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玉成 近日和一位朋友聊天,朋友感嘆,自兒子出生后,他就開始每年為兒子買一本集郵冊,給兒子作紀念?,F(xiàn)在兒子成家立業(yè),也有自己的孩子了,他就打算把幾十年積攢的郵冊交給兒子,不料兒子卻淡淡地說:“爸,我沒有集郵愛好,您還是到郵市賣掉吧;我不要,也沒地方放?!?/p> 由此我也想到自己的兒子。兒子一出生,我就在醫(yī)院買了本“寶寶手冊”,記錄了兒子出生的時間、體重、身長等信息,還印上了兒子出生時的小腳印,一直保存至今。之后每年兒子生日,我都要借一臺攝像機(那時還是肩扛式的),到公園為兒子錄一段影像,直到兒子小學畢業(yè)。至于照片,更是每年都照,認真保存。2005年后,數(shù)碼相機開始流行,我又改為兒子存電子相冊,直到他參加工作?,F(xiàn)在,兒子已經(jīng)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也提起過要將這些紀念物交給兒子自己保存,兒子似乎沒什么反應。 又想起去年在網(wǎng)上看到的一個帖子。發(fā)帖人說他剛買了一套二手房,房主是位已經(jīng)故去的老人。老人的兒子從外地回來,將房子及里面的所有東西一并賣給了發(fā)帖人。發(fā)帖人在清理房間時,發(fā)現(xiàn)老人生前是位非常細膩、非常用心、很有文化修養(yǎng)的人,不僅存有大量舊版書籍,還整理有大量筆記,記載著自己的人生經(jīng)歷和兒子的成長過程,以及相冊和影像資料等,并一一包裝、注明日期,顯然是留給兒子紀念或珍藏的。但現(xiàn)在,兒子看都不看,直接當垃圾處理掉了;連發(fā)帖人都覺得寒心,不忍丟棄。 都說不同年代的人有代溝,但我覺得這不是代溝問題,而是要懂得傳承的問題。人都有未來,也都有過往;不管你未來有多么輝煌,也應該記得自己的出處,了解自己的父母,知道自己的來路。也許你的父母、家庭很普通,但那也是你賴以生長的環(huán)境,是你生命歷程的一部分;你以后的路可以自由選擇,唯獨這一段路你無法選擇,是父母牽著你的手走出來的。 都說不同輩分的人要互相理解,但我覺得這不是理解的問題,而是要懂得尊重的問題。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都被父母傾注了大量心血,寄托了最大希望。父母對孩子的一絲一毫變化,都看在眼里;一點一滴進步,都記在心里。幾十年日積月累,也許你覺得微不足道,但里面包含了父母太多的情、太多的愛;你可以不理解,但不能不尊重。 聊到究竟怎樣處置那些集郵冊的時候,朋友遲疑地說,再過幾年,等孫子長大一點,問孫子要不要;如果孫子也不要,就只好到郵市處理掉了。 我不禁暗自嘆息。同時也希望幾年之后,孩子們在為人父母的過程中,能體會到做父母的良苦用心,改變現(xiàn)在的態(tài)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