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看過一句話:
在人生中的大多數(shù)時候,我們都好像身處迷霧中,看不清前路,在摸索中前行。 也會有為數(shù)不多的瞬間,突然領(lǐng)悟到一個道理,讓我們前進的方向瞬間清晰很多。 但光靠一兩次的靈感乍現(xiàn),我們的成長速度會很慢很慢。 如果說成長有什么捷徑,那一定是多看好書。 周嶺老師的《認知覺醒》就是這樣一本書,值得我們一讀再讀! 書中有大量教我們?nèi)绾巫兒玫姆椒ǎ约案┦凹词堑慕鹁?,總有一瞬間能讓你豁然開朗。
當我再重讀這本書后,才發(fā)現(xiàn)真正厲害的人,都具有這三種能力。
清晰力,就是把模糊的想法細化成清晰目標和計劃的能力。 我們常說自己行動力不強,是因為自制力差,其實更有可能是清晰力不足。 因為不知道要做什么,所以無法行動起來。 大腦天生懶惰,更喜歡清楚簡單的事情。所以當我們清楚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的情況下,身體才會配合去行動。 你肯定會說,清晰力這么重要,一定很難培養(yǎng)吧?其實并不是。 建立清晰力,只需要一招,那就是“寫下來”。 在前一天晚上,把明天要做的事都一一列出來,這個方法很簡單,但真正能堅持做的人,沒有幾個。 只要我們明確具體地寫下第二天要做的事,那么這些事就80%可以被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我們做每日計劃,并不是為了讓自己一定要死板地做完所有這些事,而是讓我們自己心中有數(shù),大概知道自己的日程。 這份計劃就像一個燈塔,在我們偏離航向的時候,把我們拉回正軌,不至于渾渾噩噩地度過每一天。 寫下來,也是為了釋放我們大腦的內(nèi)存,整理我們的思緒。這樣可以讓我們的頭腦更清楚,心思更澄明,做事效率也會更高。
要說現(xiàn)代人的通病是什么,“分心”恐怕會排在首位。 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體驗:
長期維持這種“做A想B”的模式,會讓我們注意力難以集中。 而奔騰混亂的思緒,也是造成我們內(nèi)耗的元兇。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初相識時,蓋茨的父親給他們一人一張卡片,讓他們寫上一個詞,描述成就他們的關(guān)鍵品質(zhì)。結(jié)果兩個人都寫了一模一樣的詞,就是專注。 專注力決定了我們未來有多大成就,注意力放在哪,成果就在哪。 訓(xùn)練專注力的方法,就是學(xué)會掌控你的感受,也就是嘗試把注意力放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 我們可以想象自己的注意力是一束光,有意識地把這束光聚焦在你正在做的事情上。經(jīng)常這樣練習(xí),可以大大提升專注力。 古羅馬哲學(xué)家西塞羅曾說:“任憑怎樣脆弱的人,只要把全部的精力傾注在唯一的目的上,必能使之有所成就。” 你有多專注,你的力量就有多大。 經(jīng)常訓(xùn)練自己的專注力,我們就能夠無堅不摧。
你知道嗎?脾氣不好,很可能并不是性格問題,而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有問題。 《認知覺醒》中提到,視角單一的人更容易固執(zhí)、急躁和鉆牛角,而視角多元的人則表現(xiàn)得更為智慧、平和與包容。 究其原因,視角單一狹窄的人,習(xí)慣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慮問題,從而得失心很重,稍有不如己意就會大發(fā)雷霆。 其實這不是不可以改變的,只要時常練習(xí)從別人的角度去看待問題,理解別人的立場和難處,我們的情緒就會更加平和。 書中說,只有認識到這個世界的多維性,并把這個意識深深地刻在自己的腦子里,我們方有自我改變的可能。 認識世界的多維性,可以從了解”相機理論“開始:不一樣的相機之間的差別非常大,性能和檔次都天差地別,就像人與人之間的區(qū)別一樣。
我們每個人因為生活環(huán)境不同、經(jīng)歷不同、學(xué)識不同,所以在看待同一個問題時,理解層次和還原程度也不盡相同。 比如我們總是看不慣父母的某些做法,比如愛占小便宜,看到紙箱瓶子等都要撿回家; 愛斤斤計較,和小攤販因為一根蔥能扯上半天。 甚至不愿和他們多說話,認為他們的想法過時無法交流。 但其實如果我們知道出現(xiàn)這種情況僅僅是因為他們的“相機”和自己的不同,就很容易明白他們?yōu)槭裁催@樣做,他們的認知決定了他們的做法。 能夠多角度地看待問題,是一個人成熟的標志。
▽ 尼采曾說過,人的精神有三層境界, 第一層境界是駱駝,被動地聽任命運或他人的安排,渾渾噩噩度過一生; 第二層境界是獅子,把被動變?yōu)橹鲃?,由“你?yīng)該”到“我要”,承擔起人生責(zé)任; 第三境界是嬰兒,這是一種“我是”的狀態(tài),欣然接納生活給的一切。 第一層境界是未覺醒前的我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在混混度日。 而第二三層境界,就是認知覺醒之后的我們,不需要別人再鞭策逼迫我們,我們內(nèi)心也會有強烈的驅(qū)動力讓自己變得更好。 如果你還在第一層境界里苦苦掙扎,那你一定要看看《認知覺醒》這本書,體會那種自己想要完成一件事的強烈動力,收獲一個日漸自律的自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