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是我們?nèi)松械囊粓鲋匾荚?,也是一場離別。 高考結束,意味著我們要離開父母的懷抱,與父母的關系更多的從依戀轉(zhuǎn)為獨立。
與父母的依戀關系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幾十年前就有人通過實驗探討了兒童與父母依戀關系的作用,提供了養(yǎng)育孩子的科學方法。這就是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哈利·哈洛 (Harry Harlow)的恒河猴實驗。 但是由于這個實驗過于殘忍,引起了動物保護人士的強烈不滿。哈洛的一位博士生后來提到,哈洛的實驗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如火如荼的“動物自由運動”。 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個實驗以及此實驗引起的爭議。 哈洛選擇恒河猴作為實驗對象,因為恒河猴有94%的基因與人類相同,它們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后,會做出與人類相近的反應。 恒河猴實驗包括“代母”實驗、“面具”實驗、“鐵娘子”實驗、“絕望之井”實驗等,其中“代母”實驗尤為著名。那實驗是怎么做的,實驗中的小猴子會做出什么樣的選擇呢?我們來了解“代母”實驗和“鐵娘子”實驗。 1、“代母”實驗 他制作了兩個“猴子媽媽”,一個是用柔軟的棉布包裹著,另一個卻是用鐵絲網(wǎng)制成的。在它們身上都安裝著一個奶瓶,并由燈泡來提供熱量。 他選擇了八只小猴子,由兩個“媽媽”來喂養(yǎng)。 所有的小猴子幾乎整天都跟“棉布媽媽”呆在一起,更愿意在“棉布媽媽”懷里吃奶,有的即便在“鐵絲媽媽”那喝奶,身體也不愿意離開“棉布媽媽”,有的在吃奶的時候才會去找“鐵絲媽媽”,吃完之后又迅速地回到“棉布媽媽”身邊。
小猴子似乎把“棉布媽媽”當成了安全的依靠。在房間放入陌生物品,如母蜘蛛等,它們會跑到“棉布媽媽”那尋求安慰,當它們被放進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中時, 所有的小猴都迅速地沖向“棉布媽媽”,在她身上來蹭來蹭去;當它們對新環(huán)境漸漸熟悉之后,會在房間里面玩一會兒,時不時地回到母親懷里。 如果把它們放在一個沒有“棉布媽媽”的房間里,它們就恐懼地叫喊、縮成一團、吮吸手指,即使“鐵絲媽媽”在身邊也無濟于事。它們不論如何也不愿意接近堅硬的“鐵絲媽媽”,可見這樣的母親并不能給它們安全感和心理慰藉。 哈洛發(fā)現(xiàn),這些小猴子長大后性格孤僻,不愿意與其他猴子玩耍,也不能生育后代,就算有個別猴子生育了后代,也會不會善待自己的孩子,會出現(xiàn)暴力毆打甚至殘忍殺害的現(xiàn)象。 后來哈洛改進了他的實驗,他制作了一個可以搖擺的“棉布媽媽”,并且讓小猴子每天有一定時間與真正的猴子待在一起,通過追蹤可以發(fā)現(xiàn),這樣的猴子長大后與正常猴子無異。
2、“鐵娘子”實驗 為了研究小猴子對媽媽的依戀到底有多強烈,他又制作了另一個“棉布媽媽”,這個“棉布媽媽”會向小猴子發(fā)射鐵釘、吹高壓冷氣,有時還會發(fā)出怪異的聲音。即使這樣,小猴子也會一邊尖叫,一邊緊緊地抱住媽媽,不肯離去。 之后哈洛又通過真正的猴媽媽做了這樣的實驗:先把母猴子孤立飼養(yǎng),然后再讓她們受孕后誕下小猴子,這樣的母猴子不會像別的猴媽媽一樣把孩子抱在懷里搖動,反而殘暴弒殺,把小猴子往地上摔,甚至咬碎小猴子的腦殼。 通過恒河猴實驗,哈利·哈洛得出了愛存在的三個變量,也就是觸摸、運動和玩耍,食物并不能滿足孩子對于母親的需求,這也不是孩子對母親依賴的主要因素,給予孩子溫暖和陪伴,會讓它們更好地成長。 當然,孩子對母親的依戀性是很強的,即便會在母親這里受到傷害以及其他不好的對待,他們也不愿意離開,遇到危險感到害怕,還是會第一時間奔向母親的懷抱。 哈利·哈洛的恒河猴實驗或許殘忍,有違倫理,但鑒于理論上,動物模型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人類在母親呵護與抑郁等方面的問題,如今,心理學、人類學和動物行為學的課程仍會講述哈洛的研究。
圖片來源Pexels 哈洛的發(fā)現(xiàn)也對當代的育兒理論產(chǎn)生了影響,許多孤兒院等社會服務機構因此也調(diào)整了自己的政策,他們認識到給嬰兒食物和溫暖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懷抱、觸摸,以及放在臂彎里輕輕搖晃。
圖片來源:Pexels 孩子對于父母親都有很強的依戀性,接觸安慰,提供食物和溫暖都是孩子成長所必須的,給孩子更多的關愛,多擁抱和陪伴他們,可以讓他們健康快樂地長大。 鑒于這樣的實驗結論,父母們學會了如何做一個更好的父母,孩子們也獲得了更好的成長環(huán)境。 只是這個結論的得出之初,有許多小生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 END ![]() |
|
|
來自: where5 > 《日常生活十萬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