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背景、依據(jù)、意義、目的,不要再傻傻分不清了!只要分清它們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就很好區(qū)分了! 研究背景,回答的是——這項研究之所以提出的原因是什么,包括現(xiàn)實的原因,理論的原因,也就是現(xiàn)實背景、理論背景。 研究依據(jù),回答的是——進行并完成這項研究,需要依據(jù)什么理論,運用什么方法,等等。 研究意義,回答的是——這項研究完成后,得出的結論、取得的成果有什么價值或用處,包括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 研究目的,回答的是——為了解決一個怎樣的問題,而進行這項研究。 研究生期間應該怎樣積累?首先是搭建自己的能力框架,這個框架就是坐標,有了它學習積累才有清晰的目標感。從四個方面去訓練提高自己的科研力! 首先,是學科理論與技能。除了本學科要掌握的,還需要注意跨學科學習,關注理論與方法。 其次,是文獻檢索與閱讀。重點要不斷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要有一個閱讀工具箱,滿足各種需求。 然后,是問題發(fā)現(xiàn)與解決。靈魂是鍛煉自己的問題意識,途徑呢,要有批判性思維。 最后,是學術寫作與發(fā)表。寫作技能是一項基本技能,尤其是學術寫作,比如標題怎么擬,如何講一個學術故事等。 有沒有快速搭建論文的方法?用公式,也就是解決問題的底層邏輯,基本結構。 首先是,“現(xiàn)象-內涵-本質”,推薦給初學者練習寫作用。內涵就是對現(xiàn)象的理解,不僅要對現(xiàn)象有所解釋,而且還要繼續(xù)深挖,探究這一現(xiàn)象發(fā)生的本質。能很好得鍛煉寫作思維。 其次是,“現(xiàn)狀-問題-對策”,這是初學者最容易想到這個寫作結構,但是要做好不太容易,里面有很多坑。 最后是,“微觀-中觀-宏觀”,類似新聞寫作的華爾街體,從典型案例的剖解入手,將麻雀解剖清楚之后,提出其普遍性,探究社會運行的規(guī)律。這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個結構。 | 
|  | 
來自: 漸華 > 《繼續(x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