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賞析 文/習古文化 元豐六年(1083年),蘇軾正謫居黃州。身處人生低谷,精神卻得以飛升,他在東坡辛勤耕耘,飲酒賦詩,也算自由自在。 這年三月,他與心胸坦蕩的張懷民結(jié)為知己,五月,又結(jié)識了一位“棄官黃州三十三年”的高士王先生,九月二十七日,侍妾朝云誕下一子,取名為遯,小名喚作幹兒。 “遯”[dùn],通“遁”,古書謂“天下有山遯,君子以遠小人”,表逃離隱遁之象。遯世幽居以逃避世俗則心無煩憂,一生順遂。簡單一字,卻是一位父親對孩子最殷切的期望。 蘇遯滿月(也有作“三天”)時,蘇軾依舊俗為兒子洗浴,見其“頎然穎異”(風姿挺秀,聰明過人),欣然作《洗兒戲作》: 洗兒戲作 蘇軾 人皆養(yǎng)子望聰明, 我被聰明誤一生。 惟愿孩兒愚且魯, 無災無難到公卿。 ![]() 簡析 見小兒“穎異”,蘇軾打心眼里高興,但一聯(lián)想到自己的遭遇就犯難了:“我”聰明一生,卻災難不斷,聰明到底有什么好處呢?還是不要太聰明了,只愿我兒愚笨點,一生無災無難做到公卿。 《運命論》稱“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才能或品行出眾的人,總是容易受到嫉妒、指責,最后反受其害?!奥斆鞣幢宦斆髡`”,也是同樣的道理。所以,蘇軾“惟愿孩兒愚且魯”,可事實上又蠢又笨的人,如何能做到公卿的位置上呢? ![]() “戲作”,玩笑的成分居多,當真,你就輸了。第一,蘇軾所愿的“愚且魯”,當然不是希望兒子癡傻呆笨,腦袋不靈光,而是希望他懂得藏鋒守拙之道,也就是老子的“大智若愚”。有此大智慧,自然不會像蘇軾那樣性情疏狂,不合時宜,在官場處處碰壁,吃盡了苦頭。第二,這里有明顯的反諷意味,也就是說社會上那些資質(zhì)平庸甚至愚蠢的人,卻能順利爬到政治權力頂端,而真正的才學之士卻被棄置不用,散落天涯。其中無不蘊含了作者的不平與牢騷。 后人讀到《洗兒戲作》,并不完全贊同東坡的觀點,如辛棄疾在《清平樂·為兒鐵柱作》中寫道,“從今日日聰明,更宜潭妹嵩兄。看取辛家鐵柱,無災無難公卿”,希望兒子一天比一天聰明,將來無災無難官至公卿。明代錢謙益也作《反東坡洗兒詩己巳九月九日》,稱“坡公養(yǎng)子怕聰明,我為癡呆誤一生。還愿生兒獧[[juàn]]且巧,鉆天驀地到公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