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方“對話”,解意悟情——以《涼州詞》為例 北京市房山區(qū)琉璃河中心校 寧寧寧 課堂上的對話是思索與傾聽的流動?!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教師要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要尊重學生的體驗和思考。”通過對話,學生可以感受到課堂上的平等與尊重,被調(diào)動求知欲與積極性, 使深入思考或擴展思維;教師可以直接觀察學生反應,了解知識吸收程度,進行有效的啟發(fā)或及時的糾錯;課堂因表達——傾聽——交流這樣的模式而有序進行。 ![]() 階段一:課前準備 ![]() ![]() ![]() 通過已有的古詩學習經(jīng)驗,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些了解詩意的方法, 比如借助注釋、查閱資料、加以想象等,但掌握的并不牢固,這又是第一次接觸離日常生活較遠的邊塞詩,閱讀詩歌的方法仍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鞏固。 而且通過課前調(diào)研,可以發(fā)現(xiàn)大部分學生能字音準確、流利的誦讀本詩,但斷句、語調(diào)讀的不準;能從字面意思上理解部分詩句,但在理解某些關鍵字、詞時,因為缺少相應的背景知識或方法,理解的不透;只有一部分學生能淺淺地感覺出后兩句蘊含的情感,但表達不清。 這些在調(diào)研中反映出的問題,正是本詩教學時應著重關注的幾個方面,需要教師帶領學生既讀懂語言文字的表層含義,更要走向語言文字的背后,去品讀隱藏在字里行間的情感。 ![]() ![]() 《涼州詞》位于部編版四上的第七單元 21 課,是本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現(xiàn)的邊塞詩作品。詩題又作涼州曲,古往今來有諸多詩人以此為題,傳唱古涼州的風土人情。而王翰的這首《涼州詞》是詩人當時作為軍隊隨行的文職人員,隨軍駐扎在涼州時所作。 本詩前兩句出現(xiàn)了具有西域特色的葡萄酒、夜光杯和琵琶,寥寥幾件物品, 卻投射出荒涼邊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出征前將士們開懷痛飲、盡情酣醉的場面, 而后兩句寫酒后所言,意味卻有所轉折,短短兩句中蘊含著豪邁、悲壯等復雜的情感,讓人不禁有多樣的猜測和解讀。全詩語言明快,情緒熱烈,不愧為詠邊塞情景之名篇。 本課在教學時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與資料對話,與想象對話,與人物對話,與同伴老師對話,從而學習閱讀邊塞詩的方法,了解詩歌大意,品讀詩中情感,有感情朗讀,有方法積累。 階段二:課堂實踐 ![]() ![]() 片段: …… 師:也就是說,涼州詞這首曲子,唱的是涼州這個地兒,那它到底在哪兒,我們一起來看看唐代的地圖。星號標注的位置即是涼州,從圖中你能看出什么嗎? 生 1:涼州在邊界,上有突厥,下有吐蕃,離得很近。 生 2:我還發(fā)現(xiàn)當時的地圖和現(xiàn)在的地圖有相像的地方。 師:確實唐代與我們現(xiàn)在的版圖是接近的,但國土面積比起現(xiàn)在是怎么樣的? 生:小很多。 師:這是因為當時唐朝剛剛建立,別的國家很強大,所以對于涼州這個位置,你有什么推測嗎? 生:很有可能會被占領,所以要留兵保護那里。 師:確實,這里可是兵家必爭之地呀,這個位置相當?shù)年P鍵。那王翰之所以會在這里,是因為他是軍隊隨行的文職人員,工作之余有時間把自己在當?shù)氐乃娝動涗浵聛?,那像他這樣,以邊塞為背景寫出的詩,被統(tǒng)稱為“邊塞詩”。 這個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是因為通過課前調(diào)研,已知這首邊塞詩在空間和時間維度上都離學生的生活很遠,而且缺少相關的背景知識確實影響解讀詩意,所以在課堂的引入環(huán)節(jié),進行圖片資料的補充,通過學生思維與圖片資料的“對話”,來給學生“搭梯子”,為學生理解本詩詩意做一些鋪墊。 ![]() ![]() 片段一: 生:我讀懂了第一句,有用葡萄釀成的美酒,和很美麗的杯子。 生:我還知道這是發(fā)生在宴會的時候。 師:請你閉眼想象,這樣的宴會上,還會有什么? 生:還有人彈琵琶助興。 生:還會有眾多的將領、士兵,以及王翰,他們一起喝酒。 生:空氣中還充滿了酒的香氣。 生:還會有豐盛美味的大餐。 師:那這美酒、美食還有美妙的音樂,都是為了誰準備的? 生:是為了士兵們,好讓他們打勝仗(因為他們打敗敵人了)。 師:如果讓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個場面,你想用哪個詞? 生:開心、灑脫、完美無缺…… 這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根據(jù)文本進行想象,在與自己的想象“對話”的過程中,豐富“宴飲”場面,從而感受宴飲場景的熱鬧與歡快,為理解后兩句復雜的情感做一定鋪墊。 片段二: 師:那“欲飲”到底是想喝什么? 生:想喝琵琶……不,是想喝美酒! 師:所以第二句在朗讀時應該怎樣斷句呢?請大家自己試一試。 生:欲飲/琵琶馬上催。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借助學生對于七言詩斷句的思維慣性與對詩意的理解來形成認知沖突,與“沖突”對話,從而意會第二句的停頓與之前所學的古詩有很大不同,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句停頓方式的理解和記憶。 片段三: 師:對于這首詩,你還有哪些疑問嗎? 生 1:為什么戰(zhàn)士們剛要飲酒,琵琶聲就開始催促他們了?而不能等他們喝完了再弾呢? 生 2:那是因為戰(zhàn)爭不是定時的,敵人說打來就打來了。 師:結合資料,我們知道涼州地區(qū)的戰(zhàn)事還是很頻繁的,敵人來犯,時間非常緊迫,當然要隨時起身應敵。 生 3:為什么古來征戰(zhàn)沒有幾個人能回來呢? 生 4:因為戰(zhàn)爭會打的很激烈,很慘烈,一不留神就會喪命。 師:確實,在冷兵器時代,在戰(zhàn)場上活下來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生 5:看了資料,我想問,琵琶生是助興用的,還是代表他們要出戰(zhàn)呢? 師:我嘗試解釋一下他的意思,馬上催,是催喝酒還是催出戰(zhàn)呢? 生:我覺得是催出發(fā),因為書旁注釋是這樣寫的。 生:我看資料上說琵琶是當時彈撥樂器的總稱,那可以用來助興,也可以當出戰(zhàn)的號角,還可以有別的用途…… 師:看來,這個催字未必有唯一的解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老師非常欣賞這位同學不完全依賴注釋,而自己思考質(zhì)疑的學習習慣,特別棒。 這個環(huán)節(jié)是引導學生進行質(zhì)疑,鼓勵學生解疑,使學生在生生交流和對話的過程中,解決疑惑,加深理解,也是無形中指導學生學習邊塞詩的方法:除了借助注釋、資料、想象以外,還要常質(zhì)疑,勤思考,畢竟“學貴有疑”,在質(zhì)疑釋疑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學會思辨。 ![]() ![]() 片段: 師:前兩句寫場面,后兩句在對話。那對于這兩句對話,你有什么疑問嗎? 生:他們是怎么聊起來的? 生:是哪個人在說?在對誰說? 生:聊的內(nèi)容可能是什么? 師:是呀,這些都是問題,誰對誰說?還可能說什么?用什么樣的語氣說?請你思考,并和同桌交流。 生:我覺得可能是王翰對士兵們說,大家趕緊痛快喝酒吧,等到了戰(zhàn)場上就沒有高興的時候了。 生:王翰也有可能對士兵們說,我祝大家平安歸來,打勝仗。 師:是呀,雖然戰(zhàn)爭殘酷,但是咱們涼州的騎兵可是相當厲害的!這是王翰在給他們加油打氣呀。 生:也是一種激勵! 生:我覺得也有可能是將軍對士兵們說的,你們現(xiàn)在都給我好好吃好好喝,過會兒打仗的時候都打起精神來! 師:這是將領對自己手底下士兵們的關照。 生:也有可能是某個喝醉酒的士兵對其他人說的,在戰(zhàn)場上,不要擔心喝醉的我,對付敵人要緊! 師:這會是一種什么呢? 生:也許是對別人的安慰吧。 師:雖然“古來征戰(zhàn)幾人回”,但是這些人怕嗎? 生:不怕! 師:這是一種為國捐軀,在所不辭的豪情。但真的只有豪情壯志嗎?難道沒有隱藏的情感嗎? 生:我覺得還有一點悲傷,在讀最后一句的時候,讀的慢一點,好像在安慰自己。畢竟去了就有可能回不來了,就見不到自己的家人了。 師:結合學習單《涼州詞·其二》,你發(fā)現(xiàn)什么了?生:他們很思念家鄉(xiāng),思念親人。 師:是啊,雖然我去打仗不怕死,但我到底還是牽掛我的家人的啊,有沒有一絲悲涼、悲壯呢? 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的學習,學生雖了解了本詩的大意,但對于詩歌后兩句還存有疑問;并且對于詩中蘊含的情感,也不能明確的體悟和表達出來。所以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將學生學習的生長點設定為:通過想象本詩后兩句話語訴說時的情景,結合補充資料,揣摩詩句所含的情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首先鼓勵學生針對后兩句提出自己的疑問,而后教師借助學生的質(zhì)疑在課堂上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酒宴情景,給足學生表達的空間,請學生分享自己的見解。與此同時,教師抓住學生的生成加以引導,帶領學生通過誦讀體會將士們不畏生死、保家衛(wèi)國的豪邁。之后再引入王翰《涼州詞》組詩第二首,學生閱讀并感受戰(zhàn)士們在邊關思鄉(xiāng)思親的悲涼心境,結合之前讀出來的豪邁, 品味字里行間的悲壯。 學生在分享的過程中,也是在與詩中的人物“對話”通過視角的轉換,置身場景之中,深入感受詩中的愛國情懷,并進行表達訓練,將品讀與表達有機結合, 并在這一過程中深化情感。 ![]() 階段三:課后反思 ![]() 根據(jù)課標中對于第二學段古詩教學的要求,結合對教材的分析,雖然《涼州詞》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并不能加以結合,但由于本單元所選課文有兩點特殊:一是其中蘊含的家國情懷、民族大義等離學生生活有一定的距離;二是對學生有一定思想教育作用,因而在引領學生學習借助資料、展開想象等方法,體悟本單元“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人文精神上,本詩起著比較重要的作用。更加值得注意的是,這是這套教材中第一次出現(xiàn)邊塞詩,所以閱讀邊塞詩的方法也是教學時的重點之一。另外,根據(jù)課前的調(diào)研,確定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引導學生體會情感,誦讀積累。 教學時,我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與文本、想象、資料、同伴反復對話,去解讀詩意,體會情感,以對話促使學生打開思路、深入思考、勇敢表達。此外,由于古詩最重要的是考察誦讀積累,所以朗讀指導與背誦方法指導滲透在多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而最后以一首詩帶起多首同名詩作的積累,則是使課堂不止于一首詩的學習,讓一首詩帶起一串詩,更是課本中詩與課外詩的“對話”,使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激發(fā)學習語文興趣,探尋古詩學習方法,深化拓展語文思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