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十萬上海支疆知青中有一些契合時代精神的標桿式人物,他們的影響不僅在浦江兩岸傳為美談,而且波及長城內外,天山南北。他們的事跡不僅在五十多年前鼓舞了千萬人心,而且在當今仍閃耀著熠熠光輝。在這些標桿式人物中,魚珊玲是一位振聾發(fā)聵的典型。當年中國青年報為她專門發(fā)了長篇通訊,并配發(fā)了評論?!冻錾聿挥杉?,道路可選擇》,這成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最有號召力的一句話,影響了整整一代人。 2014年,成立六十周年,上海支疆知青自發(fā)編纂了一本報告文學集《在兵團大熔爐里鍛煉成長》,魚珊玲曾應邀寫了開篇的第一篇文章,題目是《足跡》,記敘了她在成長道路上足跡?,F(xiàn)在讓我們來由此來尋覓她走過的路吧。
魚姍玲:1963年8月,支邊到新疆兵團勝利十七場,先后在一連、七連、九連工作,曾擔任副排長、排長、副連長、副政指等職務。1980年代初,被調到兵團機關,先后在外事辦任科員、兵團統(tǒng)戰(zhàn)部任副處長、處長;1985年任兵團僑聯(lián)秘書長、兼副主席;曾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第六、七、八屆政協(xié)委員、常委。 ![]() 選擇道路 我出生在黃浦江畔的上海,在這個我國最繁華的大都市里,沐浴著新中國溫暖的陽光,度過了快樂、幸福的童年和少年時代。然而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初,因三年嚴重的“自然災害”,加之前幾年大躍進的浮夸之風和連續(xù)的政治運動,使國家遭受重重困難。 為減少城市失業(yè)人口和減輕社會、經濟壓力,更為了加強的力量、執(zhí)行“屯墾戍邊”的戰(zhàn)略任務,經黨中央批準,新疆和上海商定,開始了大規(guī)模動員上海知識青年支援邊疆建設的工作。
魚姍玲當年在新疆的老照片。 我是一名共青團員。由于1962年高中畢業(yè)后沒考上大學,我在家復習功課,準備第二年再考。1963年夏,在聽取了里弄里有關支邊的動員報告后,共青團員們結合學習雷鋒活動交流思想,我在一時沖動之下,表示愿意報名參加邊疆建設。然而當真正面臨去留選擇時,我動搖了、猶豫了:畢竟新疆是那么遙遠,我對它一無所知,只知道那里非常落后、非常荒涼,何況我們又是去種地,遠離上海、遠離親人。艱苦的生活、繁重的勞動,我能堅持得了嗎?家里能答應嗎? 我的父母遠在香港,當我寫信告訴他們時,他們堅決反對,認為我家里條件尚好,即使不能在上海讀大學,也可赴港繼續(xù)讀書:再說我從小身體就非常虛弱,新疆是萬萬不能去的。為此他們曾連發(fā)十二封電報進行勸阻,而居委、街道在得知情況后,多次上門做我的動員工作。 父母見我一直沒有回復,母親便親自回滬勸阻。此時,高考在即,首批知青出發(fā)赴疆日期也已臨近,我不得不作出最后的抉擇。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我終于在街道、區(qū)團委的反復動員下,一起做通我母親的工作后,沖破了自身和家庭的重重阻力,踏上了西去的列車,決心到兵團的大熔爐里去鍛煉,到邊疆去干一輩子革命! 當時選擇這條道路當然有青年人的激情,但更主要的是時代精神促使我下了決心。半個世紀后再回首往事,我認為當初的選擇完全正確。 ![]() 鍛煉成長 自穿上黃軍裝的那一刻起,我就成了一名軍墾戰(zhàn)士。我明白,我選擇的這條路,定會充滿艱難險阻。然而當我們經過千里跋涉,到達人生旅途的第一站一兵團勝利十七場一連時,呈現(xiàn)在眼前的場景,仍是我做夢也想象不到的:戈壁連片,滿目荒涼,大漠深處看不到房子,只有一個個深凹下去的“大坑”,四周是高低不平的土丘(地窩子),身后不遠處便是萬古荒原。 在那里,我們住在二十幾個人一間的大地窩子里,吃飯、睡覺、做事都在自己的三塊鋪板上。地窩子里沒有陽光、沒有電燈、沒有桌凳,我們每天吃的是包谷饃、葫蘆瓜湯,點的是煤油燈。那時的連隊,實行“大禮拜”(十天休息一次),休息天還常要求大家參加割草、積肥、打柴等義務勞動。 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每當結束一天的勞累躺在床上渾身酸痛時,每當端起難以下咽的飯菜時,每當伙伴們因收到家信鬧情緒或因事吵架時,我也曾彷徨過、動搖過:難道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事業(yè)嗎? 我們就這樣生活一輩子嗎? 但回想起自己來疆時的誓言,開會時聽連隊領導講述他們的開荒史、建場史時, 又總是鼓勵自己堅持下去。作為班長,我想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則,帶領全班同志完成連隊下達的任務。
1965年8月,上海市慰問團團長、副市長宋日昌(戴墨鏡)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農1師勝利17場魚姍玲(右)負責的0412棉花試驗田生長情況。 1965年初,我被調到十一連任棉花豐產田副組長(組長由副場長兼),我?guī)ьI的一個排36名女青年,清一色是1964年上海應屆初中畢業(yè)生,她們有理想、有熱情,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使我信心倍增。盡管都沒有種過棉花,但接受任務后,從平地、播種、定苗、除草、施肥到澆水、收摘,全部管理過程都由自己負責完成。 我們兩頓飯吃在地頭,晚間堅守在地里澆水。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當年就獲得了棉花豐收,406畝長絨棉平均畝產皮棉50.83公斤,得到了兵團的通報嘉獎;我也被場里召開的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大會,推選為出席自治區(qū)第二次青年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分子代表大會代表。 在負責棉花豐產樣板田的幾年里,我們在各個生產階段開展了多種形式的勞動競賽,在天氣突變時組織突擊,在工余時間安排學習“毛選”、交流心得。雖然生活是極其緊張的,但我們連續(xù)多年獲得了棉花豐產。 艱苦的勞動,生產的實踐,使我們學到了過去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學會了植棉技術,增進了全排同志的團結,更使大家得到了人生的歷練。 那時每當走進條田,看到一望無際的棉田,看到從綠色茁壯的棉苗到繁花盛開、直至朵朵銀花似白云般的伸向天邊,我就深感自豪,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毛主席所說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的深刻含義;從而也使自己能在“文革”時期的磨難中,在不斷受到批判、沖擊的困難處境下,始終堅守在農業(yè)生產第一線,沒有逃避、沒有動搖,堅信參加邊疆建設的道路是正確的,經受住了考驗。 在塔里木河南岸那偏僻農場的十七年里,我參加了開荒造田、挖河清淤、平地積肥、植樹造林、種糧種棉……,擔任過班長、排長、副連長、副指導員,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我把青春獻給了塔里木,自己也在風雨中得到了鍛煉成長。 ![]() 走進兵團 我所在的勝利十七場,地處偏遠、消息閉塞,加之我又一直勞動在田間地頭,對外界的事物不多關注,因此對于兵團知之甚少;直至1981年我進入了兵團機關,才開始對兵團有了較為全面的了解。在兵團司令部,我曾參與外事、僑務、統(tǒng)戰(zhàn)等工作,曾多次聆聽過兵團領導的報告,閱讀過兵團成立后的 各種資料,參加了三期兵團黨校舉辦的培訓,走進兵團各師、團場進行調研: 這一切使我不斷開闊視野,看到了兵團在開發(fā)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tǒng)一過程中所發(fā)揮的特殊作用,認識到在邊疆這么遼闊的土地上,有一支屯墾戍邊的隊伍是多么重要;認識到投身于兵團這個大熔爐,參與建設邊疆、保衛(wèi)邊疆的大業(yè)是多么有意義。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兵團在“十年動亂”期間曾被撤銷,1982年得到了恢復,這以后兵團馳入了發(fā)展的快車道。我在外事部門,更直接深切地感受到了這一歷史性的變化。我曾多次接待來到兵團進行技術交流、參觀考察、專題講座的外國專家、朋友和僑胞,并陪同他們到南北疆的兵團農場,看到了先進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大農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看到了兵團的前景,大大增強了作為一名軍墾戰(zhàn)士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1985年,兵團設立了僑務部門,并由我出任僑務部門的負責人。僑務工作在兵團是一項新的工作,為此,我們首先在全兵團開展了僑情普查,同時開始落實僑務政策,著手與自治區(qū)、全國僑務機構建立聯(lián)絡溝通。幾年中,我們在兵團及各師陸續(xù)召開了僑代會,成立了僑聯(lián)組織,不斷宣傳僑法、維護僑益、服務僑胞,并組織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聯(lián)誼活動,以團結所有歸僑、僑眷、港澳臺眷屬,為兵團的經濟建設作出更多的貢獻。 兵團僑辦接待了許多來訪的海內外華僑、華人,向他們宣傳介紹兵團,與他們洽談合作項目;我們還牽線聯(lián)系、落實完成了香港愛國同胞沈炳麟老先生在兵團的三十幾個捐助項目,在國務院僑辦的支持下,成立了綠洲中國旅行社,開設兵團旅游線路,真正把自己的工作融入到了兵團的事業(yè)之中。 ![]() 感悟人生 在歷史的長河中,人生是如此的短暫,歲月匆匆,時光流逝。當新一輪改革號角吹響時,我們都已步入老年?;叵氘斈?,我們意氣風發(fā)、斗志昂揚,聽從祖國的召喚,無條件地奔赴邊疆,為國家無私奉獻。我們是我國城市知識青年支援邊疆建設的先行者和開拓者。 作為這支大軍中的普通一員,盡管我的人生是平凡的、沒有出色的成績,但由于我的選擇與堅守,黨和人民給了我很多的榮譽,我清楚這是對所有知青的期待和鼓勵。面對時代潮流中不斷涌現(xiàn)的先進模范人物,面對幾十年堅守在邊疆、在基層第一線的軍墾戰(zhàn)士,我深感慚愧:唯一可以自慰的是,我努力了、奮斗了,我實現(xiàn)了自己的誓言,在邊疆干一輩子革命,對此我問心無愧。
魚珊玲和另一位上海知青中的先進人物楊永青的合影。 如今我和大多數當年的知青們一起,已經落葉歸根,返回上海。在寶山顧村鎮(zhèn),我與上海人民一樣,享受著祖國改革開放四十年帶來的成果,幸福地安度晚年。雖然我早已離開了新疆,但我們的心卻沒有離開兵團。因為我關注更多的仍是邊疆的繁榮穩(wěn)定和兵團的進步發(fā)展。 與我相聚相知的,還是當年的知青朋友、兵團戰(zhàn)友,我們談論的話題,也離不開多年前發(fā)生的故事和感受。給我人生留下最深的回憶,不是那些“有光彩”的時光而是進疆初期那艱苦的歲月。 我們的人生充滿坎坷,卻是豐富充實的。雖然十萬上海知青在新疆的足跡漸行漸遠,但歷史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支援邊疆建設,永遠是祖國繁榮昌盛的需要,永遠是年青人的職責。隨著中央西部大開發(fā)戰(zhàn)略的實施,隨著絲路經濟帶的加速建設,更多的有志青年將繼續(xù)堅定地走援疆、固疆之路;為邊疆的經濟發(fā)展、社會穩(wěn)定、民族團結,他們將會譜寫出更光輝燦爛的篇章。 ![]() 上海知青在新疆老照片
1965年7月5日,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在新疆石河子總場林帶,親切探望上海11位知青代表,并且勉勵他們把畢生獻給祖國邊疆建設 。前排左2起:楊永青、雍鳳蘭、孫貴娟、鄭月華、二排右起:魏淑荃、卓愛玲等。
1986年7月5日,石河子總場舉辦周總理接見上海知青21周年座談會合影。
賀龍副總理作為慶祝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成立10周年中央代表團團長,到兵團親切接見農1師上海知青代表。
1964年5月4日,王震部長在農1師塔里木大學與上海知青合影,詩人艾青陪同。
1966年,陳毅副總理受周總理委托和團中央第一書記胡耀邦(前排右3)在中南海親切接見了新疆兵團農1師政治部組織科石紅菊帶隊的塔里木各農場上海知青代表,后排右5為杭振華,二排左4為熊漢英,一排右4樓雪芳。
1964年10月12日,農墾部長王震視察農1師13團,觀看了農場宣傳隊文藝演出并與宣傳隊員合影。
1964年10月4日至6日,農墾部部長王震視察農1師3團。他不辭辛苦深入田間地頭、連隊食堂、職工宿舍。這是王震部長與上海知青合影。
1980年代末,農業(yè)部部長何 康(中)到兵團北屯毛紡廠視察工作。毛紡廠副廠長、上海知青于 彬(左1)陪同何部長參觀并匯報廠里有關生產工作情況 。
1964年5月12日,王震部長在奎屯接見農7師干校全體上海知青并合影留念。
1964年9月27日,上海市盧灣區(qū)教師到石河子訪問工2師師部與38位上海知青合影。二排左2起:顧育吾、錢雪琴、粱秀珍、沈平、金曉燕、韋恰恰、謝麗珠,三排左2起:蔣云娣、張露清、景水華、錢錦芬、嚴雋薔、吳印娜、陳志華、李金玲,四排:錢長江、徐之富、王彥昌、李維孝、周祥友,五排左起:魏謙。
1965年10月上海慰問團在農1師5團看望上海知青。兵團司令員陶峙岳(中)、上海市副市長,慰問團團長宋日昌(右2)、上海知青凌幗英(右1)等合影。
1965年8月,上海市慰問團到農4師50農場慰問上海知青。
1965年8月,上海市慰問團副團長、共青團上海市市委書記張浩波帶隊訪問農1師勝利18場,和上海女知青親切握手交談。
1965年8月,上海市慰問團團長、副市長宋日昌(戴墨鏡)深入田間地頭察看農1師勝利17場魚姍玲(右)負責的0412棉花試驗田生長情況。
1965年8月,上海副市長,慰問團團長宋日昌在石河子總場接見上海知青代表楊永青和張立勇(右)。
1965年8月,上海慰問團看望農8師148團12連軍訓中的上海知青 ,其中有孫克芳、陳順娣、何德華等 。
1965年9月,上海慰問團成員訪問石河子兵團醫(yī)學院,在半地窩子學生宿舍門口與上海知青學員胡世瓏(左2)合影。左為時任長寧區(qū)區(qū)長胡世俊(右)。
1965年8月,上海慰問團成員看望農8師143團淀粉廠工作中的上海知青陳奇芬(左)。
1965年9月,上海慰問團赴農7師車排子2場慰問上海知青并合影。
1965年9月23日,上海市各界人民赴疆慰問團到達農7師130團開展慰問活動。這是慰問團成員與團場領導及上海知青合影。
1965年9月,新疆北屯云母廠大樓前,上海慰問團成員看望慰問了該廠全體上海知青并與他們合影,石美琴在其中。
1965年9月23日,上海慰問團到農7師128團慰問全體上海知青并合影留念,蔡文琪在其中。
1965年9月,上海市慰問團成員分路下農場慰問上海知青。這是慰問團成員、普陀區(qū)沙洪浜街道黨委書記宋德三背上棉花袋在棉田跟女知青們一起勞動的情景。
1965年10月,上海市慰問團成員到達農6師109團看望,沈榮華(后排右3)、程曉娟(中排右2)等16名上海知青合影。
1965年10月,農6師101團機關東門外,上海慰問團的親人與上海知青朱依雯(左2)親切交談簽字留念。
1965年10月22日,農6師101團團部,上海慰問團二分團成員、團領導及上海知青代表張本謙(三排右2)、蔡里昂(三排右3)等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上海慰問團到農8師149團慰問,在17連連部,王士文等上海知青合影。
1965年11月5日,上海慰問團到哈密管理處與全體上海知青合影,前排右2程敬岡。
1965年10月,上海慰問團到達農6師102團慰問上海知青,與該團領導及朱萬園等全體上海知青41人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上海慰問團到訪農6師103團,慰問之后與該團領導、勞模、標兵及125名上海知青合影留念,戴有民在其中。
1965年10月,上海慰問團與農8師143團盧家瑞、張勝利等全體上海知青合影留念。
1965年10月,上海市政府赴疆慰問團,在新疆工作約半年,走遍新疆各地。第二排左1為時任楊浦區(qū)勞動局譚副局長。
1974年5月13日,在21團(今為121 團)大禮堂前廣場,上海市赴疆慰問團暨121團首長與部分上海青年合影。
1974年7月,在184團,上海市赴疆慰問學習團全體成員與184團領導及部分上海知青代表合影留念,陳永義在其中。
1974年4月,上海慰問團二分團在農2師27團慰問上海知青受到熱烈歡迎。
1974年5月,上海慰問團二分團在農2師32團與上海知青座談。
1985年7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大光棉紡廠接見38位上海知青,并和他們親切交談,欣然揮筆題詞:“歷史貢獻與托木爾峰共存,新的業(yè)績同塔里木河長流?!痹谧勚校钫f:“你們支援邊疆建設,貢獻了力量,貢獻了青春,這在歷史上要記上一筆的。袁鴻富(右2)參加了接待。
1985年7月25日,胡耀邦總書記在阿克蘇接見兵團農1師38位上海知青。農1師倪豪梅(右3)、袁鴻富(右2)作了匯報。
1983年5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在視察兵團農6師時,在五家渠賓館大廳,和上海知青金立旦(左)親切交談, 詢問金何時進疆、是否安心、成家否、有幾個孩子?當金答只有一個孩子時,總書記說:一個好。
1986年8月,上海市副市長謝麗娟任團長的慰問團在兵團副政委、上海知青曹國琴(左1)陪同下走遍天山南北,慰問上海知青并展開調研。
1986年8月4日,上海慰問團團長謝麗娟副市長及其他成員在農1師12團俱樂部與農1師領導及上海知青代表合影留念。前排左3起:倪豪梅、張文華、曹國琴、謝麗娟(左8)、劉文慶(左9)、李濤、茅國生(三排右1)、丁言鳴(二排右1)。
1986年8月,在阿克蘇農1師招待所,茅國生(左2)、丁言嗚(左1)等上海知青與上海慰問團文藝分團的演員茅善玉、沈小岑等合影。
1986年8月,上海慰問團團長謝麗娟副市長(一排右4)在農1 師阿克蘇招待所會議室,與農1 師機關工作的上海知青干部代表倪豪梅、茅國生、丁言鳴等親切交談聽取意見。
1986年8月,上海市副市長、慰問團團長謝麗娟一行視察了上海援建的阿克蘇電視差轉臺。
1986年8月28日,上海慰問團藝術分團成員與農6師上海知青代表李夢桃(二排左2)、楊經緯(二排左1)等合影留念。 更新于 2020-07-04(照片來自網絡) 新華路時光 音樂欣賞頻道 無伴奏合唱《天邊》 點擊視頻右下圖標可全屏收看 - END -
![]() 新華路時光 xinhualu69 |
|
|
來自: 新用戶9030yrKZ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