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樸實無華卻又發(fā)人深省的話語,正是出自中國現(xiàn)代數(shù)學之父——華羅庚之口。 華羅庚先生這樣說,也是這樣踐行的,他在數(shù)學領域數(shù)十年如一日,從一個只有初中文憑的普通人一步一步地成為了中國乃至世界公認的數(shù)學巨匠。被譽為“中國的愛因斯坦”。 而華羅庚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和他與生俱來的天賦、對科學的熱愛以及家人的默默支持都是分不開的。 說到家人,那么就不得不提及與其恩愛58載,相濡以沫的愛人——吳筱元。 ![]() 如果華羅庚是高聳入云的參天大樹,那么把愛人吳筱元比作是深埋泥土提供養(yǎng)分的樹根一點也不為過, 她對華羅庚在生活中無微不至的照料,在事業(yè)上默默無聞的支持,可以說是“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但就是這樣一對在世人眼中的神仙眷侶,卻在晚年矛盾重重,爭吵不斷,分居長達五年之久。甚至華羅庚在人生的最后時刻也是孑然一身,孤零零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 初中畢業(yè)就能成為數(shù)學家?一切離不開那兩個貴人華羅庚出生于1910年的江蘇省金壇縣,父母是開雜貨鋪的,家庭十分普通。 但是華羅庚從小卻有著與身邊人迥異的特質(zhì),小小年紀就勤于思考,其思考問題的深度和廣度是尋常孩子所無法企及的,還常因過于投入鬧出種種笑話。 有時放學鈴聲響起,同學們都收拾書包回家了,華羅庚還在回想老師上課時提出的問題,連同學叫他都聽不見。 因為在華羅庚身上經(jīng)常發(fā)生類似這樣的事情,華羅庚就被同學嘲笑為“羅呆子”。 但命運之神永遠都會眷顧那些擁有天賦并且異常努力的人。小學畢業(yè)后,華羅庚就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位貴人。 ![]() 1922年,華羅庚來到金壇縣立初級中學讀書,一次偶然的機會,他的數(shù)學老師王維克老師發(fā)現(xiàn)了華羅庚身上與眾不同的一面。 在一次課堂小考中,王老師在試卷中添加了幾道高中數(shù)學題目,本意是想看看孩子們的數(shù)學素養(yǎng),但在批改的過程中漸漸失望,別說做出來,基本是一個字都沒有寫。 但當他的目光落在華羅庚的卷子上時,臉上的笑容慢慢放大,華羅庚竟然做對了所有的題目。 就是這一次,讓王維克對華羅庚刮目相看,此后便傾盡全力培養(yǎng)華羅庚,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非常堅實的基礎。 可惜生活往往不會按照人們的預期順利地進行下去。 ![]() 雖然華羅庚的父母一直很支持他的學業(yè),但貧寒的家境最終無法支付他高中乃至大學的學費。 1925年華羅庚被迫輟學回家,幫助父母料理雜貨鋪的生意,就這樣,華羅庚這一生也僅僅只擁有初中文憑。 不過平庸的生活并沒有消磨掉他的意志,憑借著對于數(shù)學這門科學的熱忱,他在這之后的五年里利用工作之余的時間,自學完了高中以及大學的全部數(shù)學課程。 并且正是這段時間,他遇到了陪伴自己一生的妻子——吳筱元。 ![]() 在那樣的封建年代,結婚都得聽父母的。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說白了不過是搭伙過日子而已,傳宗接代是它最重要的使命。 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沒有顯赫家世的華羅庚算是幸運的,父母為他安排的吳筱元雖然大他一歲,但樣貌端莊、溫柔善良、文化不高卻很識大體,是一位典型的賢妻良母。 當然華羅庚也是一位非常優(yōu)秀的丈夫,他尊重、愛護吳筱元,家里的大事小情都和她有商有量。 兩個人婚后的生活雖沒有花前月下,但也和諧美好。不久二人產(chǎn)下了他們愛情的結晶,讓這個幸福的小家更增添一份歡樂。 可惜天不遂人愿,接下來的一場意外,打破了二人原本平靜的生活。 ![]() 我吳筱元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1929年冬,華羅庚老家金壇縣,這個江南小城爆發(fā)了一場不可遏制的傷寒病。整個縣城感染者大半,每天都有因病喪命的人被草草出殮。 而華羅庚和母親也雙雙病倒、高燒不退、腹痛不止,吳筱元只得請醫(yī)生到家里來為他們醫(yī)治,但高額的醫(yī)藥費讓這個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為此,她不僅當?shù)袅俗约号慵薜氖罪?,還將嗷嗷待哺的嬰孩兒送回了娘家,一心一意照顧病重的婆婆和愛人。 可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華羅庚的母親由于年事已高,沒有抵抗住病魔的襲擊,最終去世了。 這對病中的華羅庚是一記沉重的打擊,身體每況愈下,就連醫(yī)生都告知吳筱元做好心理準備,華羅庚可能時日不多了。 ![]() 此時內(nèi)心強大的吳筱元堅信華羅庚不會就這樣離開她們母女,始終堅持為華羅庚醫(yī)治,從照顧飲食起居、到四處籌錢求醫(yī)問藥,華羅庚不忍看她如此辛苦卻也無計可施,又擔心自己將不久于人世,只得囑托她道:
沒等華羅庚說完,吳筱元已經(jīng)泣不成聲,她說道:
這份情誼與信心也感染了華羅庚,他積極地配合治療,終于在幾個月之后病情逐漸好轉,最后徹底逃脫了死神的魔爪。 ![]() 雖然華羅庚左腿因此落下了終身殘疾,但三口之家的幸福生活得以延續(xù),已經(jīng)足矣。 此次的磨難更是讓兩個人意識到彼此的存在對自己來說有多么的重要,愛情升華成為不可分割的親情。正是因為有吳筱元這個后盾,華羅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數(shù)學研究中去。 都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正是在這次得病之后,華羅庚迎來了自己真正的騰飛。 ![]() 1929年,華羅庚就開始在金壇中學做庶務員,并在《科學》等諸多雜志上發(fā)表了多篇論文和著作,但反響平平。 反倒是大病初愈后的1930年,他的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shù)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成為了華羅庚里程碑式的著作,華羅庚解決了困擾數(shù)學界多年的“蘇家駒代數(shù)”難題,在中國數(shù)學界轟動一時。 這一次的成績不僅初步地奠定了華羅庚在數(shù)學界的地位,而且也給他事業(yè)上的發(fā)展帶來了質(zhì)的飛躍。 同年華羅庚就被清華大學數(shù)學系主任熊慶來破格邀請到清華大學圖書館擔任館員。 但是說到此次進入清華大學,華羅庚真得感謝這個熊慶來主任。 ![]() 熊慶來 熊主任當時可以說是力排眾議,因為校領導認為華羅庚只有初中文憑,即便是做清華的圖書管理員也是不合格的。 熊主任對于這種只看文憑不看能力的行為非常氣憤,他拿著刊有華羅庚著作的雜志來到校領導辦公室,大聲質(zhì)問:
見熊主任這么說,校領導們也一時語塞,不知如何反駁,最后只能無奈答應熊慶來,但卻提出自己的要求
![]() 熊主任見校方已經(jīng)妥協(xié),即便氣憤也只能作罷,而且他也相信以華羅庚的能力完全能夠勝任。 華羅庚果然沒有辜負熊主任的信任,通過自己的努力不僅成功留校,還在1931年正式進入數(shù)學系成為了助理,在此期間更是自學了英、法、德、日四門外語,三年后被正式提升為講師。 這四年可以說是華羅庚事業(yè)飛速發(fā)展的階段,而這一切的成績,都離不開愛人吳筱元。 ![]() 當時華羅庚因為工作原因,想要舉家遷往北京,一家老小共享天倫,但由于他的父親年事已高,實在經(jīng)受不起長途的奔波。 迫于無奈華羅庚不得不只身赴京,照顧父親和年幼孩子的責任就全部落在了吳筱元的身上。她沒有絲毫怨言,只希望不要拖他的后腿,照顧好家庭,讓華羅庚沒有后顧之憂。 當生活的負擔轉化成為了愛的動力時,苦也變成了甜,這樣的生活吳筱元甘之如飴。 而有了愛人絕對支持的華羅庚在事業(yè)上更是一往無前,風生水起。 ![]() 1936年,華羅庚在數(shù)學領域的卓越才能引起了西方數(shù)學界的重視,他受邀前往英國劍橋大學深造學習,學成歸國之后用了三年時間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數(shù)學專著《堆壘素數(shù)論》。 這本著作先后被翻譯為德、英、日、匈牙利文,一時間在西方數(shù)學界名聲大噪,他也儼然成為了世界公認的數(shù)學家。 華羅庚不僅被俄美等國家邀請出國訪問,還在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聘為教授。而在此期間,夫妻二人一直是異地而居的。 在當上美國教授后,華羅庚把妻子和兒女接到了美國一起生活,一家人終于團聚了。 然而誰又能想到,這么美好的愛情,最終卻走向了末路。 ![]() 幾十年的相濡以沫,為何卻只留下各自凄涼?新中國成立之后,國家百廢待興,華羅庚毅然決然地放棄了國外優(yōu)厚的待遇,選擇了一條清苦但樂在其中的歸國之路。 回國后的華羅庚繼續(xù)在清華大學任教,同時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數(shù)學研究所并擔任所長,并在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華羅庚的事業(yè)可謂是更上層樓,作為他的賢內(nèi)助,吳筱元完全支持他的任何決定,給了他最強有力的后盾。 ![]() 她還經(jīng)常在兒女面前夸贊他們的父親是多么的優(yōu)秀,一提起華羅庚她的一雙眼睛都綻放著幸福的光芒,如同墜入愛河的青春少女一般。 時間就這樣來到了60年代,當時華羅庚用數(shù)學理論推廣“優(yōu)選法、統(tǒng)籌法”,應用到組織生產(chǎn)和經(jīng)濟管理中,親自帶隊在全國上下進行宣傳。 而他正因為在工作中夜以繼日,最終積勞成疾。 ![]() 華羅庚指導生產(chǎn) 在1975年8月,華羅庚患了嚴重的心肌梗塞,這一次病情來勢洶洶,讓他昏迷了一個多月,就像當年那場瘟疫一樣,差點奪走了一代數(shù)學巨匠的生命。 不過經(jīng)過了幾個月的精心調(diào)養(yǎng),終于在1976年初,華羅庚的身心狀態(tài)都恢復如常。 但此時,一直在背后默默支持華羅庚的吳筱元,此時卻表現(xiàn)出了不同以往的反常。 ![]() 一方面,作為一個女人她并沒有自己表現(xiàn)出來的那么堅強,她也有脆弱的一面,她為自己愛人的身體,為這個家庭擔驚受怕。 可他立刻就要投身于工作之中,吳筱元大為震驚,這或許是50多年的夫妻生活中,她第一次和丈夫發(fā)生爭吵。 琴瑟在御、歲月靜好的日子是她當下想要的,她希望華羅庚能夠在家里安穩(wěn)度日,靜養(yǎng)身體的同時也能夠更多地陪伴在她身邊。 她不忍華羅庚年事已高還拄著手杖到處奔波,她懂得他的不易、也心疼他的身體。 可是一心報效國家的華羅庚豈能允許自己就這樣荒廢自己的事業(yè),而且國家也正是需要他的時候。 就這樣,夫妻二人爆發(fā)了這么多年以來最大的矛盾,兩個人爭吵不休,誰也不肯退讓一步。 ![]() 兒女們見此情形,擔心父親持續(xù)的情緒激動會加重病情,不得已提出了讓二人暫時分居,彼此冷靜一段時間的建議。 于是,兩個人在1980年正式地開始了分居的生活。 只可惜世事無常,誰能夠預料到這一別竟是他們夫妻兩人的永別。 ![]() 與愛人分居之后的華羅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事業(yè)之中,撰寫著作,出國訪問演講,可以說是馬不停蹄地奔波在世界各地。 他工作的忘我值得后輩們學習,但是他卻忘了自己已經(jīng)是一個年逾古稀的老人。 在1985年赴東京的演講中,華羅庚再次突發(fā)急性的心肌梗塞,倒在了他終身為之拼搏奮斗的工作崗位上,享年75歲。 而此時已與他分居五年的吳筱元連自己至愛的最后一面都沒有見到,這也成為了她一生最大的遺憾。 ![]() 吸氧工作的華羅庚 華羅庚的突然離世令國人惋惜不已,但誰又能比失去丈夫的吳筱元更痛苦呢。 但她卻深明大義地放棄了國家給予她優(yōu)厚的居住條件,她認為華羅庚為國家奉獻了一生,她此時更不應該以家屬的身份提出任何要求。 她一個人回到了他們曾經(jīng)的老房子里,帶著對華羅庚的愛與懷念孤獨地生活了18年。 2004年,吳筱元離世,兒女們將他們合葬,夫妻二人終于可以在另一個世界相聚了。 ![]() 縱觀華羅庚的一生,輝煌、璀璨、但也布滿荊棘與坎坷。華羅庚先生名垂青史,值得后人敬仰和學習。 他的事業(yè)與愛情可以說是雙豐收,卻并不完滿,也許這就是生活的真相。 可以說,華羅庚的一生奉獻了給了數(shù)學和祖國,而吳筱元的一生奉獻給了華羅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