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活極簡,精神極盈。
【原典】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要使國家小而且人民少。使百姓有效率十倍百倍的器械都不使用,使老百姓愛惜生命而不遠離家鄉(xiāng)。即使有船和車子,也沒有地方要乘坐它,即使有鎧甲和兵器,也沒有什么地方要陳放它。讓人們再用結(jié)繩記事的方法。人們以他們所吃的食物為甘美,以他們所穿的衣服為美好,以他們所住的房子為安適,以他們的風俗為快樂。鄰國之間相互可以望見,雞犬之聲相互可以聽見,而鄰國之間的老百姓到老到死也不相互來往。
【悟道】 求小求寡,返璞歸真。 本章是老圣人最受詬病的一個章節(jié)。在本章的文字中,老圣人塑造了一個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一個小國寡民的烏托邦。有人據(jù)此認定老子是一種極端的消極復古,而“老死不相往來”則是一種反社會的思想。 這是一種典型的斷章取義,也是對老子思想的誤解。老子之所以構(gòu)建這樣一個“小國寡民”,是因為在戰(zhàn)亂紛飛的現(xiàn)實下,一方面將現(xiàn)實和理想對比,通過理想中的美好來反襯現(xiàn)實中的種種黑暗和邪惡,告誡統(tǒng)治者應(yīng)采取無為而治的治理方式,不可任意干擾殘害百姓;另一方面,“小國寡民”的理念,來自于長時期的無為而治和不言之教,唯有求小求寡,方能真正做到返璞歸真。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jié)繩而用之?!?/strong>這其實折射的是人類價值體系的根本變化,“向外求”轉(zhuǎn)向“向內(nèi)求”。 一般而言,向內(nèi)求是向自己的內(nèi)心去尋求自己想要的;向外求則是自己想被大眾認可,迎合群體價值觀。
有人認為,人生之幸福,有三大秘訣。其一,心量廣大;其二,辯證思維;其三,向內(nèi)求。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體現(xiàn)的是相對富足的物質(zhì)生活以及豐富充盈的內(nèi)心世界。 “老死不相往來”,在老圣人的語境中并不是要人們斷絕和他人的關(guān)系,而是希望世人安居樂業(yè),潛心修真悟道。 佛陀說,人生最大的區(qū)別,是心量的不同。他希望世人放棄虛假之歡愉,追求生命之真我。此言與老圣人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 |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