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夏至,我看到某中醫(yī)院公眾號貼心的提示人們,又到三伏季,從今天開始,進入三伏貼伏前加強的時間。往常年,傳統(tǒng)的中醫(yī)人還很老實,只是面對那些寒涼體質(zhì)的老慢病開展三伏貼的工作,而且只在三伏天進行。隨著養(yǎng)生專家的加盟,批著中醫(yī)外衣的專家磨刀霍霍向牛羊,不對,向愛好養(yǎng)生的人們展開博愛的胸懷,只要你是個會喘氣的人,三伏貼就會溫暖你那顆火熱的心。如果你膠布過敏,還有三伏灸、三伏針等著您,總有一款適合您。 由于各路養(yǎng)生專家的加盟,初伏之前有了伏前加強,三伏后有了伏后鞏固的概念,今年是具有劃時代記念意義的一年,因為有專家貼心的提出了伏前加強pIus版,夏至后十天是伏前加強一,初伏前十天是伏前加強二,太他媽的貼心了!掏不完你的荷包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搞養(yǎng)生的! 趁著三伏還沒被專家玩死,我聊聊三伏的由來。簡單點說,“三伏”就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統(tǒng)稱,稍微深入一點的話,就是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為初伏的第一天,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的第一天。因為古人以天干地支記年,十天干配十二地支,兩個庚日之間相隔十天,所以初伏、末伏都是十天。中伏的天數(shù)有長有短,可能是十天,也可能是二十天,這取決于每年夏至到立秋之間是四個庚日還是五個庚日,四個庚日的話是十天,五個庚日的話是二十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陰陽五行為根本,為了將春、夏、秋、冬四季與木、火、土、金、水五行相配合,陰陽五行家加了一個長夏的概念,一年變成了五季,春、夏、長夏、秋、冬,正好與木、火、土、金、水相匹配,而且是相生的關(guān)系,春木生夏火,夏火生長夏土,長夏土生秋金,秋金生冬水,冬水生春木,完美!但現(xiàn)實是,從夏火到秋金的這段時間,夏火克秋金,秋金不敢出來,就要伏藏于長夏土中,土以生金,“伏藏”才是伏的本義,三伏就是三個或四個庚金日伏藏于脾土之中。所以,三伏貼也好,三伏灸也好,都是針對脾土或肺金的疾病,其他人還是洗洗睡吧! 古人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是各季的中點。從夏至到立秋的這四十五天,被古人稱為長夏,與夏季擁有共同的氣候特點,火熱!但是,“冬至一陽生,夏至一陰生”,從夏至開始,陰氣趨盛,長夏濕土的特點配上夏季炎熱的特點,形成濕熱的特點,所以夏秋季節(jié)最容易腹瀉。《靈樞·經(jīng)脈》:“脾足太陰之脈……其支者,復(fù)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治療夏秋季節(jié)的腹瀉,既要考慮寒熱,又要考慮燥濕,才是一個合格的中醫(yī)。 不出意外的話,三伏將是繼牛黃安宮丸、牛黃清心丸、片仔癀、阿膠之后,又一個被中醫(yī)和養(yǎng)生愛好者玩壞的中醫(yī)概念,謹以此文,獻給即將死去的三伏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