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經(jīng)》開篇新解 關于道德經(jīng)開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一直以來都因襲王弼、河上公兩注,認為“道”、“可道”與“恒道”三個“道”字,字同而義異。通常把“可道”中的“道”字,解釋成“言說”,蓋引《正韻》“道”字“言也”之釋義。 道德經(jīng)不能死扣字眼,要“融化”著來看。其實“可道也”與“非恒道也”是一個意思?!翱傻馈奔础胺呛愕馈?,“可”即“非恒”。那么“可”為什么是“非恒”的呢? “可”,肯也(《說文》)、許可也(《廣韻》)、可者,否之對(《韻會》)?!肚f子·天運》:“其味相反,百皆可于口”,又有合適、符合之義。因此“可道”就是人們肯定的、認可的、適合的、認為是的“道”,就是“非恒之道”。 釋義過來就是:道,認為對的那個道,不是永恒的道。這是道德經(jīng)的精髓,講的是真理的絕對性與相對性問題,發(fā)人深省。“道”是真理,“可道”是相對真理,“恒道”是絕對真理。“可道”是加入了人的認知性的“道”,是相對的、變化的;“恒道”是脫離于人的思維意識獨立存在的“道”,是絕對的、不變的。 接下來的“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則講的是物質的運動性?!懊薄ⅰ翱擅迸c“恒名”同樣一直被解釋成三個“名”字同而義異,蓋將“名”解釋成“名稱”之故。要想真正理解這里的“名”的含義,必須首先了解“無名”與“有名”之間的關系。道經(jīng)曰:“道恒無名”?!盁o名”指萬物形成前的狀態(tài),萬物之始、無欲以觀之,是內(nèi)在的、看不見或看不清的,微乎其微的,是恒久的?!坝忻敝溉f物形成后的狀態(tài),萬物之母、有欲以觀之,是外在的、看得見的,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由此可以看出,“無名”,不分明之時,即混沌狀態(tài),萬物形成前的狀態(tài),“恒名”也;“有名”,已然分明之時,即清晰狀態(tài),萬物形成后的狀態(tài),“可名”也。 在有形的時候才能夠“名”,無形的時候就不能“名”。所以,在這里用現(xiàn)代語言“名”可以解釋成“狀態(tài)”?!翱擅本褪侨藗?/span>肯定的、認可的、適合的、認為是的狀態(tài),就不是恒久不變的狀態(tài)?!?/span>名,可名也,非恒名也”釋義為:狀態(tài),確定的那種狀態(tài),不是永恒的狀態(tài)。真正的恒久的狀態(tài)是“無”。 因為物質都是不斷循環(huán)發(fā)展變化的,運動是絕對的。 下面的無欲與有欲,沒有好壞之分,只有內(nèi)外之分。無欲觀內(nèi)在之“妙”(指本質),有欲觀外在之“徼”(指現(xiàn)象)。二者同出于“道”,“道”微妙無形,微妙之中還有微妙,是一切事物本質的出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