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白四達,能無為乎?”這一句還是要先談原文分歧問題。 河上公本:“明白四達,能無知?!比允桥c眾不同的肯定句式。“無知”可能是依照帛書本:“明白四達,能毋以知乎?”因為,帛書本前面的“愛民治國”也是“能毋以知乎?”這可能是造成版本不同的主要來源。 通行本同王弼本一樣都是“明白四達,能無為乎?”,傅奕本多一字,為“無以為”。這一句“明白四達”是翻譯的關(guān)鍵,如何理解?先看古人的注解: 河上公注:“'明白四達’,言道明白,如日月四達,滿于天下八極之外。故曰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彰布之于十方,煥煥煌煌也。”意思是,人明白了道的原理,就像日月照耀天下,無處不在。 王弼注:“言至明四達,無迷無惑,能無以為乎?則物化矣。所謂道常無為,侯王若能守,則萬物自化?!币馑际牵瑯O致明白,四處通達,沒有任何迷惑,能什么事都不干嗎?看現(xiàn)代名人的解釋: 余秋雨翻譯:“通達四方”(余秋雨:《老子通釋》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2021年,第35頁。)陳鼓應(yīng)今譯:“通曉四方”(陳鼓應(yīng):《老子今注今譯》 商務(wù)印書館,2016年,第112頁。)都解釋得很簡單,他們遵照的原文是“能無知乎?”。 劉笑敢論述:“第一句'明白四達’各本一致。第二句'能無為乎’各本皆有歧異。這兩句要和前面'愛民治國,能無知乎’對照來看。王弼本'愛民治國’下接'無知’,'明白四達’下接'無為’。河上本則反過來,……對這兩句,學(xué)者一般取河上本。然筆者以為傅奕本、王弼本句意為勝?!驗?明白四達’就是知,后面馬上說'無知’,終嫌不慊。如作'明白四達,能無為乎’意思就是'雖明白通曉,仍能實行無為的原則嗎?’明白通達之人或自以為明白之人自然容易積極作為,雖博聞廣見,卻安于無為,這是更為重要和難能可貴的?!保▌⑿Ω遥骸独献庸沤瘛飞暇?,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6年,第163頁。)說得很清楚,但不是老子要說的意思。 簡單地說,“明白四達”就是知識淵博,什么道理都明白了,很有本事,可以肆意通達。“能無為乎”,能不有所作為嗎?這句話的肯定句意是,本事高強的人,肯定是想有所作為的;也就是說,有本事的人總是想要干一番事業(yè)的。 老子雖然不喜歡刻意有為,但人活著總是要有所作為,不是躺平了什么事也不干的那種真“無為”。特別是有能力的人,不會安分守己,有本事而不作為是不可能的。老子雖然提倡無為而治,但他更看重“無為而無不為”,如上善若水,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就是為人處事不能做到十全十美的理由之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