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
夢
到
徽
州
(歙縣行-走進黃賓虹故居)



從徽城鎮(zhèn)直接驅(qū)車潭渡鎮(zhèn),途經(jīng)歙縣知名的潭渡中學,奔赴黃賓虹故居。想起七八年前應(yīng)林散之先生孫女林麗丹女士之邀同訪黃賓虹故居,可惜當時故居并未開放且內(nèi)部也沒有什么布置,只好在隔壁黃賓虹后裔近親家走訪家常,記得那位主婦指著墻上的老照片,好像有家人與賓翁的合影與她自己在天安門的留影,美美噠自豪感油然而生。于是我們一同拜訪了現(xiàn)黃山市府所在地屯溪的黃山學院老教授黃澍先生,先生也是我多年忘年交,緣于其“時雨軒”齋額由林散之題署,也藉此特意引介了林老孫女與黃老的散懷因緣,黃老熱情地接待了我們,也與我們聊及一些往事,他與散翁和散翁與賓翁之間的點點滴滴,也主動告知隨緣筆墨感謝我們的看望,等我們回來均收到了黃老的掛號墨跡書箋,沒想這一次成了最后的鴻雁與拜訪。
黃賓虹,名質(zhì),字樸存,寓居滬上后改字賓虹。1865年1月27日生于浙江金華。少年時期正是父親的生意如日中天時,設(shè)家塾請名儒教授賓虹兄弟從《字匯》《說文》到四書五經(jīng),打下了扎實的古文和詩詞基礎(chǔ)。同時,黃賓虹在繪畫篆刻等方面表現(xiàn)出超群的悟性和天分。6歲臨古人山水曾得老師贊揚,11歲摹刻的鄧石如篆印使父親驚嘆,對繪畫的興趣更是驚人,凡是家藏的和能借到的古書畫,他都臨摹至再,直到爛熟于心為止。他還臨摹到董玄宰、查士標、王蒙、沈周等古人真跡,大大提高了眼力和功力。
給予少年黃賓虹重要影響的人有兩個,一個是黃崇惺,一個是倪易甫。黃崇惺雖然是黃賓虹的族侄,年齡卻比他大得多。賓虹八歲那年,黃崇惺來金華見到他能對答如流大加贊賞。此后,黃崇惺寄給他《勸學贅》、《鳳山筆記》、《重刊潭濱雜志》等書,還為黃家私塾引薦歙縣經(jīng)師程健行給黃賓虹兄弟講授四書五經(jīng)。倪易甫是黃賓虹父親的好友,善書畫,精于畫理。他常到黃家觀賞黃賓虹父親收藏的古書畫,每當這時,黃賓虹總是侍立一旁,仔細聽他論畫。直到賓虹晚年還時常憶起倪翁所講的"作畫當如作字法,應(yīng)筆筆分明,方不致為畫匠"的教誨,這幾乎貫串了黃賓虹一生的臨摹和創(chuàng)作主張。在倪翁的指導下,黃賓虹很快掌握了臨摹與速寫的基本功,并畫了大量的時事畫、插圖、山水畫。 1895年,《馬關(guān)條約》簽訂,以康有為為首的在京會試舉子1300人"公車上書"。黃賓虹在家服喪期間聽到這一消息,激動地致信康、梁,贊同他們的變法主張。這一年夏天,變法維新的另一位重要人物譚嗣同,因事經(jīng)貴池赴上海,黃賓虹知道后,特趕赴貴池與他會面。譚嗣同在長時間靜聽黃賓虹的議論后說:"樸存兄說得對,對有野心的的列強要伸出拳頭去打。"后來,黃賓虹回憶譚嗣同時常說,譚嗣同是豪俠之士,維新愛國,可敬可佩。1898年冬,黃賓虹得知譚嗣同是年9月已被那拉氏殺害,放聲大哭,憤然寫下挽詩"千年蒿里頌,不愧道中人。"1898年冬天,黃賓虹回歙縣拜訪了兩位清末科武舉人洪佩泉、汪佐臣,說服他們利用農(nóng)閑,招集鄉(xiāng)民教練拳術(shù)。不久,他們在當年岳飛駐兵的岳營灘上,拉起了一支隊伍,騎馬試劍,習拳練武,名為增強體質(zhì),實欲起兵衛(wèi)國。正當他們紅紅火火練兵的時候,傳來了"戊戌維新"失敗,"六君子"被殺的消息。次年春,黃賓虹也因"維新派同謀者"的罪名被告發(fā)。幸而事前獲悉,立即出逃,至冬天才返回歙縣。出奔途中,他曾作詩:"苛斂追逮谷棄農(nóng),盜由民化困窮兇。卻為當?shù)啦蚶瞧?,獅吼空山一震聾!"以表憤懣憂國之情。1905年冬,歙縣"新安中學堂"成立,黃賓虹被聘為國文教授。后來,他又邀陳去病來新安中學堂教書,很快黃賓虹這一批新安中學教員就組織了"黃社",名為研究詩文,實為紀念清初思想家黃宗羲及其非君論而命名,暗中宣傳革命。黃賓虹的思想由此從立憲法派的忠君保皇轉(zhuǎn)變?yōu)楦锩傻膱詻Q反清。1906年冬天,黃賓虹接受革命組織安排,決定在自家后院私鑄銅幣,一方面作為革命黨的活動經(jīng)費,另一方面用以擾亂清朝的幣制。革命黨人從外地運來了鑄幣機,還派一名師傅負責鑄造技術(shù)。然而次年六月,正當首批銅錢出坯,還未印字的時候,就有人告發(fā)此事。黃賓虹聞訊連夜出走,輾轉(zhuǎn)到了上海。之后,"黃社"也解散了。但挫折并未使黃賓虹的理想就此泯滅。1911年10月,武昌起義后不久,他又承擔了上海商團的外線傳遞任務(wù)。上海宣布光復后,他興奮地將早已準備好的大白旗高高地懸掛起來,以慶祝革命勝利。也就在1912年,即民國元年,黃賓虹開始用"賓虹"題畫屬款,以示紀念。1907年,黃賓虹在上海定居并開始了他近三十年的編撰生涯?!墩囃▓蟆泛汀秶鈱W報》與黃賓虹的淵源極深。早在1906年黃賓虹就曾將自己評論時事文章投寄《國粹學報》。他還參加了以兩刊編撰同仁為基礎(chǔ)成立的"國學保存會"。該會以"研究國學,發(fā)揚國光,興起人之愛國心為宗旨",后也參加發(fā)起中國近代一個著名的文學學術(shù)團體"南社",由陳去病、高天梅、柳亞子等人在蘇州成立。1909年11月13日南社成立這一天,黃賓虹同蔡哲夫、馮心俠、景秋陸一起,騎馬來到虎丘,與其余15位乘船來的同志會合于張公祠,煮酒論詩,俯仰興亡事,慷慨激昂。這次集會,給黃賓虹留下了極深的印象。1924年他重游虎丘,回首當年感慨萬千,并賦詩作畫紀念往事。從1912年起到1915年,他一直擔任著《神州日報》的編輯和美術(shù)主任。黃賓虹任職期間,《神州日報》由汪彭年主持,汪允中任主筆。二汪都是歙縣人,皆有反清思想,與黃賓虹合作比較愉快。1915年,報紙為帝制議員孫震東收買,黃賓虹便退出了該報。1912年,黃賓虹兼任《真相畫報》的編輯?!墩嫦喈媹蟆肥歉邉Ω浮⒏咂娣逍值軇?chuàng)辦的一份大型綜合性旬刊,內(nèi)容有國內(nèi)外時事圖片、繪畫、漫畫、論著、政評、文苑等。高劍父是同盟會會員,嶺南畫派創(chuàng)始人,與黃賓虹保持著深厚的友誼,黃賓虹曾稱贊"二高一陳""皆具聰明俊偉之才",都能"獨抒胸臆",把"目中所見,著之于畫"。他還曾為陳樹人譯述的日文版《新畫法》作序,親自鈐四冊印譜贈送高奇峰。但他在繪畫主張上與二高所代表的折衷畫派并不完全一致。在一封給傅雷的信中,他寫道:"仿古之畫,即將推翻,而折衷一派,不東不西,國畫靈魂,早已飛入九天云外,非有大魄力者拯救疾苦。"他對折衷派的看法由此可見一斑。 1911至1913年,由黃賓虹主要負責的《美術(shù)叢書》陸續(xù)出齊。這套叢書,分四集,每集又分10輯,共40輯,包括書畫、雕刻摹印、瓷銅玉石、文藝、雜志等5類,共257部,可謂洋洋大觀、宏篇巨著,當時在學術(shù)界影響很大,劉海粟稱其以美術(shù)"為后學提供了津梁"。1910年10月,黃賓虹接受康有為邀請主編《國是報》,盡管黃賓虹十分欽佩康有為在學術(shù)、金石、書法上的造詣,答應(yīng)了邀請,但無法接受他的?;仕枷搿|S賓虹甚至還向當時激進的《青年雜志》主編陳獨秀約稿,希望把報紙辦得更有時代氣息。與康有為意見相左致使黃賓虹不久就離職了,而《國是報》也只是曇花一現(xiàn),沒多久就消失了。 黃賓虹除任神州國光社編審外,1921年接受了商務(wù)印書館美術(shù)部主任之職。1924年,神州國光社停頓,黃賓虹還應(yīng)邀為有正書局編輯《中國名畫集》。除了繁忙的編輯工作,黃賓虹還應(yīng)邀外出講學,并在學校任教,教授繪畫及美術(shù)史。黃賓虹教美術(shù)史,與一般人不同。別人都是按原始、上古、中古、近古這樣的順序往下講,而他則根據(jù)自己的習畫實踐,講史由清到明、由宋而元……直至原始。學生們被他的深厚學養(yǎng)、旁征博引、言則有出所吸引,課堂氣氛常常十分活躍。除了校內(nèi)的學生,黃賓虹還有許多入室弟子,畫家汪采白、顧飛、談月色,朱屺瞻、李可染、陳子莊、賴少其、詩人林散之都曾從他習畫。他對來問學的青年,無不悉心指導,授以學畫入門的途徑和程序。在講授畫理畫法的同時,黃賓虹更以自己的言傳身教,勉勵弟子為畫事窮畢生精力。1908年,黃賓虹應(yīng)當時會長吳昌碩之邀,參加了海上題襟館金石書畫會,次年又經(jīng)吳氏介紹加入西泠印社。黃賓虹因此不僅走進了上海書畫金石界,而且通過自己大量的研究著作,逐步成為考證評鑒古物書畫方面的權(quán)威。
1912年,他有感于"神皋美術(shù),終以不振",并以此為"學者"之恥,因而與宣哲(愚公)發(fā)起組織了以"保存國粹,發(fā)明藝術(shù),啟人愛國之心"為宗旨的"貞社",取"取義抱守堅固,持行久遠"之意。他在《南社叢刻》上發(fā)表《貞社啟》;在《真相畫報》上刊登廣告征集同仁,以擴大貞社影響,宣傳其主張,并在廣州成立了分社。1915年,黃賓虹開設(shè)"宙合齋古玩書畫店",一面經(jīng)營古物書畫,一面以此作為志同道合的朋友聚會之地。1925年,南社社員經(jīng)亨頤、于右任等在上海創(chuàng)辦金石書畫組織"寒之友社",黃賓虹作為金石界權(quán)威,成為其主要成員之一。1926年,黃賓虹等組織發(fā)起以"保存國粹, 發(fā)揚國光,研究藝術(shù),啟人雅尚之心"為宗旨的"中國金石書畫藝觀學會",主持《藝觀》畫刊及編務(wù)工作。 1928年,與俞劍華、張大千兄弟等組織爛漫社,出版《爛漫社畫集》。1929年4月10日,近代史上第一次全國美術(shù)展覽會在上海開幕,黃賓虹與張大千弟兄一道參加了展出工作,展會會刊上還發(fā)表了黃賓虹文章《畫家品格之區(qū)異》。1930年,與葉恭綽、陸丹林等有感于中國畫界的零落衰弊,決定籌組"中國畫會"。1931年正式成立,并在政府有關(guān)部門立案,成為一個全國性的藝術(shù)法團。黃賓虹曾任執(zhí)監(jiān)委員。初期畫會編輯出版了《國畫月刊》,一批中國畫家"大聲疾呼挽山水畫于狂瀾之既倒"。1933年,與王濟遠、吳夢非、諸聞韻等發(fā)起創(chuàng)立"百川書畫會"。會名取"學藝雖經(jīng)緯萬端,其歸則一,如百川分流,同歸于海"之意。這些美術(shù)社團的發(fā)起,常常是黃賓虹與一二同仁有感于當時的美術(shù)現(xiàn)狀,作奮力回應(yīng)的產(chǎn)物。黃賓虹驚人的敏覺、過人的精力和持久的毅力,不僅使他以成果卓著的畫家聞名,亦以美術(shù)活動家和傳統(tǒng)中國畫精神的捍衛(wèi)者著稱。出版于1925年的《古畫微》就是其中一部較為完整的美術(shù)史著作。從"上古三代圖畫實物之形 "、兩漢、兩晉、唐、五代、宋、元、明、清, 一直講到近代"滬上名流之畫",從"以畫傳者不啻千萬"的古今名家中,擇出"天資學力足以轉(zhuǎn)移末俗,振飭浮靡者"詳加論述。另外,黃賓虹個人的習畫發(fā)步于新安、黃山諸派,這一方面是出于鄉(xiāng)里桑梓之情,一方面也是源于他的民族意識和早期反清思想,歷而他對于明末遺民畫家,特別是對活動于黃山地區(qū)的畫家,如僧漸江等,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發(fā)表了《新安畫派論略》、《黃山畫苑論略》、《漸江大師事跡佚聞》等文章。通過這些研究著作之間以史證論、以論貫史的相互作用,伴隨著不斷豐富的藝術(shù)實踐,他的繪畫思想在上海的三十年中逐步成熟并系統(tǒng)化,他的論著無不表現(xiàn)出他在弘揚民族藝術(shù)精神方面的真知灼見,使他形成了對中國畫史全面而獨到的見地。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fā),黃賓虹興奮不已,手制白色大旗一面高懸,以示慶祝,先后發(fā)表了文章與畫作,探索國畫藝術(shù)的發(fā)展歷史及流派的演變。1915年袁世稱帝派人四處籠絡(luò)一批知名人士,黃賓虹在上海名聲顯赫。這天他剛剛小憩,有人告知北京來人,現(xiàn)在客廳等候。賓虹出來一看愣住了,原來是北京籌安會的謝蓮蓀,此人他過去就認識。“籌安會讓兄弟專程來邀請賓虹赴京,共成大業(yè),萬望勿辭。至于待遇么,北京方面將從優(yōu)考慮。”“鄙人才淺德薄,礙難從命?!辟e虹一口回絕。謝蓮蓀走后,賓虹對朋友說:“謝蓮蓀是籌安會的人,特來為袁世凱作說客的?!薄澳悄愦蛩阍趺崔k?”朋友問。“助紂為虐,不是君子所為?!秉S賓虹對袁稱帝深惡痛絕,南社不少社員革命志士就死在袁氏手下。現(xiàn)在日帝統(tǒng)治下,作為日偽政府的北平美術(shù)館館長,他更視若糞土,不屑一顧。夫人宋若嬰問:“先生作何打算?”“堅辭不就。”黃老走到畫室,揮筆畫梅花一幅,題詩曰:煙云富貴,鐵石心腸。耐此歲寒,以揚國光。在上海的三十年,黃賓虹全力搜求書畫并加以細心研摹,作畫、著作不可數(shù)計。在師古人之后,開始了他"化蝶飛去"的法造化時期。 1931年5月,黃賓虹從上海出發(fā),經(jīng)舟山赴樂清游雁蕩十余日。他在靈巖觀音洞寺院住了三天,每天晚上都要等夜深人靜時,帶著筆墨紙硯出戶看夜山,畫夜山。他每每面山而坐,觀察良久,然后才在紙上落墨,有時甚至不用筆,而以手蘸墨,在紙上摩挲著畫。回到寺院,他又對著在黑暗中畫就的黑墨團團細加玩味,直到深夜。這次游雁蕩,得畫稿百余幅。黃賓虹不但以畫幻游,且做有許多詩。"寒燠漸更星斗轉(zhuǎn),樵蘇不到月輪飛。憑欄下瞰群峰簇,削玉高撐柱十圍。"描寫的就是這月夜山景。他后來對人講"看久了,便覺得四山有如生龍活虎出現(xiàn),有跳有躍。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萬壑奔騰"。 1933年早春的一天,黃賓虹攜帶畫具、干糧獨自游覽青城,在小雨中漫步數(shù)小時欣賞青城美景。在從金巖背轉(zhuǎn)過朱崗口時,小雨變成了傾盆大雨。"正在這時,他突然看到對面山岙的巖壁上,懸掛著好多飛瀑,景色之美,不比尋常。"他對濕透的寫生本和干糧全然不顧,索性在一塊大巖石上坐下來,傾聽著風聲、雨聲、水聲、松聲,注視著如潑墨般懸掛的萬千飛瀑,陶醉在大自然的神奇之中。他的詩的靈感或許來得更快些,隨口即吟出"潑墨山前遠近峰,米家難點萬千重。青城坐雨乾坤大,入蜀方知畫意濃。"而畫的靈感來得似更晚些,次日,經(jīng)過半日的酣眠打腹稿之后,猛然披衣而起,揮筆成幅,十余幅《青城煙雨冊》問世了。在這十余幅冊頁中,他充分地遠索著"若雨淋墻頭,干而潤,潤而見骨。墨不礙色,色不礙墨"的妙造天成。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黃賓虹不僅以極大的熱情從事繪畫和著述工作,還積極參加社會政治活動。曾任中央美術(shù)學院民族美術(shù)研究所所長和華東分院教授,被選為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二屆全國委員會委員,浙江省第一屆人大代表,中國美術(shù)家協(xié)會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后賴少其作為文聯(lián)領(lǐng)導推舉黃擔任主席自己擔任副主席,也負責籌建上海中國畫院)等,他每天興致勃勃地開會、作畫、著述,表現(xiàn)出極大的熱情。1955黃賓虹他90歲壽誕,華東文藝界為他舉行祝壽會,華東行政委員會授予他榮譽獎“中國人民的優(yōu)秀畫家”。在上海的后十年,黃賓虹開始應(yīng)上海各美術(shù)學校先后聘請去教授國畫和畫論,他曾任暨南大學中國畫研究會導師,昌明藝術(shù)??茖W校、新華藝術(shù)??茖W校教授,中國藝術(shù)??茖W校校長,后又任教于上海美術(shù)??茖W校并到各地去講學。就其藝術(shù)道路而言,他任編輯期間是他師傳統(tǒng)的階段,而這后十年,他在傳藝授徒之余縱情于祖國的秀麗山川,是師造化自然的階段。實時他雖已屆六旬,但身體健康精力旺盛,曾先后登臨山東的歷山,漫游江蘇虞山太湖,上浙江天臺雁蕩,又去江西游匡廬,入福建游武夷,赴廣東登羅浮游越秀,并在香港與道友交游寫生……在真山真水間尋求畫法的來源和奧妙。正因為此,他對祖國山川了如指掌。 秋天,黃賓虹自重慶乘舟東歸,途徑奉節(jié),想一睹杜甫當年所見到的"石上藤蘿月",因而停舟一宿。至晚,沿江漫步出城,朝白帝城方向前進,夜游瞿塘。暗夜中,遠山黑魆魆的,而近處瞿岙的山邊則在月光的照耀下,凹凸分明,變化微妙。黃賓虹取出寫生本,借著夜光摸索著畫開了。他畫一筆推敲一筆,幾近慢寫。出人意料的是,在月光照到的明處,他竟然不著一筆,而對半明半暗的峽谷巖壁,卻從勾勒輪廓開始,層層加黑。這樣,夜山的雄奇、黑厚、幽深、沉靜,表現(xiàn)得更加淋漓盡致了。當他第二天再拿出這些畫稿看時,不禁大叫:"月移壁,實中虛,虛中實,妙!妙!妙極了!"那一夜,他才真正解決了50年前,先師鄭珊給他提出的虛實問題,真正懂得了"知白守黑"的道理。他當然喜不自勝,一再吟詩表達自己興奮與得意之情:"嘉陵山水江上游,一日之跡吳裝收。煙巒浮動瓷盤礴,畫圖挽住千林秋。秋寒瑟瑟窗牖入,唐人縑楮無真跡。我從何處得粉本?雨淋墻頭月移壁。"他對夜山的這種來源于實踐的獨到感受,開發(fā)出山水畫的一種新的境界,為成就他"渾厚華滋"的藝術(shù)風格奠定了根基。他游蜀地時間近一年,做詩做畫無數(shù),其中《蜀游畫冊》60幀、《蜀游雜詠》62首,自謂"圖山靈真面而還"。 1934到1936年他三度游黃山,對這座家鄉(xiāng)名山,他始終看不夠,畫不厭,學不止。1935年,是他繼1928年之后的第二次赴桂林講學游覽。前一次,他與陳柱尊、陳斠玄、陳定謨一時同豪游桂林山水,夜泊昭平。正當他們狂飲高歌聲震山谷之時,忽聽山村中笳聲四起,并傳來槍聲,鄰船告知有盜,場面十分驚險。后來黃賓虹曾作《八桂豪游圖》,頗為幽默地記述當夜情景:"星餐露棲不得息,鵂鹠宵啼吹篳篥,先生豪飲方高吟,料有詩名動綠林。"這一次,他沒有在桂林久留,而是赴香港,與在港名畫家李鳳坡、張谷雛、黃般若、蔡哲夫等同游九龍半島,在沙田慧業(yè)山堂聚談繪事,有所問答,由張谷雛分條記錄發(fā)表,這就是后來的《沙田答問》,成為闡述黃賓虹晚年畫學主張的重要文章。 1937年,黃賓虹受聘于北平古物研究室導師及北平藝專教授,舉家北遷途中,因局勢不穩(wěn),致使黃賓虹開始了他伏居京城十年的生活。當時的北平已為日軍占領(lǐng),讓他做日寇統(tǒng)治下的順民當然不可能。1940年,北平偽文物研究會欲推舉他為美術(shù)館館長,他堅辭不就。日本人又想利用他八十大壽之機舉行"慶壽會",甚至擺好了筵席,他都堅決拒絕與會。他目睹著國家淪陷、民生涂炭的災(zāi)難,心中非常不安:"四境多瘡痍,憂思積成痏。"他思念江南,"約看西湖十月紅,掉頭歸計又成空。年光如水心如夢,人在西樓暮雨中"。他常常念誦陸游的詩句:"嗚呼!楚雖三戶能亡秦,豈有沉湎中國空無人。"在給朋友的信中,他寫道:"近讀黃石齋詩,臥對宋人山水,不無有感,粵桂荊楚諸山,何日可得共游?仆雖衰老,青山則無衰老可憂,以比為喜。"這"喜"頗有幾分悲壯感。他在屋門前種上一叢瘦竹,刻一方"竹北移"朱文印,以此志懷。他發(fā)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和著作,都以予向署名,以表達不與敵人合作,不屈于敵人之意。伏居京城十年間,除每周二在古物陳列所國畫研究所講課外,黃賓虹謝絕酬應(yīng),每日閉門伏案,專心于讀書作畫、研究著述,自謂"于故紙堆中與蠹魚爭生活"。他在北平的生活極其檢樸,一間斗室小得無法回旋,屋頂還時常漏雨。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他讀過的書從地上直堆到頂棚,見有善本真跡仍不惜重價收購。他照常不輟書畫,還說"我也正在筆墨上下功夫,我現(xiàn)在74歲,除去60轉(zhuǎn)甲子,僅有14歲,正是開始用功的時候,練筆法三年、練墨法三年補前人未做過的功夫,然后作畫十余年不算遲。故此,我的畫30年后才能傳世"。但他對自己的畫仍不"吝惜",常常隨手送人。一位幫他弄來大米的鐵路工人曾得到他的贈畫100幅之多。他不斷寫信給南方的朋友、弟子,闡述自己的畫學主張。他雖不再刻印章,但對金石文字仍有新的見解,在《中和月刊》發(fā)表了一系列研究文章。1945年抗戰(zhàn)勝利,黃賓虹興奮異常,作畫特多。在給友人的信中,他說自己"無異脫階下之囚",喜悅的心情"自難筆墨形容"。1946年春,81歲的黃賓虹復任北平藝術(shù)專科學校教授,每周都策丈前往,從不間斷。
1948年,他欣然接受杭州國立藝專的邀請,舉家南遷。在西子湖畔的棲霞嶺,黃賓虹有了一個自己的庭園,并親手種了兩株青桐。他可以在嵐翠掩映的寓齋幾案間怡然自得讀書作畫了。他仍不時到棲霞嶺的叢林中走走,鉤取一二盛景,孤山、玉泉、靈隱、天竺也是他常去的地方。"愛好溪山為寫真,潑將水墨見精神;興來鹿木亭中坐,著意西湖萬柳春。"在杭州的日子,或許是他人生最心曠神怡的時光, 從89歲的秋天直到90歲的夏天,黃賓虹因患白內(nèi)障雙目視力急劇下降,讀書和寫作只有借助于放大鏡,然而就在這段半失明的時間里,畫家的藝術(shù)和思想奇跡般的臻于化境。一首七言長詩《畫學篇》高度概括了他的繪畫思想和藝術(shù)史觀,在"目生內(nèi)障,字近涂鴉"的情況下,親手抄送友好以共勉。黃賓虹此時的畫,已不再是用手畫而是用心在畫,在目力不濟的昏暗中,以他八十年書法錘煉寫意他澄懷觀道,于無法中有法,亂而不亂,不齊之齊,不似之似,筆墨達于出神入化的境地。這一時期的作品,更趨抽象,更加黑重。經(jīng)過一生不間斷的努力,黃賓虹終于找到了一種黑厚濃重的風格面貌,實現(xiàn)了自己"渾厚華滋"的審美理想,成為近代山水畫的一代大師。黃賓虹的繪畫成就更來自于勤奮。在最后的幾年中,他預(yù)感到了時間的緊迫,越發(fā)用功。在目力非常不濟的情況下,仍摸索作畫,日不間斷。 90歲時黃賓虹治療了白內(nèi)障而雙目復明,欣悅之余創(chuàng)作更多,他又訂"賓虹畫學日課節(jié)目"以自勉。就在他92歲病重再不能握筆時,他還用手指在被子上點點畫畫,說是在畫山水、畫梅花。1955年3月25日凌晨,黃賓虹因患胃癌病逝于杭州第一人民醫(yī)院,享年92歲,葬于西湖南山公墓。逝世前,他囑咐家屬把自己一生歷盡艱辛所存的書籍、字畫、金石、拓本、碑帖以及自作書畫、手稿等共一萬零一百余件全部捐獻給國家。政府將其生前居住之杭州西湖棲霞嶺19號辟為“黃賓虹紀念館”,如今浙江博物館也設(shè)置有專門的黃賓虹紀念館。
賓虹草堂(李可染題)。
黃賓虹畫像,作者為黃賓虹研究會副秘書長蔣勁虹教授。兩側(cè)的楹聯(lián)為“淡淡濃濃畫一生,池水盡墨興正酣”。

懷德堂印象。
冰上鴻飛館。
人民畫師(賴少其題)
黃賓虹用過的繪畫工具。
與賓虹前輩依依惜別。
再次走訪黃賓虹故居,與負責人提及賓虹弟子王伯敏之因緣,沒想他們都很熟悉伯敏老,因為當時沒有別的游人來此,沒收門票也特意開門,讓我盡情地觀賞流連拍照。好多未公開出版的文獻作品遺物大開眼界,尤其山水冊頁與條屏精彩絕倫,比我見到過的所有出版物里的“賓虹新安”雅逸深湛多多,實乃魂厚華滋民族本,真真切切大千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