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揭開孔孟家族輩分排序之謎

 薊州孟凡生 2022-06-21 發(fā)布于天津

揭開孔孟家族輩分排序之謎

            薊州孟凡生作于2011年6月

“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這首順口溜——孔孟兩大家族輩分排序中的二十個字,在當代孔孟姓氏的族人中,許多人都會當做家譜來背誦。甚至有不少外姓人也說這是孔孟兩大家的家譜,也有些人說這是孔孟顏曾四大家的共同家譜,號稱通天家譜。但是對它的來源卻是眾說紛紜,謬誤種種。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幼小的時候,聽到社會上廣為流傳的是“天下孔孟是一家,看字排輩論高低”。傳說孔子孟子老哥倆是拜把子兄弟,為了讓子孫后代永遠成為一家人,就制定了共同的家譜,要求各代兒孫起名(乳名不受此限)時,第一個字都要使用家譜中事先設定的“字”,用來標明輩分,以便體現(xiàn)“天下孔孟是一家”。后來,我上學讀了《中國歷史》課以后,才知道孔子孟子不是同時代人,不是老哥倆,由孔子和孟子老哥倆親自制定家譜說法肯定不符合歷史事實。

上世紀六十年代,我讀初中的時候,曾聽一個在某機關上班的孟姓叔叔背誦過“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惟垂佑,欽紹念顯揚”。這20字家譜,說這是早年皇帝賜封給孔孟兩家的家譜,每輩一個字,用完再從頭來,輪番反復使用。是那個皇帝賜封的,這個孟姓叔叔沒說清,根據(jù)歷史知識我覺得應該不是秦始皇,因為秦始皇焚書坑儒,是反對孔孟之道的??赡苁菨h武帝,因為漢武帝是罷輟百家獨尊儒術的。但這二十個字是不是漢朝皇帝賜封,是否輪番使用,從歷史課本上也未找到答案。

到上世紀七十年代,全國開展“批林批孔”運動,通過看宣傳材料,知道山東曲阜的孔府和鄒縣的孟府都設有“點戶廳”,分別掌管分布在各地的孔子后裔、孟子后裔的世代傳承情況,也就是戶籍名單即家譜。并且聽人講孔孟家譜中不是20個字輪番使用,而是一代一個“字”,原來的“字”不夠用了,有孔府掌門人往后“續(xù)”,每個“字”代表一個世代不重復,孟家隨著孔家走的。如果每代一個輩字,那樣孔家的輩字就應該有上百個了,這個說法的真實性也未得到證實。

改革開放以后,大約在八十年代后期,我在《天津日報》農(nóng)村版上看到一篇關于孔孟家譜輩分排序的報道,作者的名字記不得了,這是我第一次從官方報紙上看到的關于家譜的報道資料。上面說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二月七日,乾隆皇帝賜封孔府三十字家譜:“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到1920年孔子第七十六世孫衍圣公孔令貽又續(xù)了20個字,報北洋政府批準后登報公布,后20個字是:“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承錫世緒昌”??戳诉@篇文章,對我們孔孟后裔來說當然如獲至寶,于是記載下來。但當時我也有了疑問,因為這時我已經(jīng)從薊縣圖書館借閱過二十四史,我也記載了元順帝“至正二十八年十月庚午(日,究竟是哪天我不會換算)以孔克堅之子希學為襲封衍圣公”,和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十一月詔孔子五十六世孫希學為衍圣公秩三品”。這與三十字輩分排序都是乾隆皇帝賜封相矛盾,賜封的“輩字”,只能給當時的人或者后代人使用,皇帝也不可能為前代人賜名呀。因為那時《清史稿》還沒有出版,我也查不到乾隆皇帝是否賜封的歷史資料。由于后二十個字合轍押韻,我就認為“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是孔府本來就有的。只有后20個字是乾隆皇帝賜封的,《天津日報》那篇文章的作者給搞錯了。十幾年來我對別人也是這樣解釋的?,F(xiàn)在網(wǎng)上也還是有這種觀點,同時網(wǎng)上還有一種說法,說“公彥承宏聞貞尚衍”這八個字是明太祖朱元璋賜封的,后邊的20個字是乾隆皇帝賜封的。這些說法都對嗎?直到我退休后,清閑無事,學會了用電腦登錄互聯(lián)網(wǎng),才找到了準確答案,解開了多年的迷惑。

為搞清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弄清家譜和輩分排序的關系。家譜是記載某個家族世系傳承情況——即各個支脈的男性家庭成員及其配偶、兒孫年齡職業(yè)住址等情況(封建社會中女性長大成人要出嫁,所以不計入家譜)的花名冊(類似家族內(nèi)部的戶口登記?。┖图易宄蓡T中重要人物重大事跡的記錄本(書)。也就是說,家譜是一種家族中文字記載的歷史資料,它是文字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同時家譜也是家族祭祖活動的產(chǎn)物,沒有家族的祭祖活動,就沒有家譜。

從客觀上看,家庭是生產(chǎn)和生活的基本單位,隨著人口的繁衍和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象細胞分裂一樣,不斷發(fā)展擴大。那些基于同一血緣關系(通常表現(xiàn)為姓氏)的若干后代人的家庭便組成了一個家族。社會上所有的家庭都是某個家族的一個細胞,都有它的原始祖先,只是由于缺少文字記載,大多數(shù)家庭都不知道原始祖先是誰而已。當然,由于戰(zhàn)爭或者疾病的原因,也有些家族斷絕了后代,從歷史上消失了。

中國的封建社會中提倡忠孝節(jié)義的道德觀,講究上墳祭祖活動,外邊有祖宗的墳塋,家里要供奉祖宗的牌位。可祖先太多了,上溯到哪一代呢,通常的習慣是以五代為限,俗稱沒出“五服”。五代以內(nèi)的祖宗墳塋容易保護和管理,家族成員也容易集聚統(tǒng)一活動。皇帝家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稱為太廟,普通人家把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稱為祠堂(最高的祖宗祠堂為總祠堂,因地域關系,下代的祖宗也可設分祠堂)。而有些在社會上有地位的人過世后,其政治待遇(爵位)是可以繼承的,過去實行的是長門繼承政治權利制度,由長子長孫繼承祖上的政治待遇,擔任族長。長門沒有兒子時,要把血緣最近的弟弟門的孩子收養(yǎng)過來,繼承長門的血脈,擔任族長。管理老祖宗的墳塋和祠堂的權利和義務自然由長門的族長(掌門人)來負責,其余各門的子孫們要定期來總祠堂祭拜祖先。為領導組織本家族祭拜祖先的活動,由族長負責建立起來的,家族成員花名冊(戶口登記冊)就是家譜。隨著祭祀祖先的活動不斷進行,家譜就可以不停地延續(xù),祭祀祖先的活動停止了,家譜也就中斷了。但是,只要家族戶口本上記載了所有族人的情況,就是這個家族的家譜了。如《孔子世家譜》是專門記錄孔子家族繁衍脈絡的譜牒,從孔子時代至今已傳承了二千五百多年,跨越了八十多個代次,共登記近200萬人。2005年,英國吉尼斯世界紀錄有限公司在法蘭克福宣布,中國的《孔子世家譜》被認定為目前世界上最長的家譜。

在各個不同的家族中,有的為標明輩分,制訂了不同的“輩字”,如薊縣從近代到現(xiàn)在的青甸吳家,柳子口付家,和孔孟家一樣,男子的姓名都是三個漢字,中間一個用來表明輩分。但是也有的家族,每隔一輩用三個字,另外的隔輩用兩個字。如富王莊劉家,一、三、五代姓名三個字,二、四、六代姓名兩個字,三個字的同輩人有共同的“輩字”,容易區(qū)分輩分。兩個字的就難以區(qū)別祖孫的輩分了。

我國許多有家譜的單姓大家族都有明確規(guī)定,家族男性成員的姓名由三個字組成,前一個字是“姓”,后兩字是“名”。不論哪個輩分,表示“姓”的前一個字,當然都一樣了。表示“名”的后兩個字,是不能完全相同的,那就分不清誰是誰了。而為了標明不同的輩分,多數(shù)是末尾字異中間字同,也有的是中間字異,末尾字同。如孟子第五十代孫孟德成,有三個兒子,起名為孟述祖、孟光祖、孟榮祖。而孟述祖的四個兒子,起名為孟惟清、孟惟忠、孟惟敬、孟惟信。這些由某一家族制定的,在家族成員中統(tǒng)一使用,以此表明輩分的名子中的相同的“字”,應該稱為“輩字”。把“輩字”按照一定順序排列起來,就是輩分排序。也就是說,輩分排序只是家族內(nèi)部規(guī)定的起名規(guī)則。所以說,有家譜的不一定有輩分排序,有備份排序也不一定有家譜。如孔孟家族,解放以后許多人都是按照原來的“輩字”起名,但是沒有向舊中國那樣的續(xù)家譜活動(按祠堂管轄逐級上報男子的戶籍情況,直到孔府、孟府的點戶廳),就屬于只有輩分排序而沒有家譜了??梢?,家譜和輩分排序不是一回事。

其次,我們看一下孔孟家族的族長——也就是后來封建王朝任命的奉祀官(衍圣公),俗稱掌門人的傳承情況。

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查看孔府和孟府保存的家譜得知:孔家的世代傳承是:1、孔丘——2、孔俚——3、孔伋——4、孔白——5、孔求——6、孔箕——7、孔穿——8、孔謙——9、孔鮒——10、孔忠——11、孔武——12、孔延年——13、孔霸——14、孔?!?5、孔房——16、孔均——17、孔志——18、孔損——19、孔曜——20、孔完(孔融的大哥)——21、孔羨——22、孔震——23、孔嶷——24、孔撫——25、孔懿——26、孔鮮——27、孔乘——28、孔靈珍——29、孔文泰——30、孔渠——31、孔長孫——32、孔嗣悊——33、孔德倫——34、孔崇基——35、孔璲之——36、孔宣——37、孔齊卿——38、孔惟眰——39、孔策——40、孔震——41、孔昭儉——42、孔光嗣——43、孔人玉——44、孔宜——45、孔延世——46、孔圣佑——47、孔若虛——48、孔端立——49、孔琥——50、孔拂——51、孔元用——52、孔之厚——53、孔浣——54、孔思晦——55、孔克堅——56、孔希學——57、孔訥——58、孔公鑒——59、孔彥縉——60、孔承慶——61、孔宏緒——62、孔聞韶——63、孔貞干——64、孔尚賢——65、孔衍植——66、孔興燮——67、孔毓圻——68、孔傳鐸——69、孔繼濩——70、孔廣棨——71、孔昭烜——72、孔憲培——73、孔慶鎔——74、孔繁灝——75、孔祥珂——76孔令貽——77、孔德成(1920年生人)——78、孔維益——79、孔垂長——80、孔佑仁。

孟家是:1、孟軻——2、孟仲子——3、孟睪——4、孟寓——5、孟舒——6、孟之后——7、孟昭——8、孟但——9、孟卿——10、孟喜——11、孟鎡——12、孟興——13、孟嘗——14、孟展——15、孟——16、孟敏——17、孟光——18、孟康——19、孟宗——20、孟揖——21、孟觀——22、孟嘉——23、孟懷玉——24、孟表——25、孟斌——26、孟威——27、孟恂——28、孟儒——29、孟景——30、孟善誼——31、孟詵——32、孟大融——33、孟浩然——34、孟云卿——35、孟簡——36、孟常謙——37、孟遵慶——38、孟琯——39、孟方立——40、孟承誨——41、孟漢卿——42、孟貫——43、孟昶——44、孟公濟——45、孟寧——46、孟存——47、孟況——48、孟彬——49、孟澄——50、孟德成——51、孟述祖——52、孟惟清——53、孟之平——54、孟思春——55、孟克剛(這時。已是明朝天順年間??藙偀o子,不得不以孟堅的第九代孫孟克仁的長子孟希文為繼承人)——56、孟希文——57、孟元——58、孟公綮——59、孟彥璞

——60、孟承光——61、孟宏略(明朝天啟年間,也就是公元1622年,宏略死于戰(zhàn)事,其子聞玉年幼,于是改由宏略的弟弟宏譽的兒子聞璽為繼承人)——62、孟聞璽——63、孟貞仁——64、孟尚桂——65、孟衍泰——66、孟興銑67、孟毓瀚(毓瀚無子,由興銑的二弟興錞的兒子毓纍為奉祀官)和孟毓纍——68、孟傳槤——69、孟繼烺——70、孟廣均——71、孟昭栓——72、孟憲泗——73、孟慶桓(因慶桓無子,故尤其弟慶棠之子繁驥為繼承人)——74、孟繁驥(于1948年去臺灣,1990年在臺灣病逝,享年83歲)。

通過以上孔孟兩家掌門人世代傳承名冊,可以看出,在兩家的五十三代——也就是在元朝之前,是沒有共同使用輩分排序的“輩字”的,當然更不是二十個“輩字”輪番使用了。第五十四代“思”字,五十五代“克”字,是孔孟兩家掌門人共用的“輩字”,而且第五十八代孔訥與孟元的姓名都是兩個字。但是,因為孔思晦孔克堅都是元朝時代人,孔希學是元末明初人,而孟思春孟克剛都是明代人。這只能說明是孟家效仿孔家,制訂了與孔家相同的輩分排序,并不等于孔孟兩姓是一家。因為孟軻是孔伋(字子思)的學生,孔子是孟子的曾祖輩,孔家第五十三代掌門人,與孟家第五十三代掌門人也應是曾祖孫關系。如果孔孟兩家的某個世代的掌門人,為結成一家親而制定通用的家譜排序的話,應該是孟家的五十一代與孔家的五十四代同用一個“輩字”。以此類推,每個“輩字”都應該是兩家差三代,這樣的排輩方法才能真的做到“天下孔孟是一家,同代同字同輩分”。而現(xiàn)在同字同輩的原則只在夲姓氏家族中適用,孔孟兩家之間,“字”同輩分并不相同?,F(xiàn)實中的同用的輩分排序,只能反映出孔孟兩家同“字”同“世代”,即某個字代表某個“世”,或者某個“代”,如孔希學是孔子的五十六代孫,孟希文也是孟子的五十六代孫。但是,孔希學的衍圣公爵位,先受封于元順帝,后受封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十一月)。洪武十四年(1381)故去,其子孔訥于洪武十七(1384)年襲位。而孟希文的翰林院五經(jīng)博士世襲職位授于明景泰三年(1452),故去后,其子孟元于弘治二年(1489)襲位??梢妰蓚€“?!弊值恼崎T人不是同時代人。

再一個問題,就是孔家的輩分排序是自家制定的還是皇帝賜封的?通過查看孔府的家譜資料,也就真相大白了。

經(jīng)查閱相關資料得知,孔子后裔的輩分排序,是在明朝初期由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訥(洪武十七年襲位)提議規(guī)定,從第五十八代衍圣公孔公鑒開始實行的。開始是八個“輩字”:“公彥承弘聞貞尚允”。由于長兄幼弟的年齡差距,其他支脈還有五十六代的新生男童需要起名。所以,后來又加上孔希學,字士行(洪武元年——1368年襲封衍圣公)名子中的“?!弊趾涂自G,字言伯(洪武十七年——1384年襲封衍圣公)字號中的“言”字(古代人有名子還有字號,如“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生鯉。字伯魚,鯉生伋,字子思。伋生白,字子上。白生求,字子家。求生箕,字子京”等等。家譜中的“輩字”是名子中的“字”,不是字號中的“字”)變成了“希言公彥承弘聞貞尚允”,用這10個“字”,來表明從第五十六代到第六十五代的輩分,供子孫后代起名使用。雖然孔家第五十七代衍圣公孔訥的名只一個“訥”字,但以后出生的其他支脈的五十七代孫起名要二個字,開頭字為“言”字。到明熹宗天啟年間(1621——1627),長門的10個“輩字”已用完,又由第六十五代衍圣公孔允植續(xù)了20個字:“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規(guī)定了從第六十六代到第八十五代的“輩字”和排列順序。這20個輩字尚未用完,到民國八年(1919)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又續(xù)了20個字:“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煥景瑞承錫世緒昌”。規(guī)定了從第八十六代到第一百零五代的輩分排序。這就是孔府自己對家譜中輩分排序來龍去脈的解釋。

需說明的是這三次制定的家族輩分排序的“輩字”,當時都是上報中央政府“奏準”的,第一次應該是明太祖朱元璋批準的,第二次是明熹宗——天啟皇帝朱由校批準的,第三次是由當時的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批準的。但是“奏準”與“賜封”畢竟不是一回事,“奏準”是指對臣下本來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認可?!百n封”是指皇帝賞賜給臣下的,臣下原本沒有的事物。如果老百姓不懂得它們的區(qū)別,把“奏準”說成是“皇封”,還勉強說的過去。但是,無論怎么講,“乾隆皇帝賜封”的說法也是錯誤的。

另外輩分排序中的輩字,在修訂家譜中也是有改動的。而且修改后的家譜及“輩字”,也是得到皇帝批準的。根據(jù)史料記載孔府所保存的《孔子世家譜》原為手抄本,北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首次刻板印刷。因為家族成員有因出生而增加和因死亡而減少,所以需要定期修訂。明朝時《孔子世家譜》形成“六十年一大修,三十年一小修”之約定。然而由于種種原因,歷史上只大修過四次,分別在明朝天啟年間、清朝康熙年間、乾隆年間、和1937年民國時期(此次收錄近60萬人)。1987年,時任中國孔子基金會名譽會長的谷牧副總理和會長匡亞明向孔子后裔建議,認為歷朝歷代《孔子世家譜》都有續(xù)修之先例,當今社會不應斷修。為此,世界孔子后裔聯(lián)誼總會會長,第七十七代孫孔德墉在取得了居住在臺北的孔令貽之子孔德成(孔家奉祀官,具有當代衍圣公的身份)的“授權”后,在香港注冊了《孔子世家譜》續(xù)修工作協(xié)會,承擔起第五次續(xù)修的重擔。這次把女性后裔也收錄入家譜,共登記130余萬人。最小的是八十三代“念”字輩。

在清朝康熙年間大修家譜時,因為康熙皇帝的兒子們“輩字”都是“允”字,為避皇家忌諱,孔府把第六十五代的輩字“允”字改成了“廕”字;后來為避諱乾隆皇帝“弘歷”的名諱,把“弘”字改為“宏”字。所以后來修訂的家譜中,輩分排序的輩字就變成了現(xiàn)在所說的,也就是我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所見《天津日報》農(nóng)村版上刊登的三十字家譜:“希言公彥承,宏聞貞尚衍,興毓傳繼廣,昭憲慶繁祥,令德維垂佑,欽紹念顯揚”。大概是孔府第三次大修(清朝乾隆年間)后的家譜,報經(jīng)乾隆皇帝“奏準”,于是便被一些人誤認為是乾隆皇帝賜封的了。但是“奏準”與“賜封”畢竟不是一回事,“奏準”是指對臣下本來就有的事物得到了皇帝的認可。“賜封”是指皇帝賞賜給臣下的,臣下原本沒有的事物。乾隆年間的衍圣公是孔子的第七十一代孫孔昭煥和七十二代孫孔憲培。所以,把這三十字輩分排序說成是乾隆皇帝賜封,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

以上就是孔子家族輩分排序的來龍去脈,而孟子家族的輩分排序,也是在明朝初期才開始就效仿孔家,一字不差的使用孔家的“輩字”的。大概過去孔府沒有對自家的“輩字”申請專利保護,沒有認為自家的知識產(chǎn)權被侵犯,還是引以為榮,非常高興的吧。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