不可能能認知到通過實踐活動得到的經驗總結以外的東西。其它那些號稱掌握真理的學說,只是在說大話而已。 哲學的思辨游戲進行到這里,比【辯證唯物主義】更完整、嚴密、貼合現實的哲學理論估計很難再有了。 “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薄R克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