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疆北部的小洪納海地區(qū),矗立著許多奇怪的石人,有人稱它們是匈奴的王子,也有人認為它們是武士,還有人認為它們是被殺害的敵人。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其中三個不一樣的地方揭曉了問題的謎底。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wǎng)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lián)系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新疆昭蘇縣是伊利哈薩克自治州內(nèi)的一個普通縣城,該縣地處伊犁河上游地區(qū),海拔約有2018米,此處氣候潮濕且多風,四季氣候變化十分不明顯,故此也是天然的優(yōu)質(zhì)牧場。正是在這樣的大草原上,呈不規(guī)則散布著許許多多特殊的石雕人像,它們都是由整座石頭雕鑿而成的,且面部全都朝向東方,面部表情雖然模糊但卻十分生動,有喜怒哀樂等各種特征。據(jù)考古專家稱,目前在草原上共發(fā)現(xiàn)石人二百多尊,其主要分布于阿爾泰山、天山、準噶爾西部山地的十個地、州、市境內(nèi)。

考古研究資料記載稱,在昭蘇縣草原上發(fā)現(xiàn)的石人,都采用了寫實的雕刻手法,他們大多都是武士的造型,其腰帶上掛著佩劍和短刀,右臂上屈,右手握杯子或罐子,左手撫劍或握刀,一副凜然威武氣概。與此同時。雕像外側所雕鑿的衣服樣式也十分考究,其身上所穿長袍明顯雕刻出雙翻領或單翻領,面部雕刻也更具肖像化,甚至還有大部分雕像都佩戴耳環(huán),無論是從鼻子、眼睛、嘴等塑造來看,石人的個體形象都非常突出,具有十分明顯的民族文化特點。

此時一個問題出現(xiàn)了,武士石雕究竟反映了哪個民族的文化特點呢?不少學者提出了自己的觀點,認為石人的特征應該就是十一世紀左右突厥人的造型。當時的突厥人曾在草原橫行一時,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但在十一世紀之后,突厥人開始退出歷史舞臺,石人文化也開始極速衰退,自此消失于歷史的滾滾波濤中。 談到這里,另外一個問題也隨之產(chǎn)生,突厥人為何要在草原之上豎立石像呢?石像的作用究竟是什么?對此,歷史學者們給予了三種猜測,下面我們分別進行討論: 
一些專家認為,古代部落雖然生產(chǎn)力低下,但是在人們的觀念中,仍然認為有一些榮耀需要保存千年萬年,故此,也就自然而然的產(chǎn)生了一種崇拜觀念。相比于金屬,石頭似乎更加能經(jīng)受住歲月的洗禮,因此才會用石頭為原料進行雕刻記錄活動。也正是因為此種觀念的誕生,學者們才推斷,石人可能就是某些在草原部落中頗有影響力的一些人,他們是草原人十分敬重的對象,也可能是草原人信奉的草原部落守護神,是當時人們心靈上的寄托。 還有一些學者認為,昭蘇縣草原上發(fā)現(xiàn)的石人,可能不僅是守護神般簡單,其背后可能存在著大秘密。因為在此前的探測中,考古學者們驚奇的發(fā)現(xiàn),就在石人矗立不遠處,居然存在數(shù)十個大大小小不同的墓穴,其墓葬規(guī)模雖然簡陋,但卻也不得不讓人們將其與石人的存在產(chǎn)生聯(lián)系。由此,考古學者們也推測,石人很可能類似于我國古代帝王陵墓內(nèi)的翁仲,是古人用于看守陵墓而雕鑿的石像,目的正是保護亡者的靈魂不受侵擾,從而達到護佑先人的效果。 
第三種說法則顯得更加離奇,一些學者還認為,石人的產(chǎn)生可能與古代突厥人的祭祀儀式有關。他們認為,古代突厥勇士在戰(zhàn)爭歸來之后,會舉行盛大的儀式,并在儀式之上向先祖匯報自己剿滅敵人的數(shù)量,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戰(zhàn)功,他們也會命后人在自己的墓前立下相應數(shù)量的石人雕像,因此,后世也有人稱他們是殺人石。不過在現(xiàn)代人看來,此種說法似乎并不可靠,畢竟突厥對外戰(zhàn)爭頻繁,若是論起殲敵數(shù)量,恐怕需要以萬為單位計數(shù),其所消耗的石頭也必然是一個天文數(shù)字,因此突厥人不可能如此勞師動眾,雕刻成千上萬的石人。

有趣的是,就在昭蘇縣城南5公里處的一座墓前,還赫然矗立著一石人,其本身由花崗巖雕刻而成,也是一尊典型的武士形象,但在腰部右下側,刻有明顯的粟特銘文,雕像神態(tài)端莊、生動逼真。專家們推斷認為,他應該就是突厥王子。對此,專家們給出的理由是,該雕像的頭上擁有一件王冠,而其他的石像卻沒有,除此之外,其身上的花紋印記也是獨有的,更重要的是,相比于其他石人,他的雕刻程度最精美,種種跡象表明,該石人的身份一定十分尊貴。
我們相信,石頭人的秘密不會成為永久的謎團,可能在石頭人風化消失之前,也許是一千年,也許是兩千年,所有的秘密一定能解開,否則就不符合正常的事物規(guī)律。 參考資料:《突厥尋蹤》 雷武著 新疆古籍出版社出版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