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章汝奭 老先生不喜當(dāng)下書壇浮躁的風(fēng)氣,稱自己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一直保持著傳統(tǒng)文人的風(fēng)骨,獨善其身,卓而不群,令人欽佩。 先生學(xué)識淵博,對書法的本質(zhì)有著深刻的認識,聽他談自己、談藝術(shù),或是品評古今書法,都是一種享受…… 我最小的時候,喜歡趙孟頫,臨有趙孟頫的《玉臺新詠序手卷》。后來我父對我說,趙孟頫不可學(xué),有習(xí)氣。你要是染上這習(xí)氣,終身難于擺脫。所謂習(xí)氣者,人們往往以己之足處,更增益之,謂之習(xí)氣。所以俗書,從趙書開始。也就是俗媚,從趙孟頫的字開始我父親說你改學(xué)李北海,后來改學(xué)顏體,學(xué)褚遂良,遍臨諸帖。魏碑我也臨過,草隸也臨過,懷素的小草千字文,大草千字文也臨過。我在南京臨《蘭亭序》就臨了四百通,和《蘭亭序》原稿差不多大,每天寫一通,黃庭堅也臨過。我覺得取精用宏,實際上,人們學(xué)某個人,多是從他的習(xí)氣方面入手。比方說,蘇東坡有點抗肩,人們覺得學(xué)蘇字就非抗肩不可,不抗肩不像蘇。像黃庭堅就中宮收緊,四下放開,不是這樣就不是黃庭堅。所以,蘇東坡抗肩,米芾有劍拔弩張之氣,雖然是高視闊步,很挺拔,但劍拔弩張之氣不可取。黃庭堅寒瘦之氣不可取。所以要取精用宏,取他們的長處,去他們的短處。趙孟頫和董其昌骨子里俗。陳獨秀說“其俗在骨”,這話是很厲害的。所以脫俗并不容易。從趙董這個門檻走進去,說是要探索晉唐人風(fēng)貌,那是此路不通的。晉唐人有晉唐人的風(fēng)貌,尤其是兩晉。我的小楷,先是求其秀,后來就參照鐘繇,見其直。再后來,我就反過來學(xué)兩晉。字本身長就讓它長,本身短就讓它短。兩晉人的字往往是這樣。所以顏真卿盡管“如冠劍大夫,屹立于廟堂之上”,莊嚴雄偉,但是他也有他的短處。他教張旭的時候,“大字促令小,小字展令大”,所有字一般大小,這就是館閣體的來源。書法的取舍,跟本人的學(xué)養(yǎng)有關(guān)系。你看著什么好,你為什么喜歡它,都是有道理的。所以人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兩晉的大、小謝,他們的字全是很了不起的。那時候?qū)懞米志筒黄婀郑驗槲簳x風(fēng)度在那兒,寫得很瀟灑。書法作為一門藝術(shù)來說,是從文字派生出來的。首先要有文,然后才有字。我們要從這個角度來看問題。沒有文,哪來的字呢?人既然是社會動物,就是要跟人打交道的。人和人打交道,避免不了要有信息的溝通,但是這里面,肯定是包含著情感成分的。沒有情感,就沒有這一切。我們欣賞《蘭亭序》在什么地方?首先在于他這篇文字。這篇文字充滿了世事無常的感受,也充滿了作者對于人生的領(lǐng)會和感情。而且他的字,恰恰是他的這篇行書,表達了他的情感,跌宕起伏。文和字是合拍的。我們說三大行書也是如此?!都乐都久魑母濉?,滿懷悲憤,《黃州寒食詩》,如此悲涼凄苦,但是仍然曠達。這全離不開情感。如果只是為了寫字而寫字,有什么內(nèi)容呢?你怎么知道這個是好還是不好呢?好又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所以我說,首先人要有文,然后才有字。文跟人的做人分不開。首先人要做人。做什么人?做正直的人,做仁厚的人,人對人要有情感,要仁厚。過去北京城的胡同里,門聯(lián)兒全是“傳家有道唯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所以說,所有的東西全是寄予了人的情感的,是和人做人的主旨分不開的。我也說不上什么風(fēng)格。有人說風(fēng)格和習(xí)氣是“一紙之隔”。不對,風(fēng)格是內(nèi)含的,習(xí)氣是外露的。著眼立辨。人們往往不能從絢爛多彩中回歸平淡,而是一味地求奇求險。我寫字的原則,主要是寫得不野,就是不胡來。你盡量可以有自己的風(fēng)格,但是也要有規(guī)矩。古人這些東西,本身全是有規(guī)矩的。不可以越雷池一步。比方說,明末清初的王鐸,現(xiàn)在所有的《辭?!肥裁吹?,說他長于布白,我覺得這個說法不對。“布白”是指他的布局非常好,但是王鐸在落款的時候有局促之病。有時候一張紙寫詩,寫得紙不夠了,就擠在那里,這是不對的。你要覺得紙不夠就該換張紙,你不能不尊敬古人。還有,有的時候墨滲化得太厲害,看不清楚了,王鐸往往如此。我覺得這不可取。首先你要尊重古人,要尊重你的讀者,你寫字要給人家看,要尊重別人。比方說,錯別字不可以有,字不清楚不可以有,字有歧義的不可以有。這個字可以看成是這個字,也可以看成是那個字,那不行。再有,藝術(shù)追求是沒有止境的,求藝者應(yīng)該重視的是追求的過程,應(yīng)該說永遠沒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只有不斷地找自己的毛病缺點,不斷否定自己才會有進步。現(xiàn)在很多書法家落款,往往加個“之”字,某某人書之,哪兒有這個詞兒???你以為加一點之乎者也就是古文啦?不對!要求很嚴格,不是那么隨隨便便的。所以,我想以蘇東坡的一句話來結(jié)束,蘇東坡說“一肚子不合時宜”,我大概就是這樣。———— 章汝奭(1927年—2017年9月7日),蘇州人,章炳麟先生侄孫,教授,精通外語,擅詩詞古文及書法,其蠅頭楷書極受推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