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別人犯錯——以寬人之心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 他人犯錯誤,如果你緊緊抓住不放,不能以一顆寬容的心去原諒,那么極有可能結(jié)下一段難解之仇,而如果你擁有了“以寬人之心寬己,以恕己之心恕人”的胸懷,你失去的是一次報復(fù)的快感,得到的卻可能是別人的“浪子回頭”。 一個以敵視的眼光看人、對周圍的人戒備森嚴(yán)、心胸窄小、處處提防、不能寬大為懷的人,必然會因孤獨而陷于憂郁和痛苦之中;而寬宏大量,與人為善,寬容待人,能主動為他人著想,肯關(guān)心和幫助別人的人,則討人喜歡,被人接納,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體驗成功的喜悅。 寬以待人,就是在人際交往中有較強的相容度。人們往往把寬廣的胸懷比作大海,能廣納百川之細(xì)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彈簧,具有能屈能伸的韌性。誰若想在困厄時得到援助,就應(yīng)在平時待人以寬。這就是說,相容接納、團結(jié)更多的人,在順利的時候共奮斗,在困難的時候共患難,進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創(chuàng)造更多的成功的機會。反之,相容度低,則會使人疏遠(yuǎn),減少合作力量,人為地增加阻力。 人往往能夠?qū)e人的缺點看得一清二楚,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因此嚴(yán)厲地指責(zé)別人。在與人相處時,要懂得隨時體諒他人,在溫和且不傷害人的前提下,適宜地幫助別人。以嚴(yán)厲的態(tài)度對待別人,容易引發(fā)他人的怨恨,反而無法達到目的。若要避免遭受人為的困擾,關(guān)鍵在于寬容他人的某些不經(jīng)意的過錯。 處世做人不應(yīng)用苛刻的標(biāo)準(zhǔn)去要求別人,而要尊重他人的自由權(quán)利,只有做一個肯理解、容納他人的優(yōu)點和缺點的人,才會受到他人的歡迎。而對人吹毛求疵,又批評又說教沒完沒了的人,不會有親密的朋友,別人對他只能敬而遠(yuǎn)之。 有這樣一則故事:有一位在山中修行的禪師,一天趁著月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潔的月光中他看見一個小偷潛進了自己的茅屋。找不到任何東西的小偷在門口和禪師不期而遇。小偷的手上搭著一件禪師的外衣,大概是不想空手而歸吧。 小偷不知所措,禪師微笑著說:“你走了老遠(yuǎn)的山路來看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歸吧?夜涼了,你帶這件衣服走吧!”說著親手把那件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 小偷手足無措,低著頭,灰溜溜地走了。 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道:“可憐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他一輪明月。” 第二天清晨,禪師打坐起身,看到昨天他披在小偷身上的衣服疊得整整齊齊放在了他的房門口。禪師臉上露出了微笑:“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這位禪師所表現(xiàn)出來的慈悲寬容之心,令人感慨。寬容的心可以感化小偷的靈魂,那還有什么不可以化解的呢?如果我們的生活中多一些寬容之心,那么就可以化解很多不必要的煩惱。 生活中常常有些人,無理爭三分,得理不讓人,小肚雞腸。相反,有些人真理在握,不聲不響,得理也讓三分,顯得綽約柔順,君子風(fēng)度。前者活得嘰嘰喳喳,后者活得自然瀟灑。假如是重大的或重要的是非問題,自然應(yīng)當(dāng)不失原則地論個青紅皂白,甚至為追求真理而獻身也值得。但日常生活中,也包括工作中,有人往往為一些非原則問題,爭得不亦樂乎,誰也不肯甘拜下風(fēng),說著論著就較起真來,以至于非得決一雌雄才算罷休,甚至大打出手,或鬧個不歡而散,影響了團結(jié)。越是這樣的人越對甘拜下風(fēng)的人瞧不順眼。時下里流行一句話:“玩深沉”。其實這種場合玩點深沉正顯示了超然的風(fēng)度。爭強好勝者未必掌握真理,而謙和的人,原本就把出人頭地看得很淡,更不屑說一點小是小非的爭論,根本不值得稱雄了。越是你有理,越表現(xiàn)得謙和,往往越能顯示一個人的胸襟之坦蕩、修養(yǎng)之深厚。 與人方便,自己方便。以善良的心境為人處世,自然會獲得他人的認(rèn)可和尊敬。 | 
|  | 
來自: 銘記心間 > 《人生處事50個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