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到楊梅成熟時 ![]() 進入初夏,是楊梅成熟季節(jié)。這種水果不僅形態(tài)可人、色澤怡人,且營養(yǎng)與藥用價值高。潮汕地區(qū)的楊梅種植歷史悠久,據(jù)清光緒甲申年(1884)《潮陽縣志》,唐代段公路撰《北戶錄》載,“楊梅葉如龍眼,樹如冬青,形小味酸,惟細核者味極酸甘”,其中潮陽的西臚鎮(zhèn)、金灶鎮(zhèn)尤為出名,品種以烏酥楊梅為最優(yōu),多次獲獎。 楊梅成熟季節(jié)一般在五月到七月,采摘楊梅的時間在端午節(jié)前后,潮汕民諺有云:“楊梅不出五月節(jié)(即端午節(jié))?!睏蠲饭麑嶎伾r艷,而楊梅花卻是低調(diào),花開在三更,即開即謝,花開得靜悄悄,潮汕有“楊梅開花無人知”的歌謠。還有流傳于潮汕民間凄美的“姑嫂鳥”傳說。相傳古時相依為命的姑嫂二人,姑仔為觀察楊梅花的形狀以繡花,深夜上山,遭遇老虎,不幸遇害。嫂嫂隨后遍山尋找,發(fā)現(xiàn)姑仔被害后慘呼“姑虎、姑虎”,終化為鳥。此后,每年楊梅成熟季節(jié),必有“姑嫂鳥”飛至楊梅山上,發(fā)出“姑虎、姑虎……”的鳴音。 解放戰(zhàn)爭時期,我地下交通員鄭潮木(汕頭市潮南區(qū)井都鎮(zhèn)神山居委人,入伍時化名鄭木)利用楊梅作掩護,成功送出一批槍支的故事也在當?shù)貍鳛榧言?。話說初夏的一天上午,鄭潮木接到上級黨組織的指示,要他從普寧某根據(jù)地運送一批手槍到潮陽。鄭潮木接受任務后,腦子里尋思著怎樣才能順利通過沿途國民黨軍隊的檢查站。當時正值初夏,楊梅已經(jīng)上市了,鄭潮木便靈機一動。他從水果市場上買來兩籃子爛楊梅,然后將那些手槍藏在爛楊梅下面。準備停當之后,鄭潮木便挑著擔子啟程了。當他挑著擔子來到潮陽沙隴(今潮南區(qū)沙隴鎮(zhèn))地界的檢查站時,兩個憲兵見有人挑著擔子過來,急忙出來進行檢查。一見來人挑著兩籃子楊梅,頓時口水直流,忙上前去搶楊梅。細看又盡是些爛楊梅,氣得大罵道:“媽的!都是些爛楊梅,還不快滾!”“是是?!编嵆蹦静换挪幻Φ靥糁鴥苫@子爛楊梅走了。機智勇敢的鄭潮木終于把那批手槍順利送到潮陽地下黨組織的手中。 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就是楊梅豐收的日子。走進果園,一股股清香就撲鼻而來,紅潤的外表,飽滿的果肉,紫瑩瑩、水靈靈的楊梅如黑珍珠般鑲嵌在枝葉上。讓人一見就直流口水,放進嘴里,鮮紅的果汁立刻流了進來,那酸酸甜甜的味道直沁肺腑,慢慢地滲進了你的心里,使人感到細膩而柔軟。楊梅同樣食藥兩用,具有止咳、生津、消食、止嘔、利尿、解毒、驅(qū)寒等功效。楊梅采摘后易變質(zhì),聰明的潮汕人便將新鮮的楊梅制成楊梅酒、楊梅醬、楊梅干等加工食品。 潮汕許珍時:摘盡枇杷一樹金 ![]() 在潮汕,有一種水果,屬南方所獨有,它嬌氣不耐存,掛在樹上卻似串串金珠。它在深秋初冬開花,果子在春天至初夏成熟,比其它水果都早,因此,它也被稱是“果木中獨備四時之氣者”。它用獨具一格的酸甜韻味征服了口味刁鉆的潮汕人,讓大家多了些味蕾體驗,生活變得更加有滋味。這種水果,就是被譽為“果之冠”的枇杷。 潮安縣文祠鎮(zhèn)的赤水村,每逢枇杷成熟的季節(jié),漫山遍野的枇杷樹,暗緣厚實的葉子,在枝頭簇擁出一朵朵枇杷金果,在明媚的陽光下,果葉掩映,閃爍出金碧輝煌的光華,使山村這幅“金果圖”更添上絢麗的色彩。潮汕地區(qū)種植枇杷的產(chǎn)區(qū)。主要有潮安縣的文祠鎮(zhèn)、歸湖鎮(zhèn)和饒平縣中、北部的山區(qū)鎮(zhèn)。 枇杷營養(yǎng)豐富,果肉含有蛋白質(zhì)、維生素、胡蘿卜素等。在潮汕地區(qū),清明前后枇杷便陸續(xù)上市,枇杷盛產(chǎn)期則是3月中至4月底。對喜歡吃新鮮的潮汕人來說,是一種深受群眾歡迎的應時水果。枇杷因產(chǎn)地不同,總的來說,可分為白沙枇杷、紅沙枇杷兩種。白沙枇杷皮薄肉白、汁多無渣,味甜似蜜;紅沙枇杷果肉橙黃、味道酸甜,爽口健神。因氣候和水土的關(guān)系,潮汕地區(qū)種植的枇杷多為味道較酸的紅沙枇杷。 枇杷當水果食用,具有止渴、潤燥、清肺、寧嗽、止咳、和胃、降逆之功效。在潮州菜中,潮菜廚師還經(jīng)常把枇杷作為烹制菜肴的原料。 枇杷的用處遠不僅于此,枇杷樹高3-5米,葉子更是大而長,還有個好聽度名字叫做“無憂扇”,在部分城市也作為行道樹栽種,枇杷花所采之“枇杷蜜”,屬蜜中上品。這樣一種渾身是寶的植物,也著實不負它采日月精華,享四時之氣。 雖然枇杷受地域限制,多見于南方,但早在西漢時期就在中國種植,更是在司馬相如的《上林賦》中早早出鏡,流傳千年。而關(guān)于枇杷的名稱是因為它的葉子像樂器琵琶,還是樂器琵琶像水果枇杷一直頗具爭議,畢竟他們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的時間都頗為接近,而長相也確實相似。 說到這琵琶和枇杷的諧音梗,不得不說古人也是傻傻分不清楚,《雅謔》中相傳,明代有位知縣很愛吃枇杷,正逢鄉(xiāng)人送來了一筐,并派人先把帖子呈上。知縣一看,帖子上寫著:“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納。”知縣很納悶: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為什么要用筐來裝?隨后東西送到,知縣一看,原來是一筐光鮮的枇杷。知縣笑了笑,從兜里掏出那張寫著“琵琶”的帖子,順口吟道:“枇杷不是此琵琶,只恨當年識字差。”下面的詞兒一時想不起來了,正巧有位座上賓,見景生情,續(xù)了兩句:“若是琵琶能結(jié)果,滿城簫管盡開花。”知縣聽了,拍案叫絕??梢娭C音梗也是古來有之。 潮汕許珍時:果中之寶——黃皮 ![]() 相傳,春秋時越王勾踐曾于王霸壇祭神,看到祭壇旁有一種不知名的黃色漿果,遂以“王壇子”命名。王壇子就是廣東人家喻戶曉的黃皮。 盛夏黃皮上市,圓鼓鼓的黃皮果連著一小截枝葉,捆成一束束售賣。果黃葉綠,甚是惹人歡喜。成熟的黃皮果皮色澤金黃、光潔耀目,甜酸適口、汁液豐富,帶有橘柚的清香,提神開胃。 正如《嶺南雜記》所述:“果大如龍眼,又名黃彈,皮黃白有微毛,囊白如豬腦,夏末結(jié)果”。黃皮果形上圓下尖,果核淺綠,皮薄多汁,營養(yǎng)價值高,在民間被奉為“果中之寶”。 每到黃皮成熟季,一株株低矮的黃皮樹散布在果園中,一串串金燦燦的黃皮果迎風招展,在滿眼青翠里異常醒目。 走近一看,每簇黃皮果的表皮上都自然布滿黑色的小斑點。成熟度高的黃皮果與大拇指相當,顏色呈深棕色;而成熟度較低的黃皮果只有尾指頭大小,顏色黃中帶綠。 俗話說得好,“黃皮樹鷯哥,唔熟唔食”,看到哪個已經(jīng)有了金燦燦的外表,鄉(xiāng)人就立馬爬上樹摘哪個吃,畢竟“鮮鮮食著知知好吃”。 廣東人盛贊黃皮正氣,老少咸宜,多食無妨。黃皮果實、葉和種子都可入藥,一身都是寶。據(jù)吳修仁編撰的《潮汕植物志要》稱:黃皮果實入肝、脾、胃經(jīng),有促進消化的效用,果核治疝氣,樹葉治流行性感冒和瘧疾。 暑天出外旅行,遇到口干舌燥、頭昏腦脹、悶熱不適時,可以吃幾個黃皮,既能生津、止渴,也可預防中暑。 有老人家說,將黃皮的果皮、果肉和果核放在口中嚼碎,連渣帶汁一并吞下,可以減輕胃脘飽脹、消化不良等食積不化的胃腸消化問題。 黃皮果除了鮮食外,還可以用來加工蜜餞、果脯、果醬、飲料等,或者入菜。 自宋代以來潮汕鄉(xiāng)民就用黃皮果加工制成涼果——黃皮豉。 黃皮豉味甘酸濃郁,口含咀嚼,開水沖服,均有奇特風味和香氣。用黃皮豉泡成茶湯,能夠開胃止渴,與酸梅湯的功效相仿。 黃皮豉具有消食健胃、驅(qū)風祛瘀、止咳消痰、生津解渴、行氣止痛等功效,因其富含阻高黃金素小檗堿,故輔有助降三高的作用。 據(jù)《潮汕百科全書》載:黃皮豉于明代起就與潮汕其他珍貴蜜餞、涼果一起作為地方官員遴選的貢品獻給朝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