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文化散文】范成英|紅塵如麻人似玉(二)張岱后半生:寫盡滄桑

 麻城文學微刊 2022-06-22 發(fā)布于湖北

你我的平臺,大家的舞臺

麻城文學微刊

主辦單位

麻城市詩詞學會

麻城市作家協(xié)會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學微刊
云峰詩友會云峰現(xiàn)代詩詩友會老屋灣大賽全部作品大賽評獎頒獎盛典獲獎作品電子書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編讀同期聲故事會散文現(xiàn)代詩詩詞庫近期熱帖云峰現(xiàn)代詩詩友會詩友會年度熱帖散文小說年度熱帖點將臺管理團隊‖投稿須知舉水晨讀‖半月新帖‖精華作品‖抗疫詩文‖顧問專輯‖編委專輯‖乘馬詩社學苑新苗黃土詩社‖校園新風‖視頻匯‖讀者信箱‖詩詞評論‖唐風宋韻‖格律知識他山之石

《從大別山走出的共和國將星》鏈接:
卷一|卷二|卷三

閑聊古人的風雅

紅塵如麻人似玉(二)

張岱后半生:寫盡滄桑

 “日裂以炊煙、籍甲擋箭彈”。張岱家三萬余冊藏書就這樣被方國安焚毀殆盡。

附 注:

 方國安系浙江諸暨人,少小無賴,因盜牛被族人驅逐,后從軍左良玉部。崇楨十六年轉投馬士英被左良玉追擊而倉皇東逃。清軍南下時方國安入浙與馬士英等人于杭州、錢塘江一帶抗清,最終因蛇鼠兩端被清兵滅門。

    1645年9月初,身心交瘁的張岱不得不離開狀元臺門故居(現(xiàn)紹興市人民西路)背井離鄉(xiāng),逃往剡中越王崢。而早在6月初清兵就勢如破竹逼近了山陰,所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張岱讓其子張鉽給駐守臺州的魯王送去了他的《上魯王第一箋》,請求魯王監(jiān)國。箋中曰:“江東布衣臣張岱謹啟:為國勢雖危,人心未去,仰祈殿下固守臺垣,羈留北使,以俟勤王,以圖恢復事?!敝笥稚⒈M家產招兵三千余人迎魯王至紹興,寄希望他能撐起半壁江山。

注:

 后來張岱又《上魯王第二箋》、《第三箋》直至《第六箋》,均因魯王優(yōu)柔寡斷而失去先機,期間張岱還遭到方國安綁架他兒子勒索錢財。

 然而最后,羸弱的魯王政權(明宗室朱以海)很快就土崩瓦解,自己逃離紹興并流亡海上。魯王自己倒是逃了,受其牽連的一干人均被迫各自亡命天涯。其中最凄慘的是大學士浙江東陽人張國維,他寫下《絕命書》向母訣別,然后在自家花院投池而盡。為了不讓東陽百姓遭難,死前還囑托縣令將他的尸體陳列祠堂,讓清兵親眼所見,這樣或許能避免清兵屠城。果然,清軍攻破東陽后,見此慘景、觸景傷情,因為清軍中有很多是東陽本地人,之前大多受過張國維的接濟。其實明朝末期的幾位王爺終不是棟梁之材:福王相知文墨,魯王薄曉琴書,楚王但知痛哭,唐王同室操戈,永功帝惟事逃亡…,如此庸碌,怎堪圖成?

 彼時的張岱家,五弟攜家入閩,四弟、九弟等入山避難,兒子張鉽在途奔波,兒子張鑣在贅,兒子張釬和張鉞煢煢無依、居無定所。自己攜一子一仆涉危履險、扶杖躡芒,行走在長林豐草之間,或越峻嶺或跌深坑,猿崖虎穴之中臥雪眠霜。彼時他們要去的地方越王崢是他顛沛流離的第一站。

附 注:

 我國自古以來將山脈以山或峰為名,如泰山、華山、珠峰、岡仁波齊峰,一般高峻龐大的山稱岳、高大險峻的稱嶂、山勢玲瓏的稱巒、山頂上有路的稱嶺……。如果站在川中從龍泉山?jīng)鲲L埡口放眼望去,可以見到遠處橫斷山脈的莽莽蒼蒼、群巒疊嶂,如貢嘎山、嘉子峰、馬桑坪等等,唯獨沒有崢。其實“崢”通常與崢嶸合體,一般指山勢高峻、突兀聳立、怪石嶙峋。

 越王崢系會稽山余脈,相傳為越王勾踐兵敗吳國后的棲息地,山上有走馬崗、伏兵路、洗馬池等遺址。山頂有古寺,名曰“深云寺”, 寺僧百余人。寺中有明代王陽明所撰《夏仙思公祠碑》述深云寺的前世今生:

 “山棲嶺者,山邑之險道也。其嶺因越王保會稽時棲息其中,遂名越王崢。漢唐以來,林深箐密,人跡稀少。迨南宋時,有猛虎毒蛟盤踞其地,居民苦之。夏氏仙思公勇而好義,仗劍入山,覓蛟與虎斬之。開辟荒山,遂建深云寺。至公歿后,塑像于寺之傍廡。每年正月初二,夏氏子孫上山拜謁,寺僧設齋款待,不忘仙思公之德也…?!?/p>

 張岱到越王崢時,是深云寺僧人明遠收留了他,讓他隱匿行跡“蕭然晝掩門,十日九不出”。乃至呆了三個多月“寺僧百余人,謀面俱不識”。山寺歲月雖艱難,吃著焦飯咸菜,卻也能專心整理自己的著述(注:《石匱書》和《四書遇》?!端臅觥分复髮W、中庸、論語和孟子)。然,就這樣的日子最終也因被人走漏消息而匆匆離開。另尋藏身之所,甚至沒來得及與收留他的人道別。

注:

 《避兵越王崢留謝遠明上人》節(jié)選“避兵走層巒,蒼茫履荊棘。住趾越王崢,意欲少歇息。誰知方外人,乃有孫賓碩。僧房幽且深,藏我同復壁。焦飯同酸齋,遂與數(shù)晨夕…山窗靜且閑,因得專著述,再訂石匱書,留此龍門筆……

 離開越王崢后,張岱不得不將《石匱書》《四書遇》底稿藏于竹筐、躲避到更偏遠的剡縣(今嵊州)西白山(注:西白山系會稽山脈第二主峰。嵊州四面環(huán)山、五江匯聚,人說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屬風水寶地)。另將祖父晚年編輯的300多冊辭書《韻山》運至九里山藏經(jīng)閣秘藏,然后于西白山上的鹿苑寺繼續(xù)修改他的書稿,同時作五言律詩如《山中冬月》《山居極冷》等。同年,堂弟張介子、友人黃道周因抗清被俘、不屈而死,而早在六月,他的摯友祁彪佳也因不甘當亡國奴投池自盡。

 避難西白山是張岱這輩子最艱苦的一段日子,幾乎是“披發(fā)入山,駭駭為野人”,饑腸轆轆之際,采西山薇,酌剡溪水,食青柿、雜桃源雞黍…。常常風雨凄然、午炊不繼,斷糧挨餓是常態(tài)。尤其進入冬季,西白山朔風凜冽、積雪皚皚,天地間茫茫蒼蒼渾然一體,滿山遍野除了古樹枯葉沒有任何可食之物。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幸有鄰居接濟,如他在《住剡溪謝人贈米》曰:“不食嗟來食,古昔有黔婁。鄰翁嘗槐粟,愧余無以酬……”就這樣熬過漫漫長夜的寒冬,直到第二年冰消雪融、春暖花開,一家子才終于盼來了開田種糧、自食其力、解決了溫飽。盡管棲居簡陋,茅草廠、門板床、麻布帳、松樹枕、衲布被、瓦茶瓶、地火墟、稻草鞋等等,但那又如何。

 不過,無論逃難途中多么艱難,棲居環(huán)境多么簡陋破敗,張岱始終將《石匱書》底稿視若珍寶隨身攜帶。“石匱”是漢代史學家司馬遷保存史料的地方,而“龍門筆”則是龍門筆法,是后世對司馬遷史書筆法的雅稱。因此,《石匱書》是張岱追慕前賢司馬遷撰寫的明史。始于32歲,27年后才完成。期間風云巨變、國破家亡、改朝換代,張岱自始至終以堅韌的毅力“事必求真、語必務確、五易其稿、九正其訛”、完成這部長達220卷紀傳體史書的煌煌巨著。

 《石匱書》對張岱來說有多重要,在他避難剡中西白山時,有和陶淵明挽歌辭三首,其中一首曰“千秋萬歲后,豈遂無榮辱。但恨《石匱書》,此身修不足?!痹凇短这謮魬洝纷孕蛑懈又卑住白髯酝煸?,每欲引決,因《石匱書》未成,尚視息人世”。經(jīng)歷國破家亡變故后,張岱一度想步好友祁彪佳后塵了結自己,而支撐他活下去的最大動力恰恰是未完稿的《石匱書》。如果說最開始撰寫這套明史時還只是追慕司馬遷,那么當自己親歷故國家園的離亂后,張岱就更能體會司馬遷在《報任安書》里所說的“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中而不辭者…”的苦心孤詣。

 藏匿西白深山的日子貧困潦倒,異常孤寂,為了活命,從小錦衣玉食的張岱不得不強撐著羸弱之軀親自挑糞舂米,常?!捌克趷u不繼,乞食亦厚顏”,始知孤竹采薇的首陽二老寧愿餓死也不食周粟,乃后人妝點語。自1644年清兵入關以來,大明江山就如多米諾骨牌,一塊接一塊從北向南轟然傾倒,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有人慷慨殉國、有人茍且偷生、更有人反轉槍口迎清軍入城。此情此景,沒有功名在身、烏紗之累的張岱該怎么辦?他不想殉國,也沒有必要為朱氏江山殉國。他只想將他腦子里的文化精髓保存下來并傳承下去。正如祁彪佳在殉國前叮囑他的那樣:漢人的歷史(指《石匱書》)唯張岱這般錦繡人物才能完成,因而張岱不能死。既然墜落到了深淵,那就在深淵里寫作吧。

 于是,除了繼續(xù)撰寫《石匱書》外,他的華美回憶錄《陶庵夢憶》共8卷127篇也終于在這偏遠簡陋的陶庵里完成,如同曹雪芹撰寫《紅樓夢》一樣餓著肚子回憶昔日的錦衣玉食、弦管笙歌,回憶觀魯藩煙火、定香橋看紅葉、寓山園賦詩、訪瓜州于園、以及舟泊西湖斷橋、直至月色蒼涼、東方泛白之際仍酣睡于十里香荷叢中等等。

注:

 于園系瓜州富人亭園?!皥@中無他奇,奇在磊石。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數(shù)棵,綠坡植牡丹、芍藥…后廳臨大池,池中奇峰絕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視蓮花反在天上…。臥房檻外,一壑旋下如螺絲纏,以幽陰深邃奇。再后一水閣,長如艇,跨小河,四周灌木蒙叢,禽鳥啾唧,如深山茂林。人坐其中,頹然碧窈……

    1646年的張岱已是知天命之年,人到了這個年齡段失眠多夢、半夜驚醒是常態(tài)。山中的夜一片漆黑、死寂、空曠、偶爾驚飛的烏鴉和貓頭鷹發(fā)出的慘叫,會傳得很遠很遠,令人驚心恐怖。張岱有時整夜輾轉反側有時卻又迷迷糊糊的進入夢鄉(xiāng),就這樣似睡非睡的熬過一晚又一晚。不過,他的夢里通常都是熱鬧的,那些繁華往事、那些“坐消纖雨日,閑踏淺碧風”或“看花紫陌、斗草青郊”的無憂無慮,那些“行到碧橋深柳處,一帆涼月滿吳航?!奔啊傲珠g煮酒燒紅葉,石上題詩掃綠苔”的風雅清韻,常將他帶到昔日“憶汝山陰道,徘徊巖雪深。幾人攜酒伴,何處讀書林…?!钡木秤?。其實他深深知道:窗前倩影不過是秋云暗度,夢里容光也只是夜月清華,而腦子里一直揮之不去的恰恰是“日裂以炊煙,籍甲擋箭彈”、三萬冊藏書被燒毀時的熊熊大火,是隨著戰(zhàn)火沖天、硝煙彌漫而紛紛揚揚、蕭蕭而落的碎紙殘片,那是張氏幾代人的心血呀。

 回憶是一種痛苦且又幸福的五味雜陳。在這環(huán)堵蕭然、寂若死灰的陶庵(越王崢及西白山),張岱肚束三條篾、放杖溪山風,從自己點點滴滴的回憶里打撈出所見所聞、所思所歷,集成一部《陶庵夢憶》。諸如三江看潮、金山競渡、西湖香市、定海水操、二十四橋風月、虎丘中秋夜、煙雨樓、燕子磯、龍山雪及爐峰月等洋洋灑灑。如同一部兩千年的漢文化百科全書,有陽春白雪也有市井俗人,有高山流水也有美人香草,有奇丑無比的柳麻子也有貌美如花的王月生,書中五彩繽紛的人間煙火堪比《清明上河圖》。張岱潛心撰成這部錦如漢賦的回憶錄,對于五十年終成一夢的他來說也算精神上的絕渡逢舟了。

 公元1647年赤日炎炎的7月,51歲的張岱從嵊縣西白山徒步到山陰郊外三十里的項里村寄居。相傳頂里是當年頂羽隱居避難的地方,位于灌叢茂密的草灣山腳。山南是項王廟,至今香火鼎盛。當年項羽為感恩項里百姓,臨走時藏寶于草灣山并立下石碑,碑上刻有類似英文的奇怪符號作為藏寶秘碼,只可惜至今無人能解。南宋詩人陸游在《陸放翁全集》中載有《項王祠》詩作:

項里溪水聲潺湲,溪上青山峨髻鬟。

煙村人語虛市合,石橋日落漁樵還。

堂上君王凜八尺,大冠如箕熊豹顏。

筑祠不知始何代,典祀千載誰敢刪。

……

    1647年7月之后的兩年,張岱一直隱居在草灣山下的項里,后又在背靠雞頭山、面朝項里江的風水寶地自建了三間房,名曰“瑯嬛福地”。然后繼續(xù)潛心完成他的《石匱書》。其實,當年張岱撰寫《石匱書》是有風險的,不能觸及敏感詞,一旦觸及,輕者查抄重者殺頭。如湖州富商莊允城父子將天啟年間大學士朱國楨撰寫的《明史》手稿買來斧正,添加“五芝紀事”、“明末崇楨遺事”輯成《明史輯略》,并由親家朱佑明刊印。結果導致湖州近千人受牽連,該書作序者、刻印工、書商及藏書者等,凡年滿15歲以上者均被殺。清廷顧命大臣認為《明史輯略》涉及侮辱朝廷語言,莊、朱兩家18人被凌遲、50多人被問斬,莊允城父子被鞭尸。

    1649年9月的一天,思鄉(xiāng)心切的張岱突然想返回山陰城龍山腳下的快園故居,于是仍如年輕時那樣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一路上,他都在想象著快園的樣子,想象著荒蕪多年的房屋是否草長鶯飛、遍地落葉,是否蛛絲網(wǎng)住門窗、桌椅積滿灰塵……然而,當他興沖沖回到故居時,卻發(fā)現(xiàn)一切均已物是人非,開門迎接他的居然是從未謀面的陌生人。原來,“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快園早已不是張岱的家了,要想回到快園,除非角色轉換,由房主變成房客。

 快園是否張家別業(yè)無考。

 房客就房客吧。親歷戰(zhàn)亂的殘酷洗禮,親朋好友的生死分離,張岱早已不在乎人在江湖身不由已的顛沛流離了。這之后的若干年,張岱一直居無定所,或寄居快園或暫居項里,當然也一直筆耕不綴,輯成了《四書遇》《瑯嬛文集》《快園道古》《夜航船》《石匱書》以及之后的《自為墓志銘》《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等等。

 要說《夜航船》這套書,可謂“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什么意思?船是江南水鄉(xiāng)最古老也最常見的交通工具,不分晝夜都穿行在江河湖海,夜晚仍在航行的船稱之夜航船。在“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的黑夜里,船中南來北往的乘客,閑來無事便會談古論今、縱橫捭闔,語間若出乖謬,便會招人嘲笑,好生難堪。因此說“天下學問,惟夜航船中最難對付”。

 張岱生于斯、長于斯,常往返于夜航船中,因而廣集博采奇聞逸事,精選文史典故,剪輯成一部長達98萬字、20大部、125小類,4000多條目,包含天文地理、諸子百家、禮樂文學、物理方術、三教九流,既有歷史典故又具各門類知識的百科全書——《夜航船》。該書最初由岳麓書社出版,現(xiàn)常見的是中華書局2012年點校版和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修訂重印的校注版以及團結出版社的版本。

注:

《夜航船》節(jié)選

    1、九天:東方蒼天、西方昊天、北方玄天、南方炎天、東北旻天、西北幽天、西南朱天、東南陽天、中央鈞天。日、月、星之三光。日、月合金、木、水、火、土五星謂之七政,又謂之七曜。日月所止舍,一日更七次,謂之七襄。

    2、桃源:晉時有漁人乘舟捕魚,緣溪行,忘路遠近,見洞口桃花,舍舟入。其中土地開朗,民居稠雜,雞犬桑麻,怡然自樂。漁人驚問,云是先世避秦來此,遂與外隔。問今是何世,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漁人出,乃囑曰:“不足為外人道也”

    3、鉆石成丹:《真語》傅先生入焦山,老君與之木鉆,使穿一石,厚五尺,云穿此便當?shù)玫?。傅日夜鉆之,經(jīng)四十七年,石穿,遂得丹升仙。

    4、相如琴臺:司馬相如有琴臺,在浣溪正路金花寺北。魏伐蜀,于此下營掘塹,得大甕二十余口,以響琴也。

5、金簡玉字:大禹登宛委山,發(fā)石匱,得金簡玉字之書,言治水之要,周行天下。伯益記之為《山海經(jīng)》。

    1653年的春末夏初,57歲的張岱突然想造訪晚明遺老,畢竟過去都是志趣相投的朋友,也畢竟因為戰(zhàn)亂而相互間隔絕多年。于是他先上三衢(浙江衢縣),接下來再轉道江西信州。沒想到這一路走來,所到之處盡是哀鴻遍野、島瘦郊寒,昔日繁華的街道人煙杳杳,只剩下斷垣殘壁、簡陋茅棚,其余皆蓬蒿荊棘、一片荒蕪。當他繞道三衢山峰林帶進入江西信州界時,沿途也只見立寨守衛(wèi)數(shù)十人,其余縉紳皆隱匿山林。據(jù)說江西士大夫因響應義軍左金王皆株連殆盡,整座信州城“平沙白骨撐亂麻,旅店荒蕪走狐兔”,景象凄涼。之后兩年,張岱相繼回到西湖之湖莊、小蓬萊及靈隱一帶,雖然,西湖仍然煙波浩瀚、月夕花朝,卻再也沒有昔日的弦管笙歌、春江花月。想當年,西湖春、秦淮夏、虎丘秋、揚州清明,還有好友祁彪佳的寓山園等等,都是他流連忘返的好去處。如今,一切只能在他夢一般的文字里回光返照。

 公元1665年,年近七旬的張岱客居杭州富陽,效仿陶淵明、徐文長撰寫《自為墓志銘》(注:相傳張岱的舅舅陶虎溪是陶淵明的直系后代,陶氏于元末明初由江西九江遷徙會稽。)并《自題小像》,即:

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

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

 天崩地裂之際,百無一用是書生;身處明清交替,自己竟毫無作為,張岱異常悲憤,常仰天長嘆,“我年未至耆,落魄亦不久,奄忽數(shù)年間,居然成老叟。自經(jīng)喪亂余,家亡徒赤手?!粲懈焦?,今不存半畝。敗屋兩三楹,門前一株柳……”。當年的玉葉金柯、風華風雅,如今只活在莊周夢蝶里了。

(附《自為墓志銘》節(jié)選)

 我國自古以來將山脈以山或峰為名,如泰山、華山、珠峰、岡仁波齊峰,一般高峻龐大的山稱岳、高大險峻的稱嶂、山勢玲瓏的稱巒、山頂上有路的稱嶺……。如果站在川中從龍泉山?jīng)鲲L埡口放眼望去,可以見到遠處橫斷山脈的莽莽蒼蒼、群巒疊嶂,如貢嘎山、嘉子峰、馬桑坪等等,唯獨沒有崢。其實“崢”通常與崢嶸合體,一般指山勢高峻、突兀聳立、怪石嶙峋。

 “蜀人張岱,陶庵其號也。少為紈绔子弟,極愛繁華,好精舍、好美婢、好鮮衣、好美食……勞碌半生,皆成夢幻。年至五十,國破家亡,所存者,破床碎幾,折鼎病琴,與殘書數(shù)帙,缺硯一方而已。布衣疏食,常至斷炊,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常自評之,有七不可解……。甲申以后,悠悠忽忽,既不能覓死,又不能聊生,白發(fā)婆娑,猶視息人世??忠坏╀巯瘸?,與草木同腐……。銘曰:窮石崇、斗金谷,盲卞和、獻荊玉,老廉頗、戰(zhàn)涿鹿,贗龍門、開史局,饞東坡、餓孤竹,…空學陶潛,枉希梅?!??!?/p>

 說真的,自己撰寫墓志銘的人古今鮮有,只有陶淵明、徐渭等極有限的幾位。張岱前半生閱盡繁華、后半生寫盡滄桑,早已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對生死榮辱、世態(tài)炎涼也早已風輕云淡。因而晚年選擇項里的“瑯嬛福地”終老,并自號六休居士:即“粗茶淡飯飽則休,破衲鶉衣暖則休,頹垣敗屋安則休,薄酒村醪醉則休,空囊赤手省則休,惡人橫逆避則休”。瑯嬛福地“郊外有一小山,石骨棱礪,上多筠篁,偃伏園內…緣山以北,精舍小房。絀屈蜿蜒。有古木、有層崖、有小澗、有幽篁、節(jié)節(jié)有致?!眰髡f“瑯嬛福地”是仙人居住的地方,然于晚年的張岱,便是他心中的桃花源。

 步入75歲高齡這一年,張岱終于書成《西湖夢尋》?!段骱魧ぁ啡珪?卷72則,主要內容為山水風光、佛寺先祠等等,如:玉蓮寺、六賢祠、紫云洞、西冷橋、岳王墳、靈隱寺、三生石、蘇公堤、湖心亭、醉白樓、雷鋒塔、飛來峰、虎跑泉、青蓮山房、鳳凰山、九溪十八洞等等。每一處風景都有一則歷史淵源和詩文描述,讀后令人心曠神怡。

附 注:

 附《青蓮山房》節(jié)選:青蓮山房多修竹古梅,倚蓮花峰,跨曲澗、深巖峭壁,掩映林巒間。雖竹籬茅舍,無非金碧輝煌…。

 陳眉公詩曰:“造園華麗極,反欲學村莊。編戶留柴葉,磊壇帶石霜。梅根常塞路,溪水直穿房。覓主無從入,裝回走曲廊。主人無俗態(tài),筑圃見文心。竹暗常疑雨,松梵自帶琴…”。彼時的張岱,身處簡陋破房之中,心在盛世光華之外。闊別西湖雖二十八載,然西湖無日不在夢中。

 就這樣身在塵埃洼地、心在世外桃源的日子一晃就到了生命尾期,到了“殘燈無焰影幢幢,暗風吹雨入寒窗”、漏盡更殘的桑榆暮景,到了行動不便、疾病纏身的艱難歲月。然而,只要一息尚存,張岱仍然筆耕不綴,鍥而不舍,他準備撰寫一部圖說江南文人氣節(jié)的《于越三不朽圖贊》。該作品本著立言、立德和立功的宗旨,為紹興百余忠節(jié)、忠烈、忠諫、義烈及孝烈人士撰寫傳記、并配圖及輯錄贊語,如王陽明、張元汴、陶文簡、沈青霞、祁彪佳等。

    84歲那年,《三不朽圖贊》終于輯成,同期完稿的還有《琯朗乞巧錄》。不過,據(jù)張岱外孫子陳仲謀稱“昔余外祖宗子張公《三不朽圖贊》一書付梓,工未半而逝世,遲至四十余年不克竣。后舅氏及表弟輩運出,將未制五十圖授余…”。據(jù)載,張岱于《三不朽圖贊》付梓不久便逝世了,當時只刻了二十多幅畫,未及全書一半。也就是說,張岱在康熙十九年撰寫完稿后立即付梓,因為他感覺自己生命已進入了倒計時,沒可能等圖畫了。因而,后圖均由他親戚的后人補刻。余桓也在乾隆六十年重鐫陳仲謀刊本跋文云“右古劍蝶叟先生所著《于越三不朽》圖贊也,獨恨其稿甫就,汗青未半,先生爾化去。以致輾轉因循,后經(jīng)其屬陳仲謀代為籌畫,始得竣工。然距其經(jīng)始之時已一周撓甲矣”。(六十年)(注:《三不巧圖贊》于2017年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張岱生前沒能親眼看到他《三不朽圖贊》的圖文并茂完整本,的確有點遺憾。然而這種遺憾對于古今文人來說再正常不過,君不見有多少作家、畫家、書法家的作品不都是在他本人仙逝多少年之后,才如同拿破倫發(fā)現(xiàn)新大陸似的驚才絕艷嗎。其實,人生只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努力了,是否開花結果并不重要。因為人的生命只是一段過程、一場煙花而已。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