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牌鞋企的日子越發(fā)不好過了。 鞋企21年20年報出爐,達芙妮、星期六等老牌鞋企仍處于低迷期。達芙妮時隔6年后終于扭虧,但營收下滑超七成。扭虧為盈主要在于達芙妮年內完成了輕資產業(yè)務轉型和出售土地獲得1.1億元補償款。 擁有“ST&SAT”(星期六)、“FBL”(菲伯利爾)和“SAFIYA”(索菲婭)等品牌的星期六鞋業(yè)股份有限公司20201年營業(yè)收入同比大漲30.8%至28.1億元,但凈虧損7億元。 根據Statista研究,與服裝市場一樣,鞋類市場仍是塊大蛋糕,在全球擁有超過4000億美元的市場規(guī)模,并有望2023年突破5000億美元。 這樣一個龐大的市場,如何借助數字化實現鞋企的轉型升級就成為關鍵。 與服裝設計相比,鞋類不僅設計生產成本更高,且生產周期也更長。一款鞋從設計稿到確認生產制成鞋子的總成本可高達萬元,從設計到上架全周期需要耗時8-12個月,而服裝品類則平均是3-6個月。 正是看準這一垂直細分市場的機會,95后潮汕小伙林子森創(chuàng)辦了時諦智能,希望用其過往在重工業(yè)領域積累的數字化制造技術改造傳統的鞋履行業(yè)。鞋企可利用其Revofim Studio協同平臺將設計生產交付周期縮短至3周,極大提高企業(yè)的運營效率。 作為創(chuàng)新經濟背后的持續(xù)關注者和推動者,創(chuàng)業(yè)邦始終關注那些具有敢想敢干的勇氣和決心,擁有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時代驅動力的未來商業(yè)領袖。日前,時諦智能創(chuàng)始人、CEO林子森成功上榜“創(chuàng)業(yè)邦2022年30位30歲以下創(chuàng)業(yè)先鋒”。
1996年出生的林子森,從高中時期就是一名機器人愛好者。本科期間,他利用斯坦福交換生的機會,在美國將專業(yè)方向聚焦在機器人仿真系統。 當時,STEAM教育理念剛剛興起,他便抓住這個機會打造出了一整套集機器人虛擬設計+3D打印技術于一體的可快速編程產品。 有一次,林子森到硅谷參加Blackbox加速器的Demo Day活動。他的演講吸引到一位來自于鞋服貿易背景的產業(yè)人士。 在他看來,林子森的產品非常有畫面感,如果能夠將AI虛擬仿真技術應用在鞋履設計行業(yè)中,快速生成鞋子的虛擬模型,并能夠根據市場調研再判斷是否進入到生產環(huán)節(jié),這樣一來就能夠大大提高企業(yè)的反應速度,實現降本增效。 這一席話讓林子森茅塞頓開。 實際上,林子森的家族成員從事的也是鞋包服裝產業(yè)。 一直研究機器人、汽車、航空航天等重工業(yè)方向數字化設計的林子森,雖然萌生了創(chuàng)業(yè)的想法,但聚焦在哪一個細分市場仍然難以抉擇。 經過調研,他發(fā)現,盡管服裝市場更大,但服裝SaaS領域已經存在了CLO、Browzwear等誕生了近十年的老牌玩家,并且都已經在海外擁有了相當大的客戶群。 “圖形學是一個非??简灱夹g和經驗積累的領域,如果在比競爭對手晚近十年的情況下再做同樣的事情,很難具備競爭優(yōu)勢?!绷肿由f,鞋履行業(yè)雖不及服裝產業(yè)規(guī)模大,但由于其開發(fā)周期更長、工藝也更為復雜,因此對于數字化更為剛需。 區(qū)別于服裝設計,鞋類3D建模設計運用的是復雜曲線,與汽車、飛機、航天器的設計等屬于同一技術原理,而在具體生產中,衣服平均約50道工序,鞋類則約有120道工序。 當時全球范圍內,并沒有成熟的鞋履行業(yè)數字化解決方案。 那年他22歲,放棄了大廠拋來的橄欖枝,憑著潮汕人愛闖蕩的性格和年輕人的一股子莽氣,誓要用自己擅長的AI虛擬仿真技術闖出一片天地。 看準了這樣一條細分賽道機會,2017年10月,林子森與參加Demo Day所遇見的那位產業(yè)人士等幾位小伙伴,共同成立了時諦智能。 轉年,林子森回國選擇了東莞一間只能坐得下6個人的小房間作為辦公室,正式開始了創(chuàng)業(yè)之路。他清楚的記得,這個小房間無法安裝空調,到了夏天就像“悶罐”一樣。即便如此,林子森團隊依然堅持著產品研發(fā)。 這一年,林子森簽下的第一單就是一家國際化的運動品牌。 當時,這家公司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案。而此時的時諦智能還沒有拿到任何融資,團隊只有四五個人,產品也還只是一個Demo。盡管林子森的演示讓這家公司負責人感到很是新奇,但公司規(guī)模小、既沒成熟產品也沒成功案例,這家公司始終難以下定決心。 “你找別的團隊做成本很高,為什么不嘗試下我們?”林子森決定先免費為這家企業(yè)提供服務。伴隨項目的如期交付,也讓時諦智能收獲了客戶的信任。終于,林子森獲得了第一筆訂單。 林子森回顧,之所以能拿下這單客戶,就在于讓客戶能夠清楚地知道:我們能夠做成是什么樣,什么時間能夠交付。 在這期間,林子森見了大量投資人,但融資一度并不順利。“團隊太年輕,缺乏行業(yè)老炮”是不少投資人給林子森團隊貼上的標簽。 不過,還有一波投資人篤定:只有年輕一代的創(chuàng)業(yè)新勢力才能夠改變鞋履這樣的傳統行業(yè),實現突破式的創(chuàng)新。 順為資本、線性資本顯然屬于后者。
2018年10月,林子森終于拿到了這兩家機構的200萬美元天使輪融資。年20206月,時諦智能又完成了由CMC資本、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共同領投,線性資本跟投的近億元人民幣A+輪融資。
不止“降本增效” 還有更多玩法 當下,新冠疫情在世界范圍內,正在對各行各業(yè)造成了顛覆性的影響。林子森認為,疫情的爆發(fā)導致線下交易受阻,引發(fā)行業(yè)市場的縮水,數字化的迫切性增加,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時尚產業(yè)的數字化進程。 據林子森介紹,時諦智能推出的Revofim Studio數字化協同平臺,是行業(yè)里唯一具備AI、智能三維設計、超真實渲染技術(CG)、AR/VR及時尚行業(yè)CAD等能力的全鏈路數字化協同平臺,產品能力已經涵蓋鞋服包各品類。 時諦智能的業(yè)務也已經從最早的設計環(huán)節(jié),延伸到了趨勢洞察、智能企劃乃至供應鏈管理等環(huán)節(jié),不斷向外圍擴展。 譬如,時諦智能正在聯合越來越多的供應商推出更多的智能企劃,為品牌設計師帶來更好的設計靈感來源和工具支持,也幫助供應商們獲取更多的訂單來源。 林子森認為,作為垂直行業(yè)的SaaS公司必須要深入到整個產業(yè)鏈上提供服務,幫助客戶真正賺到錢。實際上,相較于“降本增效”這種方式,國內客戶更喜歡“你給我賺10塊錢,我再分你1塊錢”這樣一種邏輯。 以往,企業(yè)的實體樣品中只有20%~30%會被選中投入生產,大量實體樣品作廢,產品開發(fā)成本居高不下,而數字化樣品在降本增效的同時,還更加環(huán)??沙掷m(xù)。 面對大量庫存積壓,企業(yè)可靈活地將數字化樣品用于3D內容營銷、按需生產等多種場景,大大降低了庫存和成本。并且,這種數字化樣品,比實體樣品更適用于柔性制造、個性化定制。 時諦智能也正借助其在美國、英國等全球化運營的優(yōu)勢,幫助國內客戶通過Revofim 數字化協同開發(fā)平臺接到來自國際品牌的訂單,真正做到幫客戶創(chuàng)造營收、為效果而付費。 據透露,21年20,時諦智能實現營收3000萬元人民幣,同比增長300%。截至2022年初,公司已服務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地區(qū)的100家客戶。這其中不乏安踏、李寧、特步、匹克、FILA、森馬、Balabala、鴻星爾克、紅蜻蜓、HUGO BOSS、ALEXANDER WANG、CHARLES&KEITH等知名品牌。
以某品牌為例,這家公司一年設計1000款鞋子,共4000個配色,全部制成實體樣品鞋需要耗費約1000萬元。而在傳統的模式里,這4000個樣品只有20%-30%會被選中投入生產,未被選中的實體樣品鞋就此作廢。這意味著有700萬元-800萬元浪費在了'看一眼'這個目的上,期間還產生了大量的物流、人工費用。 在時諦智能的虛擬樣品開發(fā)模式中,企業(yè)先從4000個配色方案中挑選300-400個虛擬樣品,來制成實體樣品,最后約有250款鞋子投入生產,中單率卻提升至60%-70%。 這個過程中不僅削減了一半以上實體樣品的生產數量,同時,時諦智能選擇用3D打印軟鞋底來取代傳統的開模生產,進一步降低了實體樣品的生產成本。綜合下來,總成本綜合下來約為原來的1/5。 作為樂于接受新鮮事物的年輕一代創(chuàng)始人,林子森正帶領時諦智能在海外探索著更多的玩法。 比如,通過建立KOL媒體矩陣,時諦智能將大量的開發(fā)者和用戶吸引到線上社區(qū)中,再借助PLG(Product-Led Growth,產品驅動增長)這樣一套邏輯,引導用戶使用時諦智能的免費產品,進而形成粘性產生裂變,實現商業(yè)變現。 目前,時諦智能旗下Revofim數字化協同開發(fā)平臺的基礎協同設計功能 Revofim Studio、數字化資產庫 Revofim Library均為免費開放,還配備了產品數字管理系統 Revofim Manager,涵蓋了從企劃、設計、產品方案的流程式項目管理需求。
深圳時裝周 虛擬人模特 隨著元宇宙概念的火爆,Revofim數字化協同開發(fā)平臺也不再是一個單純的設計工具,還有著更大的想象空間。 品牌、設計師可以基于Web3這樣一個新型互聯網世界,創(chuàng)造出限量版的NFT數字藏品。在這個過程中,時諦智能會幫助他們搭建虛擬場景、提供互動營銷解決方案,進而帶來更多新的收入模式。 林子森談到,對于消費者來說,NFT作為一種可負擔、易接近、甚至具有收藏價值的數字化產品,也使得時尚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實惠,消費者既能夠隨時隨地擁有品牌的一部分,還能以全新的形式參與其中。 作為一名年輕的創(chuàng)業(yè)者,無疑會遇到人才、管理、經驗等難題。面對這些挑戰(zhàn),林子森感慨道,“之所以能夠走到今天,核心的還是要對自己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對這份事業(yè)有信心、有韌性,并時刻對未知事物保持敬畏和謙遜,這樣才能一步一個腳印地走下去。”
|
|
|
來自: 汕頭能率 > 《企業(yè)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