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你,千千萬萬遍。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在讀聶魯達的詩集之前,我先把The Kite Runner,即《追風箏的人》讀完了。那天一直讀到了中午12:30,接著出門覓食。然后才有單車,香樟,雨水,葉子,鮮花,咖啡,詩集和癩皮狗的故事。 ![]() 欲知詳情,請點擊上一篇推送的鏈接~ 這一次讀的是《追風箏的人》的英文原版,幾年前讀過中文譯本。 ![]() 如果讓我用一句話概述看這本書的感受,我會說: 很少有這樣一本書會讓人從頭難過到尾的。 我和朋友談到這本書的時候,也是這么說的。于是,我得到的回應大多是—— “好的。那我不看了。” 在讀英文原版之前,只是大概記得故事梗概,并沒有太多情感上的記憶點。想來可能是因為當時的年紀和閱歷,還有翻譯等因素綜合起來的緣故。 會去讀《月亮與六便士》,是因為那句話—— 滿地都是六便士,他卻抬頭看見了月亮。 會去讀《追風箏的人》,是因為這句話——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為你,千千萬萬遍。 ![]() 這句話在書中一共出現了四次。 第一次,主人公即敘述者Amir已人到中年,移居美國多年之后又回憶起Hassan曾經對他說過的話: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 與Hassan的往事是Amir心中永遠的痛。雖然已過去幾十年,Amir還是無法忘懷?;蛘哒f,他也不應該忘懷。 我想到張棗的《鏡中》: 望著窗外,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 梅花便落滿了南山 然后又想到那句讓人一念就心痛的詩: 何時杖爾看南雪,我與梅花兩白頭。 ![]() 第二次,Amir回憶風箏大賽,也就是Hassan出事的那一天。對Amir來說,最后的那只風箏實在太重要了。于是他對Hassan說一定要帶著風箏回來。Hassan一如既往地對他說: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Hassan最終遵守了自己的承諾,卻是承受了難以描述的屈辱和傷害。 ![]() 第三次,已是中年的Amir受父親舊友Rahim之托,回到阿富汗找尋Hassan的遺孤Sohrab。過程中,當地人Farid一家?guī)椭怂?。成功救回Sohrab之后,Amir坐在Farid的車里。Amir問Farid能不能再幫他一個忙。Farid對他說道: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剎那間,Amir淚雨滂沱?;蛟S,關于Hassan的往事再次如洪水猛獸般吞沒了他。 ![]() 第四次,Amir終于帶著Sohrab回到了美國。他和妻子對Sohrab視如己出,但先前遭受的慘痛經歷讓Sohrab將自己完全封閉了起來。 小說的最后,Amir帶著Sohrab去放風箏。這一次,Amir扮演了Sohrab的父親Hassan曾經的角色——追風箏的人。不知不覺中,Amir對Sohrab說著: For you, a thousand times over. 為你,千千萬萬遍。 ![]() ![]() WHY SAD 在這篇文章里,我想探究的問題是: 為什么《追風箏的人》會讓人從頭難過到尾? 難過背后肯定是有原因的。只要找到難過的根源,才能夠解釋和排解。 所以,我嘗試著從書中尋找答案,然后概括出以下幾點。 1. Amir和Hassan的關系 我想,我會感覺難過的根源在于Amir和Hassan一出生便不平等的關系。 故事的背景發(fā)生在阿富汗,Amir是豪宅里的少爺,而Hassan是仆人Ali的兒子。Ali和Hassan的Hazara血統(tǒng)注定了他們是當時那個社會的最底層。 準確地說,Amir和Hassan只是從小到大的玩伴,從來不是朋友。在書中,Amir曾經袒露過很多次,Hassan是他的仆人,并不是他的朋友。 ![]() 對于Amir來說,Hassan只不過是長著兔唇的Hazara人。順從溫和,長相丑陋。始終不是朋友。 ![]() Amir享受著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和受教育的機會,卻會以一種高人一等的姿態(tài)欺負和嘲笑Hassan的無知。很多時候,Amir也會感到愧疚。然后,他就會給Hassan一些舊衣服舊玩具,以抵消自己的負罪感。 ![]() 而讓人更難過的是,自始至終,Hassan卻始終把Amir當做自己最好的朋友。兩個人的關系之中,這樣的不對等和落差,讓難過本身又多了一些無力感。 ![]() 2. Amir和父親的關系 Amir的父親是當地的大人物,他是成功的商人,社會影響力很大。Amir的母親早逝,本該和父親相依為命,卻和父親之間始終有隔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父子二人的性格截然不同。 ![]() Amir生性懦弱,不會為自己挺身而出,更不會為旁人(Hassan)兩肋插刀。而Amir的父親的內心是一名戰(zhàn)士,即便是在逃亡途中,為了尊嚴,他也可以冒著生命危險據理力爭。人活一口氣,應該是說Amir的父親這樣的人。 ![]() Amir的父親有著比較復雜的背景和性格。書中并沒有正面去寫,但是從一些細節(jié)可以初見端倪。比如,他對亡妻的思念,喚她“我的公主”。他最不屑偷盜,卻并不能控制自己犯下不可原諒的錯誤。 ![]() 小時候和Hassan生活在一起的時候,Amir也總想著如何能夠霸占更多父親的愛。他想方設法讓父親看到自己,肯定自己。 ![]() 在內心深處,他甚至想著,只有做出一些成績,比如贏得風箏大賽,他才能夠洗脫害死母親的原罪。這樣,父親就會愛他多一點了。 ![]() 相比較而言,父親的好友Rahim似乎更加關切細膩,以至于成為了Amir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人,可謂是忘年交。 ![]() 很讓人心疼的一段是,父親在Hassan生日的時候找來了醫(yī)生,為Hassan修復兔唇。Amir有些嫉妒,他對自己說,希望他也能擁有那道傷痕,這樣父親也便能夠像關心Hassan一樣地關心他了。 ![]() 但是,整本書讀下來。Amir和Hassan所得到的,根本就不能相提并論。帶著主角光環(huán)的Amir似乎只在意自己,然后一點一點地去啃食Hassan那為數不多的擁有。 3. Hassan的好 善良,有時候是會讓人難過的。尤其是在對比了惡意和冷漠之后。Hassan有多好呢?他的好是一顆赤子之心,是受盡折磨和世態(tài)炎涼之后,仍然選擇善良。 Hassan幾乎對Amir言聽計從,甚至可以舍命保護他。 ![]() Hassan出事之后,似乎對Amir的影響更大。Amir無法承受Hassan的犧牲,年幼的他選擇用冷漠和暴戾傷害Hassan。Amir不再愿意見到Hassan,更別提像過去一樣一起玩耍了。Hassan很困惑。他問Amir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他愿意改。可是,錯的并不是他。 ![]() 明明Hassan才是最大的受害者,Amir因為內心無法排解郁悶,發(fā)瘋一般地將一個個石榴砸向Hassan。 “你還手啊。” 但是,善良的Hassan怎么會忍心呢。他安靜地走到Amir的身邊,拿起石榴,問他滿意了沒有,現在有沒有好過一點。 ![]() 最后,Amir誣陷Hassan偷竊。Hassan卻一口承認愿意承擔罪責。這是最后一次,也是Hassan一貫以來保護Amir的方式。Hassan總是在付出,幾乎是不求回報。 ![]() 而后,Hassan和父親Ali離開了。Hassan過著質樸、艱難的生活,娶妻生子。過去的傷痕并沒有改變Hassan的善良。他還是會時常跟家人說起Amir——他最好的朋友,他們曾經在一起的時光。 ![]() 可悲的是,命運并沒有像一雙溫柔的手撫摸Hassan過去的傷痕。最后,他和妻子殘忍地死在塔利班的槍下。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做錯什么。 之后Sohrab曾經問Amir,為什么大家要傷害父親?是不是因為父親是Hazara人?但是父親的一生從來沒有對別人不好過啊。 這個問題,不知道誰能夠回答。 4. Amir的救贖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追風箏的人》,將一個悲傷的故事裹上了文藝的軀殼。實際上,這是一本關于“救贖”和“贖罪”的書。 風箏大賽的那一天,如果Amir挺身而出,或許Hassan和他自己的命運會被改寫。但是,出于自私和軟弱,他逃走了,選擇置若罔聞。 ![]() 年幼時犯的錯使得Amir的一生都在尋求解脫。即便時間過去很久,他也總是會記起Hassan。他在美國結婚的時候,在心底問道:現在的Hassan怎么樣了呢?他結婚了嗎?他的新娘是什么模樣?此刻,他握著誰的手呢? ![]() 這本書雖然令人難過,但是并不消極。 Amir始終是幸運的,他的救贖之路上最大的助攻就是忘年交Rahim。是Rahim告訴他:有重新變好的機會。 ![]() Rahim也是唯一一個愿意理解并解救他的人。Rahim原諒了年幼時候的Amir。他說:你的確做錯了。但當時的你也只是小孩子,一個充滿不安的小孩子。你不能對自己太過苛刻。 ![]() 一個飽受負罪感的人讀到這樣的來信,或許會大哭一場,感覺靈魂已經被救贖了一大半。 小說的后面,Amir自我救贖的高潮頗具戲劇性。Amir正面對抗Assef——這個傷害了Hassan和Sohrab的人渣,赤手空拳,傷痕累累。在這樣肉體的疼痛之中,Amir感到被治愈。 ![]() 《追風箏的人》所描述的不止是個人的命運,還有國家的命運。這或許也是這本書如此出眾的原因之一。 但是最后,我還是想從幾個比較小的點談談我從這本書中獲得的感悟。 首先,善良是一種選擇。或許你我都曾經歷不公與不幸,我們會變得成熟和堅強,但還是要保持善良。傷害別人并不會讓自己真正好過。再者,退一萬步講,不能將快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第二,要珍惜每一顆真心。沒有完全對等的關系,但也不存在始終不對等的感情。從來都是以真心換真心。 每個人在生活里都有各自的忙碌和煩惱。愿意為我們付出時間的,不是他們有多閑;愿意和我們分享心事的,未必是因為我們有多善解人意或者自帶光環(huán)。 更多時候,是他們首先看到了我們身上的光,選擇珍惜與我們之間的情感。如果說“得到的就有恃無恐”,那我們終將失去。 最后,很多事情很多人,我們不一定認可,但請試著理解。我們不是宇宙的中心,世界也不應該只圍著我們繞。多一點愛和關切,生活會更美好。對別人如此,對自己也是如此。愛別人多一點,也愛自己多一點。兩者之間,其實并沒有沖突的。 那么,就寫到這里。還是一本非常值得去細讀的書。 再見。 ![]() 文 | Luna 圖 | Luna 風格 | 秀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