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接上回。黃帝繼續(xù)追問六氣盛衰問題,先問之以時氣不相應者,后問以時氣之相應者。 先附錄原文如下: 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帝曰:善。請言其應。 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六氣時氣之應有時至氣至、時至而氣未至、時未至而氣先至這三種情況。前一種情況為時與氣之相應,后兩種情況為時與氣之不相應。 一、帝曰:至而不至,未至而至,如何? “至而不至,未至而至”為時氣不相應情況。 “如何?”即“如果……,則會怎么樣呢?”如果時氣不相應,則會怎么樣呢? 二、岐伯曰:應則順,否則逆,逆則變生,變(生)則病。 岐伯將時氣相應、不相應的情況一并為言。 1.“應則順”。時至氣生,時氣當期相“應”,應則正順,非太過非不及,循時氣之常序,故為“順”。 2.“否則逆”。氣至不應于時,是為“否”,或早至太過或遲至不及,忤逆失期于時,故為“逆”。 3.“逆則變生”。時氣失期忤逆,失氣之時化、德化、司化、氣化、布政之常,則有”氣變”發(fā)生,如《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岐伯講:“厥陰所至為飄怒太涼,少陰所至為太暄寒,太陰所至為雷霆驟注烈風,少陽所至為飄風燔燎霜凝,陽明所至為散落溫,太陽所至為寒雪冰雹白埃,氣變之常也。” 4.“變(生)則病”。有的版本有“生”字。天道氣變逆常,則民病生于下,在《素問·六元正紀大論》中岐伯四次分別闡述了“病之常”。
三、帝曰:善。請言其應。 黃帝問完了時氣不相應的情狀之后,再問:時氣相應的情狀又怎么樣呢?敬請?zhí)鞄熱^續(xù)言談之。 四、岐伯曰:物生其應也,氣脈其應也。 時氣相應,則物候、脈候亦相應之。 “物生其應”?!捌洹贝笗r氣相應或至而至者和;“物”即物候;“應”即相應。物生其應亦即氣候和物候之相應,《素問·六元正紀大論》岐伯講:“厥陰所至為生為風搖,少陰所至為榮為形見,太陰所至為化為云雨,少陽所至為長為蕃鮮,陽明所至為收為霧露,太陽所至為藏為周密,氣化之常也。……厥陰所至為毛化,少陰所至為羽化,太陰所至為倮化,少陽所至為羽化,陽明所至為介化,太陽所至為鱗化,德化之常也。”即是此謂。 “氣脈其應”。氣候與脈候之相應,《素問·至真要大論》岐伯講:“厥陰之至其脈弦,少陰之至其脈鉤,太陰之至其脈沉,少陽之至大而浮,陽明之至短而澀,太陽之至大而長?!奔词谴酥^。 在進入黃帝“愿聞地理之應六節(jié)何如”這個新問題之前,明日先談談古人的“葭管吹灰”候氣之法,以加深對岐伯所謂“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余也”的理解。 |
|
|
來自: 黃帝內(nèi)經(jīng)參詳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