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間、空間、時間和人類》是韓國導演金基德最近剛剛創(chuàng)作的電影作品。金基德的電影風格是韓國電影,乃至世界電影界都是具有顯著風格的。他的電影總是在不斷的反思著人性的善與惡,拷問著社會的對與錯,他以犀利的電影視角和深度的哲學思辨,不斷的發(fā)揚著、耕耘著自己獨特的美學風格。與以往電影表現對象的不同,這次金基德把人性的探討由原來的心理學和哲學,延伸到更為廣泛的社會學、歷史學和人類學范疇里去了。由于涉及范疇的增多,使得這部電影在思考的視角方面顯得更為復雜、更為廣泛、更為深刻了。還記得金基德在自己參演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里面關于生命存在的探討與反思嗎?輪回似乎是貫穿整部電影的主線,而人性欲望則是推動整部電影情節(jié),也是推動生命意志延續(xù)輪回的核心動力。雖然這部電影里面的電影符號皆是具有東方色彩的山水意境和宗教元素,但是總是能夠看到西方哲學家尼采關于權力意志和永恒輪回觀點的影子,當然,至于金基德本人是否受過尼采哲學的影響,我認為這是肯定的。因為,不僅在關于生命意志的哲學認識方面我們可以看到金基德關于對尼采哲學的呼應和認同,我們甚至可以看到心理學鼻祖弗洛伊德的影子。因為,在金基德的電影里面“性”確實是一個永恒存在的電影元素?!靶浴睙o論是對純粹的電影學敘事本身而言,還是對電影本身所探討的的人性、社會性和歷史性問題而言,都是必不可少的“關節(jié)”。如果說電影是一具完整而強壯的身體的話,那么,“性”就是連接身體各個部位的關節(jié)。因為,有了關節(jié),各個孤立的部分變成了可以自由活動的統(tǒng)一體。因為,有了這個關節(jié),整部電影既不是顯得鐵板一塊,毫無靈動感可言,也不是完全孤立的,簡單拙劣的拼湊。 從電影的名字我們可以看出,這部電影是分為四個部分的。人間、空間、時間和人類,每個部分既是每個部分的主題,同時也是抽離了所有干擾因素而進行純粹性探討而設置假定性條件。在人間、空間和時間這三部分是一個具有緊密連貫性的整體,在這三個部分里面金基德不斷的在給里面的個體存在,也是給這種社會形態(tài),施加實驗的壓力,當這種壓力達到極限時,人性到底是怎樣的,社會到底會發(fā)展成什么樣,三個連為一體部分,給我們呈現了直觀而明確的答案。
先說人間,電影也是由人間開始的,何為人間,藍天、大海、改為游覽用途的戰(zhàn)艦以及船上的游客。一切看到的場景,一切看到的秩序,與人間正常的場景和秩序別無二致,身份顯著的政客父子、新婚度蜜月的夫妻、維持秩序的船長和船員、妓女、黑幫混混、社會青年、普通百姓以及混跡于各個階層的三教九流。這些是最平常不過的了,這是我們社會,社會也是由這類人組成。當然里面有一個看似毫無戲份參與,但是又特別重要的一個人,就是一個冷靜沉穩(wěn)、看透一切真理、深諳一切世事,沉默寡言(不知老人是啞巴還是自己選擇沉默)卻又胸有成竹的老人。在人間著部分電影敘事里發(fā)生了什么?游客們在觀賞風光,黑幫頭目和船長為了攀上政客的關系謀取各自的利益而給政客父子提供了優(yōu)厚待遇,知識分子為反對不公的待遇遭到了黑幫分子的恐嚇,妓女為了金錢瘋狂的向各個階層的人出賣著自己的肉體,底層的群眾為了金錢在船艙聚眾賭博,不良少年們趁夜強奸了他人的女友,黑幫頭目趁機殺死了知識分子,并把知識分子之妻獻給了政客享樂。白天秩序還算是井然有序,到了夜晚各種權色交易、錢色交易就開始陸續(xù)登場了,各種摩擦、各種謀殺、各種陰謀就開始登場了。這種眾生百態(tài)是資本社會里面最為平常不過的人間圖景了。它已經在現實社會里面發(fā)生過,甚至現在就在社會里面發(fā)生著。金基德在人間的框架內到底想要表達什么呢?這似乎就是整個社會結構的存在形態(tài),人就是在這些社會階層里面以金字塔形狀的結構分布,當基本的物質保障也就是對人的食欲的滿足還是比較有保障的情況下,吃的最好的用的最好就是這個社會金子塔尖的那部分人,處在底層的人可能會因為不平等的待遇而認同少數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提出的主張,但是,隨著黑惡勢力插手敢于發(fā)聲的人就這樣被悄無聲息的處理掉了。如果沒有后續(xù)的探討,社會形態(tài)在為未來的發(fā)展仍舊是如此,物質的基本保障會一如既往的持續(xù)著,但是,社會分化也會一如既往的存在著。無論社會發(fā)展到什么程度,富與貧、強與弱、多與少的社會財富和社會資源占有量的分化程度只會進一步加深、加重,而不會朝著更為平均的狀態(tài)發(fā)展。因為,人的自私性決定了人一旦有機會和條件就會無節(jié)制的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將其進行最小化和平均化,也就是說人性本身的劣根性決定了由他們構建的社會形態(tài)注定不會是一種永恒穩(wěn)定的結構。這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符合歷史事實。所有關于社會意識構想,所有關于社會形態(tài)的嘗試,所有的社會運動,所有的社會改良與運動,在人類有歷史記載以來,似乎都進行了嘗試。各種制度的設計,各種政策的執(zhí)行,各種矛盾的解決,最后仍舊擺脫不了的問題就是如何消滅人性的自私和使得社會財富朝著均衡化的方向發(fā)展,在全世界近百年的各種改革、革命的嘗試過程中,人類社會無非都是在受這兩種矛盾的折磨,這個社會難題的矛盾點在哪里呢?如果將社會財富進行均衡化分布,社會表面上實現了一種所謂天下大同的美好圖景,那么這樣就必然造成一種人與人無差別享受財富分配的狀態(tài),除非,社會生產力達到一種極度發(fā)達的狀態(tài),社會財富能夠實現“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人人都擺脫了勞動的異化,不再需要再通過勞動來獲得物質分配。否則,這種無差別的社會分配必然會導致社會財富大量消耗,同時還會打擊勞動的積極性。這種社會悲劇曾經上演過,無須多費口舌。假如一種社會制度對財富的均衡化不進行過多的干預和改變,那么,人性的自私性也會在這里得到很好的體現,那解決就是電影里面,大量的財富掌握在少數權勢人手里,社會的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財富的擴大導致更加不平等的社會。
金基德并沒有在電影用人物來做以上可能的電影演練,但是,他在電影里面做的社會實驗卻是將穩(wěn)定的物質供應抽離出去,讓人處在一種封閉的環(huán)境下會發(fā)生什么樣的結果。這既是對社會發(fā)展的一次實驗,也是對人性本質的一種考驗。當食物處在一種有限且越勇越少的情況下時,這艘船里的每個人都開始感到恐慌了,這種恐慌是一種本能,是一種對自身基本的生命存在受到威脅后所感到的那種真實而不可回避的人性本能。這個時候,處在底層人們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同樣,身在高層的人同樣知曉這種危險,這種危險一方面來自食物的進一步短缺,也來自底層群體發(fā)動暴動哄搶食物,威脅到自身飲食質量的危險。在這種情況下,處在底層的人只會盲目的成群結隊等去集會、游行和哄搶糧倉,但是,上層卻掌握著武器,那些穿上軍服等街頭混混則是上層的打手,他們維持著著分發(fā)飯團的秩序,同樣,也享受著上層賜予的豐盛食物。當底層群體再一次發(fā)動哄搶等時候,政客就用開槍殺死個別哄搶者的方式來嚇退其他人。只有船長和船員們懂得掌握連武器就能夠取得占有食物、分配事物等主導權。所有,他們從艙底找出手榴彈伺機炸死政客和那些黑社會成員。但是,這個舉動沒有成功反而被反制。當食物進一步匱乏等時候,政客的殘忍本性暴露連出來,那就是以分配食物為名,誘惑人們到糧倉,然后借機用手榴彈、將其炸死。這種手段令黑社會頭目都感到詫異和可怕,詫異是因為黑社會頭目覺得彬彬有禮、衣著考究的政客也會用如此下流之手段,可怕的是,比起自己那些下三爛手段,政客的做法更為殘忍陰毒。但是當食物徹底被船長燒毀等時候,剩下的陷入到瘋狂的獸性之中,彼此開始把對方視為食物,最后直至自相殘殺。當政客被黑幫頭目殺死等一瞬間,吞吞吐吐的說連一句話,說自己只是一個角色。這句話似乎有兩種含義,一種是電影的角色,一個被導演等安排所操控等人;一種含義就是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里面的角色,無論是電影中船里面的人,還是電影外的觀眾和讀者,都無法逃脫真實社會里面的角色,無論你是誰,你處在哪個階層當中。當食物匱乏到極限的時候,人的獸性就徹底的還原連出來,對于這種關于人性、關于社會的電影實驗有很多,實驗的結果大同小異,當然,當社會處在一種食物極度匱乏等歷史條件下,出現等人吃人、易子而食等現象,早就已經印證連極限挑戰(zhàn)下的人性和社會會出現什么樣的結果。電影不過是將人、社會和歷史,呈現出的真理和現象,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模擬而已。金基德用電影語言給我們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影像呈現,這種呈現是冷靜、客觀、犀利的,沒有絲毫的掩飾也沒有絲毫的羞恥感,我想,這恰恰是一名一流導演,對待藝術,對待電影所表現出的基本態(tài)度,金基德如同世界頂尖大師大師一樣,既有著一般導演所沒有思想與才華,也有著別人所沒有的果敢和膽識,對待問題毫不回避,對待人性毫不掩飾,這種對人性、社會和歷史有著深度思考和客觀認識的人,并不多見。在對待電影藝術的態(tài)度上,我想,凡是刻意回避這些問題的人,都是在回避一個電影人的責任,回避一個藝術家的責任,不敢正面這些問題的人,要么是無知膚淺之徒,要么就是寂寂無名之輩。可以說,這部兩個小時的電影里涵蓋的信息量是非常巨大的,它所傳達的思想容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除了對社會、階級、權力、性、暴力等問題的闡述之外,金基德還試圖探討了一下涉及到人類學領域的人類起源問題。當船內的上層社會處心積慮的使勁渾身解數為了維持自己在整個社會資源里面絕對的占有權的時候,當船內的下層社會為了求得爭奪多平等的社會資源而無數次的發(fā)表言論、舉行示威,甚至發(fā)起暴動的時候,有一個不起眼的、類似于神的老頭在默默無聞的收集著甲板角落里的塵土,他似乎這個船里面唯一一個獨立于世、超然世外的一個角色。這個角色沒有任何人類的言論、也沒有體現任何關于常人的欲望,但是,他似乎遇見了船內事情的發(fā)展。哪怕船內的人類群體因為互相的殘殺與爭斗陷入絕境的時候,他以人的尸體作土地播種莊稼,他以人的骨頭作肥料,他以人的內臟作食物。所有人都自私的活著,都在為了如何占有有限的資源上面費盡心機,卻從來不從根本上去解決食物短缺的問題。所有人都體現出了自私的一面,唯獨這位老人承載著人性中最為樸實、最為美好、最有光輝的一面。為了延續(xù)人類的生命,他在女主角陷入極度饑餓狀態(tài)的時候,把自己的內臟取出給了女主角食用,把自己培養(yǎng)的莊稼、水果、長大雞仔留給了懷有身孕的女主角。人類的歷史是否就是在這樣的循環(huán)中進行的呢?無數次的王朝建立,無數次的農民革命,無數次的歷史洗牌,似乎這部電影就是這些所有歷史邏輯和歷史現象的濃縮版。當所有的爭斗都歸于平靜的時候,女主角產下了一子,她們開始了寧靜祥和的生活,但是,裸露在土壤表面的手槍、尸骨和炮臺仍舊清晰可見,它似乎在像人們昭示著,盡管人類進入到一種相對和平穩(wěn)定的環(huán)境當中,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那段血腥、暴力和陰暗的歷史之上的。并且,出于人性的陰暗面和劣根性,這一切很有可能會繼續(xù)重演下去。本以為這就是這部電影的結局了,可是金基德偏偏是不會用這種俗爛而不經大腦的場景收尾的,電影開始進入下一個輪回——人類。從長大成人的小孩仍舊是穿著黑幫老大的衣服可以看出,惡似乎是人類骨子里的本性。當成人的男孩拿起曾經的舊手槍開槍射擊在一旁覓食的雞時,是否在預示著殺戮是否就是所有生物包括人的一種本性?這也是導演一貫的觀點。長大成人的男孩看著母親開始產生“性”意識,然后就是生物性追逐著母親自己去滿足自己的性需求。電影就是在這樣的追逐中結束了。開放式的結尾,輪回式的結尾,也是想象性的結尾,更是反思性的結尾。這個結尾傳達出了導演的觀點,他向觀眾們揭示了人類的本性以及人類歷史、人類社會整個起源過程。人類起源之初僅僅是出于對食物的欲望,當食物可以保持基本生存需要的時候,“性”本能促使其完成了自身的種族繁衍,人繁衍成員多了,就產生了社會。有了社會就有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了差異就有了財富的分化,有了財富的分化就有了階級的分化,有了階級的分化就有了特權和不平等,有了特權和不平等就有了革命和反革命,有了革命和反革命就有了內戰(zhàn)和外戰(zhàn),然后就是勝者一方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或者繼續(xù)維持舊秩序,然后再重復以上過程。
探討人性一直是金基德用電影思考的問題。通過對人性的這棵樹根的根源進行深挖,然后去闡述與家庭、道德、社會、宗教、哲學等這些根植于此的枝枝葉葉的問題是金基德慣用的電影思路。不過,能夠將包羅萬象人性位問題進行多層次、多維度、多視角闡述還是第一次,電影《人間、空間、時間和人類》如果回歸到劇本本身的話,那么它僅僅是一次針對人性、社會和歷史的電影實驗,因此,對種種條件的設定與把控更多的是服務于它的假定和猜想。但是,如果從電影符號學的角度來看的話,那么,它所映射的事物及事物本質卻是豐富而復雜的。簡單的看,這是一部電影或者一個寓言,至于電影的影像面紗背后隱藏著什么,恐怕有著導演“欲說還休”的東西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