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堂五首》是宋代文學(xué)家蘇軾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這組詩作于元豐六年(1083年)南堂新葺之時。元豐三年(1080年)二月,蘇軾到達黃州貶所,先寓居定惠院,后遷居距離大江八十步的臨皋亭(驛)。元豐六年五月,在友人的大力支持下,在臨皋亭的南畔筑三間屋,蘇軾名之曰南堂,完成后即景抒懷,作此組詩。
此組詩圍繞置身于南堂的種種感受而寫,立意各自不同,五首分列開來,獨立成篇,但又相互聯(lián)接,組成一幅精美的山水人物畫,表現(xiàn)了清靜而壯美的自然環(huán)境,表達了悠閑自得的感情,創(chuàng)造出一種清幽絕俗的意境。
第五首描寫了詩人掃地焚香、閉門晝眠的情景。詩中所寫清涼如水的竹席和輕柔似煙的紗帳,美麗如夢境,也正是宜于做一場好夢的場所,于是詩人沉入深深的睡鄉(xiāng)。詩人寫出有客到來驚醒他時,他仍速離惝恍,不知身處何所的情狀,十分真切。末句以西窗外碧浪連接遠(yuǎn)天、浩渺無邊的清遠(yuǎn)壯闊之景作結(jié),襯托了詩人超然塵外的閑靜心境。這種心境,并非源于一般士大夫優(yōu)游卒歲的生活,而來自詩人善處逆境的曠達性情。詩中表現(xiàn)的是一種瀟灑清曠的寧靜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