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岳飛[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

 胡紹儀筆掃千軍 2022-06-10 發(fā)布于湖南
岳飛
其他百科詞條
南宋時期抗金名將、軍事家
收復襄陽六郡
岳飛(1103年-1142年),字鵬舉,相州湯陰(今河南湯陰)人。宋朝抗金名將、軍事家、戰(zhàn)略家、民族英雄、書法家、詩人,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3][4]
岳飛在北宋末年投軍,因作戰(zhàn)勇敢,升秉義郎。官至少保、樞密副使,封武昌郡開國公。南宋王朝建立,他上書指責黃潛善、汪伯彥等,反對南遷,被革職。后改從王彥,與金兵戰(zhàn)于太行山;復隨宗澤守衛(wèi)開封,任統(tǒng)制。
從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在此十余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與金軍進行過數(shù)百次大小戰(zhàn)斗,收復建康,平農(nóng)民叛亂,功勛卓著。紹興十年(1140年),金太祖四子完顏兀術(shù)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城等地,又于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紹興和議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
紹興十二年(1142年),岳飛因“莫須有”的罪名冤死,時年三十九歲。被宋孝宗平反,追謚武穆、后追贈太師、追封鄂王,改謚忠武,故后人稱呼岳武穆、武穆王、岳忠武王。
岳飛統(tǒng)帥的軍隊紀律嚴明,因“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并且訓練嚴格,被百姓稱為“岳家軍”。金軍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以示對岳家軍的由衷敬佩。岳飛的文才同樣卓越,其代表詞作《滿江紅·怒發(fā)沖冠》是千古傳誦的愛國名篇,并著有《武穆遺文》(又稱《岳忠武王文集》)傳世。
基本信息
別名
岳武穆、岳少保
所處時代
南宋
出生日期
1103年3月24日
馮建勇教授編審專家
浙江師范大學歷史系
相關(guān)視頻
人物關(guān)系
岳和
父親
李娃
妻子
岳云
兒子
岳霖
兒子
岳雷
兒子
岳震
兒子
岳銀瓶
女兒
岳安娘
女兒
岳珂
孫子
張憲
女婿
周侗
老師
完顏宗弼
對手
朱熹
同事
相關(guān)合集
宋朝時期著名書法家
共30個詞條482閱讀
蔡卞
宋徽宗朝檢校少保
黃伯思
北宋文字學家、書法家
錢勰
宋朝的官員
查看更多
道教的相關(guān)神仙名單
共91個詞條4.8w閱讀
元始天尊
道教最高神三清之一
靈寶天尊
三清之上清玉宸道君
玉皇大帝
道教神話傳說中的天地的主宰
查看更多
岳飛家族成員名單
共4個詞條889閱讀
岳珂
南宋文學家
岳云
岳飛的長子
岳霖
南宋兵部侍郎
查看更多
《中華勤學故事》中的歷史人物
共52個詞條2.3w閱讀
司馬光
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沈括
北宋政治家
厲歸真
唐末時期道士
查看更多
歷史上謚號“忠武”的十大名將
共10個詞條9216閱讀
1
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漢丞相
2
王猛
十六國時期前秦丞相
3
段韶
北齊開國功臣
查看更多
大事件
1103年
出生
公元1103年,岳飛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
1122年
第一次從軍,平相州之亂
公元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于契丹,劉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民兵以御遼。岳飛應募,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此時,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岳飛用伏兵之計,生擒二人,平相州之亂。因父親離世,回鄉(xiāng)守孝。
1124年
第二次投軍
公元1124年,河北等路發(fā)生水災,岳飛為了謀生,又到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縣)投戎,被提拔為偏校,后因駐地淪陷,返鄉(xiāng)。
1126年
越職上書,被奪官
公元1126年,第三次投軍。卻因1127年以越職上書言事,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1127年
投奔張所
公元1127年,岳飛渡河北上,奔赴北京大名府,經(jīng)過河北西路招撫使干辦公事趙九齡推薦,投奔正多方收攬英才抗金的招撫使張所,被破格提拔,后升為統(tǒng)制,分隸于名將王彥部下。但岳飛與王彥意見不和,在行軍途中脫離王彥。
1128年
投奔宗澤
公元1128年,岳飛重歸王彥被拒,于是南下投奔延康殿學士、京城留守、兼開封尹宗澤。岳飛因不服主將號令當斬,但被宗澤赦免,僅免官待罪。不久,即被宗澤任命為統(tǒng)領,不久又提升為統(tǒng)制。
1128年-1141年
戎馬一生
自1128年起到1141年的十余年間,岳飛率領岳家軍與金軍進行過數(shù)百次大小戰(zhàn)斗,岳飛也因功一步步升職,官至樞密副使。
1129年
收復常州
公元1129年,杜充撤往建康府,岳飛苦諫不從,開封失守。不久,完顏宗弼率金軍南下建康,杜充所部戰(zhàn)敗投降。岳飛退守建康東北的紫金山,后四戰(zhàn)收復常州。
1130年
遇張俊,被提拔
公元1130年,宋高宗任命張俊為浙西路江東路制置使,收復建康。四月,岳飛在清水亭首戰(zhàn)告捷;后進屯牛頭山,收復建康。此次戰(zhàn)役表現(xiàn)的軍事才能被張俊賞識,岳飛升轉(zhuǎn)任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通州鎮(zhèn)撫使兼知泰州。
1131年-1133年
精忠岳飛
岳飛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升任神武后軍統(tǒng)制。宋高宗趙構(gòu)賜御書“精忠岳飛”錦旗給岳飛。
1133年
岳家軍升為“神武后軍”
宋高宗任命岳飛任江南西路舒蘄州制置使,將駐守蘄州的統(tǒng)制李山,屯扎江州的統(tǒng)制傅選兩支部隊并入岳家軍,將淮南西路舒州和蘄州的防務并入岳飛的防區(qū)。岳家軍的軍號也由“神武副軍”升格為“神武后軍”。
1134年
岳飛第一次北伐
公元1134年,岳飛率岳家軍打敗劉齊劉豫的部將李成等人,成功地收復了前一年南宋失去的襄陽府鎮(zhèn)撫使李橫的轄地,以及唐州和信陽軍。
1135年
剿滅楊么及擴編
公元1130年,洞庭湖地區(qū)楊么聚集人馬反宋,公元1135年,岳飛剿滅楊么,將其部編入岳家軍,軍隊規(guī)模大約十萬人左右;麾下主要將領包括中軍統(tǒng)制王貴、前軍統(tǒng)制張憲、徐慶、牛皋和董先。
1136年
岳飛第二次北伐
公元1136年,岳飛率岳家軍收復了陜西一帶的商州(今陜西商洛市一帶)全境和虢州(今河南靈寶市至欒川縣一帶)的部分地區(qū)。
1137年
覲見高宗,平淮西兵變
公元1137年,岳飛奉詔入朝覲見趙構(gòu),其間曾與趙構(gòu)作《良馬對》,后又扈從趙構(gòu)至建康,岳飛的官職也升至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同年因張浚用人不當,招致了、淮西軍變,岳飛請命率軍進屯淮甸,拱衛(wèi)建康行朝。
1138年
反對和議
公元1138年,岳飛還軍鄂州,趙構(gòu)重用主張與金和議的秦檜等人,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
1140年
岳飛抗金
公元1140年,完顏兀術(shù)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后收復鄭州、洛城等地,又于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zhèn)。宋高宗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回朝,回朝后任樞密副使,被解除兵權(quán)。
1141年
紹興和議,千古奇冤
公元1141年,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nèi)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tǒng)制王貴、副統(tǒng)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岳飛下獄。
1142年
去世
公元1142年,宋高宗下令處死岳飛,宋孝宗即位后為岳飛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棲霞嶺,追謚武穆、后追贈太師、追封鄂王,改謚忠武,故后人稱呼岳武穆、武穆王、岳忠武王。
人物生平
三次投戎
岳飛出身農(nóng)家,曾當過佃客。[6]
北宋崇寧二年(1103年),岳飛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今河南湯陰縣)的一個普通農(nóng)家。傳說岳飛出生時,有大禽若鵠,飛鳴室上,故父母給他取名飛,字鵬舉。
岳飛少年時期,為人沉厚寡言,常負氣節(jié)。喜讀《左氏春秋》《孫吳兵法》等書。曾拜周同(《說岳全傳》等改為“周侗”)為師,學習騎射,能左右開弓。不久周同病故,岳飛每逢初一、十五,都親到墳上祭奠。岳飛之后又拜陳廣為師,學習刀槍之法,武藝“一縣無敵”。岳飛生有神力,不滿20歲時就能挽弓三百宋斤,開腰弩八石,“時人奇之”。
宣和四年(1122年),童貫、蔡攸兵敗于契丹,河北官員劉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縣)招募“敢戰(zhàn)士”以御遼(一說是為征遼)。岳飛應募,經(jīng)過選拔,被任命為“敢戰(zhàn)士”中的一名分隊長。20歲的岳飛自此開始了他的軍戎生活。賊寇陶俊、賈進在相州作亂,岳飛請命前去除害。岳飛表現(xiàn)突出,帶領百騎騎兵,用伏兵之計,生擒二賊以歸。同年,岳飛的父親岳和病故。岳飛辭別劉韐,離開軍隊,趕回湯陰為父親守孝。
宣和六年(1124年),河北等路發(fā)生水災,岳家生計艱難,岳飛為了謀生,前往河東路平定軍(山西平定縣)投戎,被擢為偏校。
宣和七年(1125年),金滅遼之后,便大舉南侵攻宋。宋徽宗禪位于長子趙桓,即宋欽宗,次年改元靖康。東路金軍渡過黃河包圍開封,宋欽宗用李綱守衛(wèi)京城,但最終還是選擇求和,供奉了大批金銀,許割太原、河間、中山等三郡于金。
靖康元年(1126年),宋欽宗趙桓反悔割地,兩路金軍于攻破太原后會合,二次南下圍困開封。趙桓在求和的同時使人送蠟書命康王趙構(gòu)為河北兵馬大元帥,征召各路兵馬以備勤王。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
在相州城里,武翼大夫劉浩負責招募義士,收編潰兵。太原、平定軍失陷后,從平定軍突圍回到家鄉(xiāng)的岳飛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慘遭殺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憤慨,意欲投軍,又擔憂老母年邁,妻兒力弱,在兵亂中難保安全。岳母姚氏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積極勉勵岳飛“從戎報國”,  還為岳飛后背刺上“盡忠報國(后世演義為'精忠報國’)”四字為訓。  岳飛牢記母親教誨,忍痛別過親人,投身抗金前線。
初露崢嶸
靖康元年(1126年)冬,康王趙構(gòu)到相州,于臘月初一日開河北兵馬大元帥府,岳飛隨同劉浩所部一起劃歸大元帥府統(tǒng)轄。劉浩為元帥府前軍統(tǒng)制,趙構(gòu)命他南趨濬州(河南??h西北)、滑州方向以作馳援開封的疑兵,自己則率領元帥府主力北上大名府。
抗金形勢圖
岳飛奉劉浩的命令,帶一支三百人的騎兵小隊往李固渡進行偵察,在侍御林與金兵遭遇,飛殺死敵將,擊退金軍。在滑州南的遭遇戰(zhàn)中,岳飛奮勇當先,又以百騎殺敗金軍。兩次小戰(zhàn),岳飛的勇敢和武藝便得到顯露。
劉浩軍至濬州渡黃河受阻,只得追隨元帥府人馬北上。這時副元帥宗澤也趕到大名,趙構(gòu)不納宗澤全力營救開封之言,與汪伯彥等又繼續(xù)向東平府(山東東平縣西南)轉(zhuǎn)移,只與宗澤一萬人馬往援開封。岳飛隨劉浩部隸屬宗澤,這是他初次成為宗澤的部將。宗澤率部眾進軍開德府(河南濮陽),與金軍十三戰(zhàn),每戰(zhàn)皆捷。岳飛英勇奮戰(zhàn),以軍功遷為修武郎。
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岳飛隨軍轉(zhuǎn)戰(zhàn)曹州(山東定陶縣西),他揮動雙锏,身先士卒,直貫敵陣。宋軍以白刃近戰(zhàn)打敗金軍,追奔數(shù)十里。岳飛因功遷武翼郎。劉浩的兩千兵馬進駐廣濟軍定陶縣(山東定陶)柏林鎮(zhèn)后,元帥府又命他改隸黃潛善,不再讓宗澤指揮此軍。這時黃潛善掌握著三萬六千人馬,卻只知保存實力,按兵不動,使只有二萬五千人的宗澤陷入孤軍奮戰(zhàn)的境地。宗澤雖取得了一些勝利,隊伍卻也有不少損耗,難以傷及金軍元氣。
是年四月,金軍從已被洗劫一空的汴京城撤出,滿載著金帛、珍寶北上,宋徽宗、宋欽宗和皇室成員、機要大臣、百工等三千余人都做了俘虜。北宋就此滅亡,史稱“靖康之變”。
五月初一,康王趙構(gòu)在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為宋高宗,改元建炎。趙構(gòu)雖起用了抗戰(zhàn)派名臣李綱為左相,但仍舊對投降派黃潛善、汪伯彥等人頗為器重。趙構(gòu)采取黃潛善等避戰(zhàn)南遷的政策,預備南行“巡幸”,欲退避到長安、襄陽、揚州等地。時年25歲的岳飛得知這個消息,不顧自己官卑職低,披肝瀝膽,向趙構(gòu)“上書數(shù)千言”,其略云:
“陛下已登大寶,社稷有主,已足伐敵之謀。而勤王之師日集,彼方謂吾素弱,宜乘其怠擊之。黃潛善、汪伯彥輩不能承圣意恢復,奉車駕日益南,恐不足系中原之望。臣愿陛下乘敵穴未固,親率六軍北渡,則將士作氣,中原可復?!?/span>
然而,他的耿耿丹心只換得“小臣越職,非所宜言”八字批語,并且被革除軍職、軍籍,逐出軍營。
岳飛的抗金決心并未因此動搖。南宋建炎元年(1127年)八月,岳飛渡河北上,奔赴抗金前線——北京大名府,經(jīng)過河北西路招撫使干辦公事趙九齡推薦,會見了當時“聲滿河朔”,正多方收攬英才抗金的招撫使張所。這是他第四次從軍。張所知悉岳飛的遭遇后,十分同情,便留他在“帳前使喚”。由于岳飛的非凡見識、高超武藝,張所終于決定破格提拔他。先是“以白身借補修武郎”,繼而又升為統(tǒng)領,后又升為統(tǒng)制,分隸于名將王彥部下。
然而趙構(gòu)、黃潛善、汪伯彥等為了向金人乞和,有意打壓朝中的抗金力量:先是堅決主張抗金的李綱被罷相,繼而張所也因從前曾彈劾黃潛善而遭貶謫發(fā)配嶺南,最終死于貶途。被張所派去收復衛(wèi)州等地的王彥、岳飛一軍,也因河北西路招撫司的撤銷而成為孤軍。
王彥駐軍衛(wèi)州新鄉(xiāng)縣的石門山,為集結(jié)金軍所包圍,因此謹慎出戰(zhàn)。岳飛有些年少氣盛,責備王彥膽怯:“二帝蒙塵,賊據(jù)河朔,臣子當開道以迎乘輿。今不速戰(zhàn),而更觀望,豈真欲附賊耶!”率領部下擅自出戰(zhàn),攻占新鄉(xiāng)縣。金軍誤以為王彥、岳飛軍是宋軍主力,于是抽調(diào)各路人馬,云集新鄉(xiāng),準備與宋軍決戰(zhàn)。王、岳軍僅七千人,被金軍圍困,在突圍中潰散了。岳飛與王彥不和,自率部轉(zhuǎn)戰(zhàn)太行山區(qū),其間曾多次襲擊金軍,生擒金將拓跋耶烏,刺死敵酋黑風大王(奧敦扎魯)[1],迫使金人暫時退卻。
再歸宗澤
岳飛于北宋末年投軍,從建炎二年(1128年)遇宗澤起到紹興十一年(1141年)為止的十余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shù)百次戰(zhàn)斗。[7]
李綱罷相后,東京開封府的留守宗澤就事實上成為抗金的中心人物。宗澤和北方的民間自發(fā)抗金武裝建立了廣泛的聯(lián)系,收編了號稱百萬人的大軍,積儲了足供半年食用的糧草。宗澤委任王彥為“制置兩河軍事”,王彥便派人命岳飛所部“赴榮河把隘”。岳飛和王彥難以共事,便決定率領部伍南下東京開封府,再次接受宗澤的領導。宗澤珍惜岳飛的才干,體諒他的愛國之心,原諒了岳飛的違反軍紀(指率隊離王彥之事),留在營中聽候差遣。
《論兵圖》(傅伯星)
建炎元年十二月(1128年1月),金軍大舉南侵,進犯孟州汜水關(guān)。宗澤即派岳飛為踏白使,讓他率領五百騎兵前往偵察。岳飛在汜水關(guān)一帶擊敗金軍,凱旋后,即被宗澤任命為統(tǒng)領,不久又提升為統(tǒng)制。
建炎元年(1127年)冬到建炎二年(1128年)春,金國分兵三路全軍出動,在東京開封府所屬及其毗鄰的州縣,宋金兩軍進行了劇烈的拉鋸戰(zhàn)。宗澤坐鎮(zhèn)東京留守司,雖四面受敵,仍從容地調(diào)度軍隊,部署戰(zhàn)斗,使金軍無力攻下開封。正月里,開封市民甚至一如往時張燈結(jié)彩。岳飛在滑州城附近的胙城縣、黑龍?zhí)丁⒐贅虻鹊刈鲬?zhàn),均表現(xiàn)突出,頗有戰(zhàn)功。一日宗澤招見岳飛并授以用兵作戰(zhàn)陣圖,且說:“爾勇智材藝,雖古良將不能過。然好野戰(zhàn),非古法,今為偏裨尚可,他日為大將,此非萬全計也?!痹里w回答:“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測識,始能取勝。陣而后戰(zhàn),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边@番話終于使宗澤點頭稱是。
建炎二年(1128年)四月以后,天氣開始炎熱,金軍撤退,宗澤準備北伐。王彥的八字軍奉宗澤之命移屯滑州。五馬山的首領馬擴也攜帶信王趙榛的信前來東京留守司。宗澤和王、馬等人共同制訂了北伐的計劃。這年六月止,宗澤上陳述恢復大計的奏章達二十四次,但始終沒有取得趙構(gòu)的支持。年近古稀的宗澤再也支持不住,背疽發(fā)作,于七月初一含恨離世,臨終前仍然高呼:“過河!過河!過河!”
開封棄守
宗澤死后,杜充繼任東京留守。其人“性殘忍好殺,而短于謀略”,置宗澤生前的計劃于不顧,北伐終告夭折。
岳飛畫像
建炎二年(1128年)八月,金軍再次南侵。一次,岳飛奉命駐守竹蘆渡,用疑兵之計打敗金軍,因功轉(zhuǎn)武功郎。
建炎三年(1129年)正月,岳飛奉東京留守司的命令從守衛(wèi)北宋皇陵的駐地西京河南府返回開封。杜充出于排斥異己的動機,命飛向守城將領張用、王善襲擊。時王善駐扎城東,張用駐扎城南,岳飛、桑仲、李寶諸人駐扎城西,均負有守衛(wèi)京師重任。飛不愿自相殘殺,婉言推辭,但杜充以軍法問斬相威脅,勒令飛出兵。飛有以往擅自脫離王彥的教訓,無法抗命,只能出戰(zhàn),南薰門之戰(zhàn),以八百人擊退張、王部數(shù)萬人,以功升武經(jīng)大夫。杜充又派馬皋等繼續(xù)追擊張、王部,卻被打敗。王善攻打淮寧,張用不從,引軍離去,自此成為游寇,后終被岳飛收降。自春至夏,飛隨陳淬多次與王善作戰(zhàn),王善率部東流西竄,最后降金。飛因多次戰(zhàn)功先后轉(zhuǎn)武略、武德大夫,授英州刺史。
上年八月開始南侵的金軍,于是年正月又先后攻下徐州、淮陽、泗州,進襲揚州。二月初三日,南遷揚州的宋高宗得到金軍攻陷天長軍(安徽天長)的消息,驚慌失措,落荒逃至杭州。五月,苗劉兵變被鎮(zhèn)壓后,高宗移駕建康。就在高宗移駕建康時,杜充借“勤王”之名,行脫離危險之實,準備離開開封,前往建康。
岳飛于六月下旬剛回軍開封,就接到杜充南撤的命令。飛向充苦諫:“中原地尺寸不可棄,今一舉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復取之,非捐數(shù)十萬眾不可得也?!背洳宦?。飛無奈,只得率軍隨之南下。開封隨后于次年二月陷落。
收復建康
趙構(gòu)對杜充放棄開封的舉動不加責罰,反而還命他負責長江防務,升任右相。趙構(gòu)在建康稍事逗留,就又返回杭州,并派使臣杜時亮向金營呈送《致元帥書》。
宋·劉松年《中興四將圖》岳飛像
屈辱的書信,并未取得金人的憐憫。建炎三年(1129年)秋,金軍又兵分多路向南進犯。撻懶(漢名完顏昌)領軍進攻淮南,兀術(shù)(漢名完顏宗弼)則領軍直接進攻江南,直搗趙構(gòu)所在的臨安(今浙江杭州),只圖一舉滅亡南宋,占領整個宋朝領土。
十一月初,兀術(shù)占領長江北岸和縣。金軍沿長江北岸東進,與李成合攻烏江,離建康不到百里。杜充向朝廷上報“督師詣采石防守”,卻深居簡出不做準備。岳飛入杜充寢閣,苦勸再三至于流涕,但也無濟于事。
聽到金軍渡江的消息后,杜充才派都統(tǒng)制陳淬率岳飛、戚方等將官統(tǒng)兵二萬奔赴馬家渡,又派王的一萬三千人策應。陳淬率軍力戰(zhàn),飛率右軍和金國漢軍萬夫長對陣,王卻不戰(zhàn)而逃,陳淬戰(zhàn)死,諸將皆潰,飛苦戰(zhàn)無援,整軍退屯建康東北的鐘山。杜充又棄建康,逃往真州,不久降金。建康失陷。
馬家渡之戰(zhàn)后,岳飛決定脫離杜充,獨自轉(zhuǎn)戰(zhàn)后方。時岳飛的部下有叛逃者,岳飛向他們慷慨陳詞,士卒皆被感動,愿隨岳飛作戰(zhàn)。杜充投敵,宋軍紛紛潰散。潰軍中一些北方將領不愿再戰(zhàn),欲推舉岳飛為主帥,一同投金。岳飛假意應允,乘其不備,帶親信數(shù)人與之相斗,一連擊敗數(shù)十人;岳飛又對眾軍嚴肅訓誡了一番,眾皆心悅誠服,軍心遂定。
兀術(shù)占領建康府后,親率主力追趕趙構(gòu)。趙構(gòu)由越州逃向明州,隨后又從明州乘船,逃到海上避難。完顏兀術(shù)由建康進軍,接連攻下溧水、廣德、安吉、湖州,直取杭州,岳飛則領軍在其后方,伺機給予痛擊。岳飛遣劉經(jīng)率兵千人夜襲溧陽,順利攻克了被金軍占領的溧陽縣城。岳飛親自領軍轉(zhuǎn)戰(zhàn)廣德境中,六戰(zhàn)皆捷。駐軍廣德軍的鐘村,軍糧用盡,將士忍饑,卻不敢擾民。
建炎四年(1130年)初春,宜興正被潰軍騷擾,縣令請岳飛來宜興,說:“縣中存糧,可供一萬軍士吃十年!”二月,岳飛進駐宜興,屯于張渚鎮(zhèn)。在廣德和宜興,岳飛收降了因政局混亂而在當?shù)貫榉说亩嘀Р筷犚约敖疖姀娬鱽淼暮颖?、河東等地簽軍。岳飛不歧視、苛待他們,偽軍們都傳話說:“此岳爺爺軍?!睜巵斫蹈健T里w抗金英勇,愛民如親,宜興人民感恩戴德。他們說:“父母生我也易,公之保我也難。”
二月,金軍以舟師浮海,窮追趙構(gòu)三百里未獲。兀術(shù)借口“搜山檢海已畢”,縱兵燒掠明州、臨安等城,攜帶所掠全部金銀財寶,從大運河水陸并進,經(jīng)秀州(浙江嘉興)、平江(江蘇蘇州)等地向北撤退。經(jīng)過常州時,岳飛率軍從宜興趕來截擊。飛四戰(zhàn)皆捷,擒女真萬戶少主孛堇等十一人。常州截擊戰(zhàn)之后,飛首次得到朝廷詔令,命他配合鎮(zhèn)江韓世忠,從左翼進擊金軍,伺機恢復建康。
金軍在水路與韓世忠相持達四十日,被困于黃天蕩,因奸細獻策才得以入江。陸路上,岳飛在四月二十五日于建康城南三十里的清水亭首戰(zhàn)大捷,金兵橫尸十五里。
五月初,岳飛在建康南面的牛頭山扎營,在夜間以百人敢死隊騷擾金軍,金軍傷亡甚大。兀術(shù)準備放棄建康,先在城中大肆殺掠和破壞,然后從建康西北的靖安鎮(zhèn)(亦稱龍灣)向北岸的宣化鎮(zhèn)渡江。岳飛領騎三百、步兵二千沖下牛頭山,大破金軍,進據(jù)新城。又追至靖安,消滅了未及渡江的金軍。建康得以收復。
建康之戰(zhàn)歷時半月,岳家軍僅斬女真兵就“無慮三千”,擒獲二十多名軍官。這是岳家軍的首次輝煌勝利。是年四月,岳飛已歸屬御前右軍都統(tǒng)制、浙西江東制置使張俊部下。岳飛收復建康后,張俊要把飛派往饒州,扼守江南東、西兩路。但岳飛十分重視守衛(wèi)建康的戰(zhàn)略意義。五月下旬,岳飛親自押解戰(zhàn)俘去行在越州,生平第一次覲見宋高宗趙構(gòu)。他向朝廷上奏說:“建康為要害之地,宜選兵固守。臣以為賊若渡江,必先二浙,江東、西地僻,亦恐重兵斷其歸路,非所向也。臣乞益兵守淮,拱護腹心?!备咦诳戳孙w的奏章,深以為是,遂改變張俊原議,并賜予飛金帶、馬鞍等物。
六月十五日,岳飛回到宜興,在張大年家題詞:“近中原板蕩,金賊長驅(qū)?!?/span>(參見:五岳祠盟記)
六郡歸宋
岳飛于紹興元年至三年(1131-1133年)先后平定了游寇李成、張用、曹成和吉、虔州的叛亂,升任神武后軍統(tǒng)制。宋高宗趙構(gòu)賜御書“精忠岳飛”錦旗給飛,后又將牛皋、董先、李道等所部撥歸岳家軍,岳家軍兵力得到擴充。
紹興四年(1134年)春,岳飛上《乞復襄陽札子》,提出收復陷于偽齊政權(quán)的襄陽六郡(襄陽府、、隨、唐、鄧等州、信陽軍)的主張,并說:“恢復中原,此為基本?!弊嘧h得到朝廷許可,但趙構(gòu)又特別規(guī)定岳家軍不得稱“提兵北伐或言收復汴京”,只以收復六郡為限。
岳飛石刻像
四月十九日,岳家軍又重返民族戰(zhàn)場,由江州向鄂州(今湖北武昌)挺進。在從武昌乘船渡江北上時,岳飛情緒昂揚地對幕僚說:“飛不擒賊帥,復舊境,不涉此江!”
五月五日,岳家軍直抵郢州城下。六日黎明時,岳家軍向郢州發(fā)起總攻。戰(zhàn)斗異??崃?,岳飛坐在大下指揮,忽然有一大塊炮石飛墜在他面前,左右都為之驚避,岳飛的腳卻紋絲不動。士卒攀登云梯,奮勇攻上城墻。此戰(zhàn)殺敵七千余人。
郢州收復后,分兩路進軍。張憲、徐慶分兵東向攻隨州(湖北隨州);岳飛領軍直趨襄陽,與偽齊主將李成(原為游寇)決戰(zhàn)。李成見郢州一日便被攻破,再無勇氣據(jù)守,倉皇逃遁。十七日,岳飛兵不血刃,凱歌入襄陽。五月十八日,牛皋便與張憲、徐慶合力攻下隨州城,俘虜了五千偽齊軍。16歲的岳云勇冠三軍,手持兩桿數(shù)十斤重的鐵錐槍,第一個沖上城頭。
岳飛出師大捷,震動了偽齊政權(quán)。劉豫急忙調(diào)度兵力,還請來金朝的“番賊”,與河北、河東的“簽軍”增援。李成得到支援,欲奪回襄陽府,率領號稱三十萬大軍反撲,又遭大敗。金將劉合孛堇領軍與李成會合,集結(jié)于鄧州附近,筑寨掘壕,以遏制岳軍北上。岳飛遣王貴等由光化路,張憲等由橫林路,前去掩殺。七月十五日,王貴、張憲在離鄧州三十余里的地方,與敵軍數(shù)萬接戰(zhàn)。岳飛又分遣王萬、董先軍兵,出奇突擊,敵軍大潰。俘金將領楊德勝等二百余人,奪馬二百余匹,衣甲不計其數(shù)。只有高仲帶領殘部逃入鄧州,閉門堅守。七月十七日,岳飛軍攻取鄧城,將士不顧矢石,蟻附而上。一場血戰(zhàn),鄧城終被攻克。斬殺金、偽軍無算。岳云又是第一個登城的勇士。岳家軍攻拔鄧州,活捉了高仲。岳飛隨即派遣李道前往唐州,于二十三日收復了唐州州城。王貴和張憲同時在唐州以北三十宋里,再次擊敗金與偽齊聯(lián)軍,以掩護李道收復州城。同一天,信陽軍也被攻克。
岳飛收復襄陽六郡的勝利,震動了宋廷。高宗趙構(gòu)接到岳飛的捷報后,對胡松年說:“朕雖素聞岳飛行軍極有紀律,未知能破敵如此?!焙赡暾f:“惟其有紀律,所以能破賊?!痹里w因功除清遠軍節(jié)度使、湖北路荊、襄、潭州制置使,成為有宋一代最年輕的建節(jié)者。
岳飛克復襄漢是南宋頭一次收復大片失地,且又攻取了原先由偽齊控制的唐州和信陽軍,是南宋進行局部反攻的一次大勝利。
收復襄陽六郡后,岳飛奉詔移屯鄂州,臨行以兩千人守襄陽府和唐、鄧二州,一百五十人守郢州,二百人守隨州。由于岳飛努力整頓防務,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襄漢地區(qū)終于治愈偽齊蹂躪和戰(zhàn)爭的創(chuàng)傷,成為南宋連結(jié)川陜,北圖中原的戰(zhàn)略要地。
名揚洞庭
建炎四年(1130年),洞庭湖地區(qū)農(nóng)民軍首領鐘相起兵反宋,鐘相被殺后,楊么等又聚集人馬占領洞庭湖區(qū),采取“陸耕水戰(zhàn)”體制,繼續(xù)與南宋朝廷對抗。宋廷視之為“心腹蓄毒”,曾多次遣使招安、派兵征剿,卻都是羽而歸。
現(xiàn)當代畫家岳飛題材畫作
紹興五年(1135年)二月,趙構(gòu)命宰相張浚為諸路兵馬都督,岳飛為荊湖南、北、襄陽府路制置使,率領約五萬人馬前往鎮(zhèn)壓。岳飛于三月由池州進軍,四月到達潭州。岳飛首先招降了楊么部將黃佐,又讓其回到湖中招降楊么部眾,先后來降者兩千三百余人。
四月,岳飛一面繼續(xù)招降,一面乘機攻打外圍營寨。首先命黃佐攻擊周倫水寨,周倫敗走,部卒被殺死和墜入湖中者甚眾,寨柵糧船全被焚燒。接著,岳飛又讓此前屢被楊么打敗的任士安出戰(zhàn)誘敵,岳飛事先設下伏兵,待士安精力垂困時,伏兵乃起,四面圍擊,大獲全勝。
五月,南宋朝廷命張浚回朝,張浚認為楊么水寨一時難以攻破,岳飛則向張浚保證:除去從潭州(湖南長沙)到洞庭來往路程,八日內(nèi)一定會“俘諸囚于都督之庭”。岳飛到鼎州,先遣降人楊華為間,入寨潛結(jié)楊么屬下,誘降義軍;同時,置寨列艦,實施軍事威脅。六月初二,黃佐受岳飛命,由飛機密官黃縱隨行,赴楊欽營寨招降。結(jié)果楊欽率全寨一萬余人(其中戰(zhàn)士三千余人),乘船數(shù)百艘,投降岳飛。岳飛立即報請朝廷予以封賞。楊欽又為岳飛勸降了全琮、劉詵等部。
楊么軍大部被瓦解,惟楊么、夏誠仍據(jù)寨自固。岳飛知湖區(qū)地勢艱險莫測,且舟師水戰(zhàn)不及楊么車船,遂先遣人開堰閘泄水,放木筏堵塞湖中諸港,散青草于湖面,以滯車船。繼以楊欽為向?qū)?,率軍進圍楊么寨。楊么率眾突圍,力戰(zhàn)失利,被俘后處死。夏誠死守其寨,亦被官軍攻破。
對被俘人員,有人主張全部殺死,岳飛以各首領或率眾降宋,或已被處置,告誡諸將不得濫殺無辜;凡精壯之士,一律收編入伍;而老弱瘦軟、不堪服役者,皆“各給米糧令歸田”。這樣所得丁壯五六萬,被安置歸業(yè)的二萬七千余戶,十萬余人。繳獲船舶一千余只。岳飛攜帶一切繳獲器物,返回潭州,向張浚復命。此役全程,從初二日招降楊欽到初十日大獲全勝,恰好八日。張浚感嘆說:“岳侯殆神算也?!痹里w以平楊么之功加檢校少保,進封武昌郡開國公,后又升荊湖北路、襄陽府路招討使。
兩度北伐
紹興六年(1136年)初,宰相兼都督諸路軍馬張浚于鎮(zhèn)江府(今江蘇鎮(zhèn)江)召開軍事會議,研究北伐中原。張浚命令岳飛進軍襄陽,作好直搗中原的準備。
岳飛像
二月,岳飛到臨安朝見,隨后返回鄂州,積極做好進軍襄陽的軍事部署。不料在三月,年已古稀的岳母姚氏病逝。岳飛悲痛不已,目疾復發(fā),他一面奏報朝廷,一面自行解職,扶母靈柩至廬山安葬。并接連上表,乞守三年終喪之制。
在朝廷再三催促下,岳飛忠孝難以兩全,趕回軍中,七月正式誓師北伐。岳家軍兵分兩路:一路往東北,由熟悉京西地理的牛皋統(tǒng)領,直奔鎮(zhèn)汝軍,牛皋早年在汝州魯山縣同金軍作戰(zhàn),此時重返故地,精神抖擻,一戰(zhàn)即攻克汝城,生擒偽齊守將薛亨,緊接著又乘勝攻克潁昌府,為這次北伐建立首功。另一路王貴、郝晸、董先等,向西北方向進軍,在攻克盧氏縣后,又西取虢略(河南靈寶),東下伊陽(河南嵩縣),一路繳獲糧食十五萬石,降眾數(shù)萬。王貴在收復虢州后,又率軍向西,力拔上洛、商洛、洛南、豐陽、上津等五縣,席卷了商州全境;楊再興大敗偽齊張宣贊人馬,收復長水縣(今河南洛寧縣),直至洛陽西南的福昌(今河南洛寧縣)。
收復商、虢等州后,岳飛向朝廷請示:如形勢有利,將命王貴、牛皋兩路合兵,自伊洛直渡黃河,與太行忠義民兵配合作戰(zhàn),收復河北失地。但他的進軍計劃沒有取得朝廷支持,終因“孤軍無援”和“以糧不濟”,不得不退師鄂州。岳飛奪回商、虢等地,偽齊劉豫大為震驚。是年九月,劉豫籌集三十萬人馬,號稱七十萬,向淮西發(fā)動進攻。趙構(gòu)得報后,認為劉光世、張俊不足以守江淮防線,要調(diào)岳飛軍沿江東下。詔書到達鄂州時,岳飛正苦于目疾。但他并未猶豫,立即向九江進發(fā)。趕到九江時,淮西戰(zhàn)事已告結(jié)束。
完顏宗弼看到岳飛移軍東下,中線空虛,有可乘之機,便于十月底、十一月初與偽齊合兵,向襄漢地區(qū)發(fā)動猛烈進攻。岳飛接到多地的告急軍情后,當機立斷,調(diào)集精銳第三次出師北伐。
岳飛出師到達各地之前,部將寇成、王貴、秦祐等已多次打退敵軍進攻。岳飛大軍開到前線,給守城將士以極大鼓舞,軍威更振。商州轉(zhuǎn)危為安。襄漢戰(zhàn)線也因岳飛大軍的到來,敵軍不戰(zhàn)而退。岳飛又準備收復蔡州,因見州城防守嚴密,“勢不可攻”,乃作罷。
按照朝廷“規(guī)模素定,必不徒行”的意旨,岳飛此時已順利完成任務,加之所帶軍糧有限,便決定還師鄂州。岳飛軍撤退的消息傳到敵營后,李成果然立即布置追擊。王貴率軍退到白塔地方,李成親率劉復、孔彥舟等十員大將,合力追來。王貴、董先率軍迎擊,經(jīng)過激戰(zhàn),擒獲偽齊將領數(shù)十人,俘數(shù)千人,馬三千匹,衣甲器仗無計其數(shù)。敵兵尸體填滿溪谷,擁墜入水而死者無算。
岳飛對被俘偽齊士卒,均散錢遣返還鄉(xiāng)。并對他們說:“汝皆中原百姓,國家赤子,不幸為劉豫驅(qū)而至此。今釋汝,見中原之民,悉告以朝廷恩德,俟大軍前進恢復,各率豪杰來應官軍!”
君臣嫌隙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岳飛奉詔入朝覲見高宗趙構(gòu),其間曾與高宗作《良馬對》,后又扈從趙構(gòu)至建康,岳飛的官職也升至荊湖北路、京西南路宣撫使兼營田大使。一日趙構(gòu)把岳飛召至“寢閣”,向飛授命說:“中興之事,朕一以委卿?!睖蕚鋵⒐馐浪客醯隆⑨B瓊等兵馬五萬余人隸屬于岳飛。這是朝廷因劉光世在淮上之役希圖換防避戰(zhàn),退軍當涂幾誤大事,被剝奪兵柄后作出的措置。
趙構(gòu)給岳飛的手書
岳飛見部隊行將擴充,收復中原有望,心情異常激動,便親手寫成一道《乞出師札子》。岳飛陳述了自己恢復中原的規(guī)劃,而且此時已不再提及迎還“二圣”或者“淵圣(宋欽宗)”之事,只將欽宗包括在“天眷”之中。
趙構(gòu)御覽岳飛奏疏后,親賜御札嘉獎,都督府也將劉光世軍情況通報岳飛。撥劉光世軍與岳飛,似成定局,不意張浚和秦檜從中梗阻,趙構(gòu)聽從張浚之議,置已決之“前議”于不顧,又下詔給岳飛說:“淮西合軍,頗有曲折。”不將劉光世軍撥與岳飛。張浚見了岳飛,撇開歸劉軍與岳飛之“前議”,以淮西軍中人事安排相問,岳飛耿直的回答卻遭張浚譏刺。岳飛胸中積忿,上了一道乞罷軍職的札子,不等批示,只向隨行機密官黃縱略事交代后,就離開建康,回到廬山母墓旁守制了。
趙構(gòu)聞知岳飛辭職,即詔令鄂州軍營將佐立刻敦請岳飛還軍,又派張宗元到鄂州軍中做宣撫判官。朝廷命李若虛、王貴去廬山請飛還軍,李若虛勸了岳飛六日,岳飛才答應受詔朝見,還軍視事。
張浚用人不當,終于招致了淮西軍變,張浚因此引咎辭相。岳飛得到兵變的消息,立即上疏表示愿率軍進屯淮甸,拱衛(wèi)建康行朝。趙構(gòu)只讓岳飛到江州駐扎。九月、十月間,岳飛收到金國要放歸欽宗的太子趙諶的諜報,對此表示擔憂,在入覲時向趙構(gòu)提議立其養(yǎng)子趙瑗(即后來的宋孝宗)為皇儲,以示高宗之正統(tǒng)。但趙構(gòu)對此提議不滿,責備了岳飛。有學者認為,岳飛和宋高宗之間的矛盾,就是從這一年開始逐漸加深的。
這時,宋金對峙形勢又發(fā)生重大變化。金太宗死后,完顏繼承帝位,而軍事首腦粘罕(漢名完顏宗翰)逐漸失勢,于是年七月死去,撻懶一派開始掌權(quán)。金趁劉豫借酈瓊叛降出兵攻宋之機,將劉豫抓獲,正式取消存在了八年的偽齊政權(quán),并向宋廷呼吁和談,條件是歸還黃河以南故宋地,并放還高宗生母韋氏,歸還已死的宋徽宗的梓宮。
力反和議
紹興八年(1138年)二月,岳飛還軍鄂州,堅持“戮力練兵”,“日夜訓閱”。趙構(gòu)為“屈己求和”,進一步重用秦檜,并令其與金接通關(guān)系。韓世忠、岳飛對和議一事都表示堅決反對。岳飛在臨安朝見時對趙構(gòu)說:“夷狄不可信,和好不可恃,相臣謀國不臧,恐貽后世譏議?!壁w構(gòu)不聽。
十一月,金廷派出江南詔諭使張通古、蕭哲,攜帶詔書,來同南宋“講和”。金人不稱宋朝而稱“江南”,不說“議和”而說“詔諭”,把南宋完全置于藩屬地位,消息傳開,朝野上下,輿論沸騰。宋廷諸大臣對此議論紛紛,多有反對者,然而這些主戰(zhàn)派人物如樞密副使王庶、樞密院編修胡銓等,或被罷官,或被貶謫;趙鼎也被罷相。
十二月二十七日,秦檜以宰相身份代表宋高宗趙構(gòu)跪在金使腳下,答應取消宋國號,作金的藩屬,并每年納貢,南宋與金的第一次和議達成。
紹興九年(1139年)正月,宋廷宣布大赦天下,以慶賀'和議'的成功。岳飛接到赦書之后,讓幕僚張節(jié)夫起草了一份《謝講和赦表》,表明自己不趨附和議,誓要'唾手燕云,復仇報國'。岳飛對朝廷加封的開府儀同三司官銜,雖三詔而不受,他在辭書中說:'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憂而不可賀??捎柋喪?,謹備不虞;而不可論功行賞,取笑夷狄。'趙構(gòu)特下“溫詔”,岳飛才不得已受之。
其后岳飛又自請隨宋使至西京洛陽謁掃先帝陵墓,以趁機窺探金國虛實,但未被允許。再后,岳飛又上二札子,要求解除自己的軍職,字里行間對和議之事不無諷剌之意,趙構(gòu)、秦檜先未予理睬,后批示不允所請。
挺進中原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發(fā)動政變掌權(quán)的完顏兀術(shù)廢除對宋和議,親統(tǒng)大軍,以山東聶兒孛堇和河南李成為左右翼,取道汴京向兩淮進軍;右副元帥完顏撒離喝統(tǒng)帥西路軍,從同州(陜西大荔縣)攻陜西。五月下旬,金軍兵臨順昌(今安徽阜陽)城下,順昌告急。趙構(gòu)原不同意岳飛出兵,后恐順昌有失,便命岳飛發(fā)兵救援。
岳家軍在鄂州已整訓三年,岳飛接詔后,立即派張憲、姚政率軍東進,援救順昌。未至順昌時,劉锜已于順昌之戰(zhàn)中大敗金軍。六月下旬,當西線金軍受阻,東線順昌解圍,局勢稍有穩(wěn)定,趙構(gòu)便又命司農(nóng)少卿李若虛向岳飛傳達詔命,諭岳飛“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此時岳飛已率軍開至德安(湖北安陸)。岳飛向李若虛陳述他恢復中原的謀略,李若虛素主抗金,他不顧矯詔之罪,主動支持岳飛北伐。
岳飛隨即揮師北上,在六月、閏六月間,張憲的前軍攻下蔡州,牛皋的左軍在京西路連克魯山等縣城,統(tǒng)領官孫顯也在蔡州和淮寧府之間打敗金兵。張憲、傅選又大敗金將韓常,順利收復潁昌(河南許昌)。牛皋、徐慶隨后和張憲會師,繼而收復了陳州。中軍統(tǒng)制王貴所部也在閏六月底和七月初接連攻下了鄭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陽)。與此同時,韓世忠部將王勝收復海州(江蘇東??h東),張俊部將王德收復亳州。
岳飛聯(lián)絡北方民間抗金武裝,實施“連結(jié)河朔”的策略已有十年,此次派往河北的李寶、孫彥、梁興、董榮等義軍首領負責在太行山區(qū)和河北、河東等路組織當?shù)刂伊x民兵,在后方配合岳家軍作戰(zhàn),北方許多州縣的民間抗金力量也紛紛揭竿響應,截至七月初,曹、懷、衛(wèi)、孟等州都被攻克。至此,岳飛所部和由他聯(lián)絡的各地忠義民兵,對兀術(shù)盤踞的東京已形成南、西南、西、西北、北、東北六面包圍。
不意正值此時,朝廷詔命張俊撤出亳州移屯壽春,又下詔駐屯順昌的劉锜向江南調(diào)移。岳飛接連上奏,請求友軍支援,“伏望速降指揮,火速并進”,但一直未能盼到援軍。
完顏宗弼得知駐扎在郾城的岳飛兵馬不多,用騎兵一萬五千人直撲郾城,企圖一舉消滅岳家軍的指揮中樞。七月初八日,完顏宗弼與龍虎大王完顏突合速、蓋天大王完顏賽里等,率領金軍在郾城北與岳家軍對陣。兀術(shù)用“鐵浮圖”為主力,正面進攻,左右翼又輔之以“拐子馬”,都是金軍的精銳部隊。岳飛令其子岳云率背嵬軍和游奕軍騎兵迎戰(zhàn),往來沖殺,并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敵軍,下砍馬腿,使“拐子馬”失去威力,殺傷了大量金兵。
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飛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敗金軍。這時,兀術(shù)又調(diào)集了十二萬大軍屯于臨潁縣。十三日,楊再興率兵出巡,在小商橋與金兵遭遇,竟以三百騎兵殺死了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軍官,楊再興與所部全部英勇戰(zhàn)死。第二天,張憲率兵再戰(zhàn),金兵只好退出臨潁。
郾城之戰(zhàn)后,金人不甘失敗,七月十四日,兀術(shù)率十萬步兵和三萬騎兵攻潁昌。王貴、岳云分率精騎與金軍戰(zhàn)于潁昌城西。岳云以八百背嵬騎兵作正面攻擊,步兵分左、右兩翼,以抗金軍騎兵。潁昌之戰(zhàn),岳家軍“無一人肯回顧”,殺得“人為血人,馬為血馬”,大敗金軍,斬金軍五千余人,俘士卒二千余人、將官七十八人,獲馬三千余匹。
兀術(shù)退還開封,接連的失利使他哀嘆:“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屨見挫衄!”金軍大將韓常也不愿再戰(zhàn),派密使向岳飛請降。岳飛為大河南北頻傳的捷報所鼓舞,他對部屬說:“今次殺金人,直到黃龍府(今吉林農(nóng)安),當與諸君痛飲!”
岳家軍全線進擊,包圍開封。七月十八日,張憲與徐慶、李山等諸統(tǒng)制從臨潁縣率主力往東北方向進發(fā),又擊敗五千金軍,追擊十五里。同時,王貴自潁昌府發(fā)兵,牛皋也率領左軍進軍。
兀術(shù)以十萬大軍駐扎于開封西南四十五宋里的朱仙鎮(zhèn),希圖再次負隅頑抗。岳家軍北上距離朱仙鎮(zhèn)四十五宋里的尉氏縣駐營,作為“制勝之地”。岳家軍前哨的五百背嵬鐵騎抵達朱仙鎮(zhèn),雙方一次交鋒,金軍即全軍奔潰。兀術(shù)最后只剩下一條路,放棄開封府,準備渡河北遁。
十年功廢
《岳飛奉詔班師圖》(劉國輝)
兀術(shù)正準備渡過黃河的時候,有個北宋時的太學生卻要求進見,對兀術(shù)說:“太子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且退矣!”兀術(shù)忙問:“岳少保以五百騎破吾精兵十萬,京師中外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太學生說:“不然,自古未有權(quán)臣在內(nèi),而大將能立功于外者!以愚觀之,岳少保禍且不免,況欲成功乎?”
兀術(shù)經(jīng)此人提醒后,決定暫不過河。而秦檜也早在暗中策劃岳飛撤軍的事了。他們謀劃的重要步驟是,讓張俊從亳州退還壽春,命令韓世忠穩(wěn)守淮東,不得繼續(xù)前進,駐屯順昌的劉锜遠調(diào)江南太平州等等。所有這些,都是為了置岳飛于側(cè)面受敵、孤軍無援的境地。就在郾城大捷捷報報上朝廷的時刻,秦檜串通張俊、楊沂中,策動并唆使諫官羅汝楫向趙構(gòu)上疏,說:“兵微將少,民困國乏,岳某若深入,豈不危也。愿陛下降詔,且令班師?!壁w構(gòu)遂降詔,令岳飛班師。
七月十八日,即張憲從臨潁殺向開封之時,宋廷傳來班師詔。岳飛鑒于當時完勝的戰(zhàn)局,上書爭辯,大略為:“契勘金虜重兵盡聚東京,屢經(jīng)敗衄,銳氣沮喪,內(nèi)外震駭。聞之諜者,虜欲棄其重,疾走渡河。況今豪杰向風,士卒用命,天時人事,強弱已見,功及垂成,時不再來,機難輕失。臣日夜料之熟矣,惟陛下圖之。”
隔了兩三日,大軍先鋒已進抵朱仙鎮(zhèn),完顏兀術(shù)已逃出開封之時,岳飛卻在一天之內(nèi)接連收到十二道用金字牌遞發(fā)的班師詔,詔旨措辭嚴峻:命大軍即刻班師,岳飛本人去臨安朝見。據(jù)學者王曾瑜考證,高宗發(fā)十二道金牌的時間,大約是在七月十日左右,即他得到七月二日克復西京河南府捷報不久。
岳飛接到如此荒唐的命令,憤惋泣下:“十年之力,廢于一旦!”然而在朝廷高壓鉗制之下,岳飛不得不下令班師。百姓聞訊攔阻在岳飛的馬前,哭訴說擔心受金兵報復:“我等戴香盆、運糧草以迎官軍,金人悉知之。相公去,我輩無噍類矣?!痹里w無奈,含淚取詔書出示眾人,說:“吾不得擅留?!庇谑强蘼曊鹨?。大軍撤至蔡州時,當?shù)厝嗣褚笈c部隊一起行動,岳飛最終決定留軍五日,以掩護當?shù)匕傩者w移襄漢。大軍班師鄂州,岳飛則往臨安朝見。北方忠義軍孤掌難鳴,兀術(shù)回到開封,整軍彈壓,又攻取了被宋軍收復的河南地區(qū)。岳飛在班師途中得知噩耗,不由仰天悲嘆:“所得諸郡,一旦都休!社稷江山,難以中興!乾坤世界,無由再復!”
岳飛回到行朝,不再像以往慷慨陳詞,只是再三懇請朝廷解除其軍職,歸田而居。趙構(gòu)以“未有息戈之期”為由不許。
紹興十一年(1141年)正月,完顏兀術(shù)再度領軍南下。二月,岳飛領兵第三次馳援淮西。這也是他最后一次參與抗金戰(zhàn)斗。
千古奇冤
杭州岳王廟塑像
紹興十一年(1141年),金國在無力攻滅南宋的情況下,準備重新與宋議和。宋廷乘機開始打壓手握重兵的將領,尤其是堅決主張抗金的岳飛、韓世忠二人。完顏兀術(shù)在給秦檜的書信中說“必殺岳飛,而后和可成”。
四月,張俊、韓世忠、岳飛三大將被調(diào)離軍隊,到臨安樞密院供職。
五月,張俊在和岳飛巡視楚州韓世忠的軍隊時,暗中挑唆岳飛,欲一同分解此軍,卻遭飛嚴肅回絕。秦檜又欲陷害韓世忠,岳飛再次保全了韓世忠。岳飛回朝后,即遭秦檜黨羽萬卨、羅汝楫的彈劾,誣蔑飛援淮西“逗留不進”、主張“棄守山陽(楚州)”,要求免除岳飛樞密副使之職。八月九日,岳飛被罷樞密副使,充“萬壽觀使”的閑職,岳飛自請回到江州廬山舊居賦閑。
岳飛此時已無兵無權(quán),但對他的迫害卻仍在步步緊逼。在秦檜授意下,張俊利用岳家軍內(nèi)部矛盾,威逼利誘都統(tǒng)制王貴、副統(tǒng)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張憲“謀反”,繼而牽連岳飛。
張俊私設公堂,向張憲嚴刑逼供,毫無結(jié)果之下,竟捏造張憲口供“為收岳飛處文字謀反”。岳飛在江州居留,為時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臨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飛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車橋附近)獄中,此前其長子岳云也已下獄。
岳飛義正詞嚴地面對審訊,并袒露出背上舊刺“盡忠報國”四大字,主審官何鑄見此,亦為之動容。何鑄查得岳案冤情,如實稟告秦檜。秦檜卻說:“此上(趙構(gòu))意也!”改命萬俟卨主審此案。萬俟卨用盡手段,也無法使岳飛三人屈招一字。岳飛寧死不自誣,乃至以絕食抗爭,經(jīng)其子岳雷照顧,才勉強支撐下來。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紹興和議”達成:由宋向金稱臣,將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劃歸金國,并每年向金貢奉銀絹各二十五萬兩匹。和議雖已達成,但岳飛始終未能被釋放。萬俟卨等逼供不成,為了坐實冤獄,又為岳飛羅織搜剔了所謂“指斥乘輿”、“坐觀勝負”等數(shù)條罪名,欲將飛一舉定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以飛為無罪,與萬俟卨竭力爭議,均遭罷官處分。布衣劉允升上書為飛申冤,被下大理寺處死。已賦閑的韓世忠因岳飛入獄之事質(zhì)問秦檜,秦檜回答:“飛子云與張憲書雖不明,其事體莫須有?!表n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趙構(gòu)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云并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jiān)斬,仍多差兵將防護?!?/span>
岳飛在大理寺獄中被殺害(宋代史料并無“風波亭”的記載),時年39歲;岳云和張憲被斬首。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飛的死訊傳出,百姓們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yōu)榇俗镁茟c賀,并說:“和議自此堅矣!”
身后平反
1.9萬次播放01:52
歷史上第一個為岳飛平反的人是誰?
岳飛被害后,獄卒隗順冒險將岳飛遺體背出杭州城,埋在錢塘門外九曲叢祠旁。隗順臨終前,始將此事告知其子。 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秦檜病死,張孝祥等人上書要求為岳飛昭雪冤案。  萬俟卨憑借宰相的大權(quán),堅決阻止為岳飛昭雪,他對高宗趙構(gòu)說:“虜方顧和,一旦錄故,將疑天下心,不可?!?nbsp;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大舉南侵,南宋抗金情緒重新高漲。官員杜莘老、太學生程宏圖、宋芑等人都分別上書要求為岳飛平反。  御史中丞汪澈到鄂州岳飛舊部巡視,鄂州將士聯(lián)名上狀,要求為故帥申冤,“哭聲如雷”,汪澈勸慰多時,答應稟報朝廷,人們?nèi)脏ㄆ恢埂?nbsp;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趙昚即位,降旨為岳飛“追復原官,以禮改葬”,“訪求其后,特與錄用”  ,冤獄終于平反。隗順之子告知宋廷其父安葬岳飛之前情,宋廷乃將岳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淳熙四年(1177年),宋孝宗令太常寺為岳飛擬定謚號,初擬“忠愍”,次年(1178年)最終確定為“武穆”。  議謚之時,因秦檜、秦熺父子曾掌握史館大權(quán),  有關(guān)岳飛與岳家軍的史料被大量銷毀、篡改,  致使“(岳飛)平生之所以著威望,系安危,與夫立功之實,其非??上仓舐?,雖所習聞,而國史秘內(nèi),無所考質(zhì)”,宋廷官員只能以訪問故將遺卒的方法考證史實。  為了彌補史籍缺憾,岳飛三子岳霖多方搜集父親遺事,又委托國子博士顧杞整理出一部岳飛傳記的初稿。  岳霖子岳珂受父親臨終之托,在此基礎上編成《鄂國金佗稡編》28卷、《鄂國金佗續(xù)編》30卷,恢復了部分歷史真相。 
宋寧宗嘉泰四年(1204年),岳飛被追封為鄂王,追贈太師。  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改謚“忠武”。
為政舉措
北伐中原
次數(shù)
時間
成果
岳飛第一次北伐
紹興四年(1134年)五月至七月
大敗偽齊李成,收復偽齊占據(jù)的城池
岳飛第二次北伐
紹興六年(1136年)七月和八月
收復陜西一帶的商州全境和虢州部分地區(qū)
岳飛第三次北伐
紹興六年(1136年)十一月
岳飛進軍至蔡州一帶收兵
岳飛第四次北伐
紹興十年(1140年)六月、閏六月和七月
大敗完顏兀術(shù),取得郾城、順昌大捷
軍隊建設
杜充降金后,岳飛開始獨立成軍,在江南堅持抗金。岳飛收復襄漢六郡后,岳家軍移屯鄂州,襄漢地區(qū)自此成為岳家軍的主要防區(qū)。經(jīng)過數(shù)次擴編,岳家軍截至紹興五年的兵力達到了三萬余人。紹興五年(1135年),岳家軍的規(guī)模擴大到十萬人左右。這是因為楊幺軍的壯丁五、六萬人大都編入岳家軍,南宋朝廷此后又增撥了數(shù)萬人編入岳家軍的緣故。岳家軍以后也大體維持十萬左右的數(shù)量,直到岳飛被趙構(gòu)和秦檜所害。
岳家軍至少有十二統(tǒng)制“軍”。據(jù)紹興九年(1139年)統(tǒng)計,這十二軍共由22名統(tǒng)制、5名統(tǒng)領和252名將官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各84名。王貴任中軍統(tǒng)制,張憲任前軍統(tǒng)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tǒng)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zhàn),此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此外,岳家軍中還擁有一批文官,如薛弼、朱、李若虛、胡閎休、黃縱、于鵬、孫革等。
岳家軍曾經(jīng)有神武右副軍、神武副軍、神武后軍、行營后護軍等正式軍號,隨著時光的流逝,這
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岳飛傳》連環(huán)畫封面
些軍號也退出了歷史舞臺,而“岳家軍”卻一直被人們傳誦。
戰(zhàn)略思想
在南宋初年的將帥中,與劉锜、吳玠等將領保守防御的作戰(zhàn)特點相比,岳飛屬于敢于主動出擊的進攻性主帥。他對宋朝消極防守的軍事傳統(tǒng)有所認識,曾上奏批評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  盡管戰(zhàn)略方針受宋高宗和朝廷的阻難,岳飛仍組織了如第一次、第二次和第四次北伐那樣大規(guī)模的進攻戰(zhàn)役,改變了宋軍被動挨打的守勢地位;并且編練了強大的騎兵,在最有利于女真騎兵發(fā)揮威力的地形和時節(jié),與其正面對抗,這在當時是絕無僅有的。南宋初年,具備光復失地的決心和能力的統(tǒng)帥唯有岳飛一人,成為時人的一致共識。范澄之為營救岳飛曾上書說:“況胡虜未滅,飛之力尚能定?!?nbsp; 被金人拘押的宋使洪皓“言虜中所大畏服者”是岳飛,  甚至在岳飛身后二十年,金人仍有“岳飛不死,大金滅矣”  的說法。 
針對金兵武力強盛而統(tǒng)治手段低劣、民眾爭相反抗的特點,岳飛繼承并貫徹了李綱、宗澤等人重視民間抗金力量的宗旨,制定了“連結(jié)河朔”的御敵方針。岳飛經(jīng)常派人與河北、河東忠義民兵山水寨的首領們進行聯(lián)系,并大量地發(fā)遣人員潛入敵境,策動忠義民兵遙相配合。  受到金軍掃蕩的忠義民兵,南下時也大都以岳家軍營作為歸趨之地,這又使岳家軍能掌握到更多北方的軍事情報。在岳飛的第四次北伐中,岳家軍和北方民間抗金義軍協(xié)同作戰(zhàn),夾攻金軍,克復了很多州縣,這與岳飛“連結(jié)河朔”的戰(zhàn)略部署密不可分。
  • 治軍嚴明
岳飛是中國古代治軍的楷模,“岳家軍”成為一時的典范。他雖然沒有軍事論著傳世,但從其散見于史書篇牘中的論述和軍事實踐,可看出岳飛治軍,主要著重以下幾個方面:
  1. 重視遴選:士卒貴精而不貴多,尤以戰(zhàn)斗力最強的背嵬軍要求最為嚴格。韓京、吳錫二軍被撥歸岳家軍時,岳飛篩汰掉大半老弱殘兵,僅得千余人。經(jīng)過數(shù)月訓練,都成為精銳士卒。 
  2. 勤于訓練:休戰(zhàn)斂兵時,岳飛常常親自監(jiān)督部兵訓練,視平時如戰(zhàn)時,以至過家門而不入。練習急馳下坡、縱躍壕溝等項目時,皆令將士身披重鎧,直到操練精熟為止。 
  3. 賞罰公平:有功者重賞,無功者峻罰,  不徇私情,一視同仁。莫邪關(guān)之戰(zhàn)中,張憲部卒郭進率先登城,岳飛即將御賜的金束帶和銀器犒賞郭進,又為之奏補秉義郎。岳云在訓練時出現(xiàn)失誤,岳飛也不徇私情,予以嚴懲。 
  4. 號令嚴明:調(diào)兵指揮,軍令簡明統(tǒng)一,使部下便于傳達和執(zhí)行。令出必行,違者必罰。  岳飛在廬州時,“遣騎馳奏”,恰遇大江 “風暴禁渡”,別人制止這名騎兵渡江,騎兵卻說:“寧為水溺死,不敢違相公令?!?nbsp;
  5. 嚴肅紀律:屯扎駐防之時,隊伍雖多至數(shù)萬人,街市中也不見一兵一卒,待到開拔,民眾才見其軍容。  每到一地,岳飛都自率十數(shù)騎巡邏,檢查軍紀執(zhí)行情況。  行師動眾,如有踐踏農(nóng)田、妨礙農(nóng)事,或與民眾交易價格不公者,都以軍法處置,“取人一錢者,必斬”  。有一個兵士因為取民家一縷麻,束縛芻草,岳飛追查盤問后,立即將他斬首。  有個兵士向湖口縣人項某購買薪柴,項某“愛其不擾”,自愿少收二文錢,兵士一定不肯,說:“我怎能因二文錢丟掉項上人頭呢?” 
這幾方面的核心便是以嚴治軍。由于岳飛嚴于治軍、善于治軍,故“岳家軍”戰(zhàn)斗力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岳家軍”為當時一些將帥所嘆服,也為后世一些名將所效法。如明代名將戚繼光亦以岳飛為榜樣,練就了抗倭勁旅“戚家軍”。 
  • 勇而懷仁
岳飛英勇善戰(zhàn),卻從未將殺人視為樂趣,“仁心愛物”,不妄加殺戮。他曾與張俊談論用兵之術(shù),說:“仁、信、智、勇、嚴,五者不可缺一?!睂ⅰ叭省狈旁谖宓轮?。  在虔城平叛時,宋哲宗孟皇后曾受驚擾,趙構(gòu)密旨令岳飛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征討曹成、楊么等勢力,也往往只處決首領,而盡釋其余黨。在抗金戰(zhàn)爭中,岳飛“以信義著敵人不疑”,又令部下不得擅自殺俘,使部分女真兵和被征發(fā)的簽軍也“有親愛愿附之意”。 
岳飛體恤人民疾苦,“每調(diào)軍食”,則常有憂色,他說:“東南民力耗弊極矣!國家恃民以立國,使爾曹徒耗之,大功未成,何以報國?”  他重視發(fā)展生產(chǎn),對流離失所的民眾,都盡量在防區(qū)內(nèi)妥善安置,有時還撥發(fā)軍糧賑濟,又嚴禁軍隊搶劫和騷擾百姓。  在他的嚴格治軍之下,岳家軍堅持“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  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以至“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岳飛在以嚴治軍的同時也重視愛護士卒。出戍或出征時,命妻子李娃遍訪將士家屬,噓寒問暖,以金帛周濟;戰(zhàn)斗時,只簡單要求軍士“手執(zhí)得槍住,口有唾得咽, 則已是勇也”  。傷病者則親自慰問,甚至親手調(diào)藥;戰(zhàn)死者則吊唁盡哀,撫育孤寡,“或以子婚其女”。
藝術(shù)
  • 文學
岳飛雖出身寒微,但十分注重氣節(jié)涵養(yǎng),在十幾年的戎馬生涯中,經(jīng)常手不釋卷,不少史料中都有他十分好學的記載。南宋初的諸大將中,岳飛書辭最勤,已有時譽。岳珂在《金佗稡編·鄂王家集序》中說:“其中心之所蘊,謀略之所施,往往見于表奏、題跋、吟詠之間?!?nbsp; 《滿江紅·怒發(fā)沖冠》一詞,表達了要求恢復中原、統(tǒng)一國家的強烈愿望,飽含不可壓抑的國土淪喪之痛和愛國深情?!缎≈厣健ぷ蛞购?/span>不住鳴》為他的上乘之作,亦為詞學界所青睞。宋人楊湜在《古今詞話》中評價:“其《小重山》詞,夢想舊山,悲涼悱惻之至?!边_到了相當?shù)木辰纭S秩纭额}鄱陽龍居寺》中“潭水寒生月,松風夜帶秋”句,后世則有“不減唐人”之譽。 
  • 書法
據(jù)岳珂《寶真齋法書贊》記載,岳飛書法師承蘇體:“先王夙景仰蘇軾,筆法縱逸,大概祖其一也?!?nbsp; 幕僚薛弼有一次告訴宋高宗,在旅途的船上岳飛還“自習小楷”,并說:“凡密奏皆飛自書耳?!眰魇赖脑里w書跡有《書謝詩》、《前后出師表》、《吊古戰(zhàn)場文》、《鳳墅帖》所收三通短札等。也有學者認為,《前后出師表》書跡系后世人的偽托之作。
其他作品
詩文
岳珂《金佗稡編·鄂王家集》收錄的岳飛詩文有律詩《題翠巖寺》《寄浮圖慧海》,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鳴》,題記《五岳祠盟記》《廣德軍金沙寺壁題記》《東松寺題記》《永州祁陽縣大營驛題記》。宋·趙與時《賓退錄》還收有岳飛絕句《題青泥市寺壁》。《滿江紅·怒發(fā)沖冠》一詞在南宋晚期的《藏一話腴》《鶴林玉露》中都有記載,此詞從明代開始被廣泛傳誦。此外流傳下來的岳飛詩詞還有《滿江紅·登黃鶴樓有感》《池州翠微亭》《過張溪贈張完》《題都華嚴寺》《寶刀歌書贈吳將軍南行》《題驟馬岡》《題鄱陽龍居寺》等。
書法
岳飛雖出身行伍,但自幼受到良好的中國傳統(tǒng)教育,勤奮好學,文武雙全。書法以行、草為主,暢快淋漓,龍騰虎躍,氣韻生動,章法嚴謹,意態(tài)精密,纖濃符中,剛勁不柔,自有一種淳正之氣,頗含文臣氣質(zhì)。傳世書跡有《書謝朓詩》《前后出師表》《吊古戰(zhàn)場文》等。[2]
家族成員
關(guān)系
人物
備注
父親
岳和
岳家是湯陰縣的一戶自耕農(nóng)。岳和為人淳樸善良,尚義氣,遇到荒年,常節(jié)減飲食,救困濟危,岳飛幼年也受到這種美德的熏陶。岳飛20歲時,岳和病故。
母親
姚氏
岳母刺字的故事膾炙人口,而姚氏見諸史冊的事跡只有《金佗稡編》中的一段記載,雖只寥寥數(shù)筆,也顯示出她是位深明大義的婦女。姚氏于1136年病逝,終年約70歲,葬于廬山岳母墓。
四位哥哥
——
但都早夭,其事不詳。
姐姐
——
——
甥婿
高澤民
在岳飛29歲時到臨安辦事。
軼事典故
岳母刺字
6.4萬次播放02:15
歷史真相:岳飛背上刻的并非“精忠報國”,而是另外4個字
岳母刺字
岳母刺字的故事,宋人筆記和野史均無記載,包括岳飛之孫岳珂所著《金佗稡編》也沒有記錄。岳飛背上刺字的記載始見于元人所修的《宋史》本傳:“初命何鑄鞠之,飛裂裳,以背示鑄,有'盡忠報國’四大字,深入膚理?!庇幸环N說法是,因為“刺字為兵”的制度仍在執(zhí)行,所以岳飛從軍時在背部刺上“盡忠報國”四字明志。
明代表現(xiàn)岳飛故事的小說、戲劇如《精忠記》《武穆精忠傳》《精忠旗傳奇》等都有岳飛背上刺字的描寫,刺字版本不一,流傳最廣的則是“精忠報國”。有學者認為,此時的“精忠報國”四字是混淆了宋高宗御賜“精忠岳飛”四字而產(chǎn)生。
始修于明代的《唐門岳氏宗譜》說“盡忠報國”四字是姚氏于靖康初年為岳飛所刺,但《宗譜》晚出,此事的真實性仍有待考證。“岳母刺字”的演義故事則最早見于清抄本《如是觀傳奇》與杭州錢彩評《精忠說岳》,《說岳》中的岳母刺字故事影響廣泛,傳誦不絕,成為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生活簡樸
岳飛彩像
衣——全家均穿粗布衣衫,妻子李氏有次穿了件綢衣,岳飛便道:“皇后與眾王妃在北方過著艱苦的生活,你既然與我同甘共苦,就不要穿這么好的衣服了?!弊源死钍辖K生不著綾羅。
食——一次,留部將郝晸進餐,碰巧一個葷菜也沒有。赦晸進送酸餡,岳飛嘗后,把剩下的當作“晚食”。
住——茅屋軍帳,與士卒同甘共苦。高宗曾要在杭州為岳飛建豪宅,岳飛辭謝說:“北虜未滅,臣何以家為?”
財產(chǎn)——此外,岳飛不僅樂善好施,而且還經(jīng)?;綖楣米约旱乃郊邑敭a(chǎn)去補助軍用。史書記載:“(岳飛)樂施踈財,不殖資產(chǎn),不計生事有無。所得錫賚,率以激犒將士,兵食不給,則資糧于私廩”。有一次,岳飛命令部下將自己家“宅庫”里的所有物品,除了皇帝“宣賜金器”外,全部變賣,交付軍匠,造良弓二千張以供軍用,“除宣賜金器存留外,余物盡出貨,以付軍匠,造弓二千張”。岳飛幕僚黃縱見到了就提醒岳飛不要為公事破費,黃縱說:“此軍器,當破官錢?!痹里w卻淡淡地回答:“幾個札子乞得,某速欲用,故自為之?!?/span>
犒賞——戰(zhàn)時,南宋對軍隊犒賞極厚,岳飛從來不取一文,全數(shù)分給將士。有次一名部將貪污賞銀,立斬。
律己寬人
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后,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jié)日,不得飲酒。宋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shù)越多。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而岳云屢立殊勛,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又說:“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虔城百姓暴亂時曾驚擾孟太后車駕,被岳飛平定后,高宗密旨屠城,岳飛冒險屢次求情,保全了一城老小。
事母至孝
事母至孝
岳飛是歷史上有名的孝子。飛把母親姚氏接到軍營中后,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當母親生病時,岳飛親嘗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
岳母于紹興六年三月病故。岳飛與長子岳云赤足親扶靈柩近千里,自鄂州歸葬于江州廬山。岳飛認為:“若內(nèi)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復有愛主之忠?”
勇冠三軍
岳飛可以“挽弓三百斤,弩八石,能左右射”。后來岳飛在與敵人作戰(zhàn)時,殺敵將黑風大王。后來,賊王善、曹成聚集兵馬號稱五十萬,岳飛部下只有八百,手下士兵都十分害怕。這時岳飛卻十分鎮(zhèn)定,說:“我給大家破了它?!比缓笞笫掷?,右手拿著矛,沖擊敵陣,結(jié)果王善部大亂,岳飛乘勢大敗敵軍。
儒將風范
岳飛的文才自不必說,數(shù)十首詩詞足以說明。除此之外,他愛好讀書,書法頗佳,時人稱“室有鄴架”“字尚蘇體”。他還愛與士子文人交往,“往來皆高士”。
岳飛雖是武將,但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范。他是寂寞英雄,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他寫的《小重山》不似《滿江紅》那樣豪情萬丈,可卻是借琴弦抒發(fā)著心中無言的吶喊。岳飛這一生,為南宋抗金,浴血沙場,赤膽忠心,不為功名,只希望可以得遇明君,慰籍平生寂寥。
賞罰分明
“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nóng)作,買賣不公……斬!所以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岳飛與將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guān)機構(gòu)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李氏亦時常慰問將士遺孀。
后世紀念
每年農(nóng)歷二月十五,臺灣都會舉行大型的紀念英雄岳飛活動。[5]
4月3日,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岳飛誕辰912周年紀念日。2015年4月3日,來自四川各地的岳氏后裔、岳學專家和各界人士,齊聚蓬溪縣文井精忠祠,隆重舉行了以“傳承岳飛精神,弘揚主旋律”為主題的紀念活動。[8]
后世影響
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以岳飛詞作譜成的歌曲《滿江紅》,作為激勵中國人抗戰(zhàn)的精神武器,得到了廣泛傳唱,對愛國軍民起到了巨大的鼓舞和感召作用。 
民國初年,文字學家周承忠從岳飛手書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碑拓中集出“還我河山”四字,刊登于《中國形勢一覽圖》的扉面上,后又被《東方雜志》轉(zhuǎn)載。1931年,“九·一八事變” 爆發(fā),東北淪陷,中華民族發(fā)出了抗日救亡的吼聲:“還我河山,勿忘國恥?!薄吨袊蝿菀挥[圖》的編著者童世亨為激勵國人,將周承忠集鉤岳飛草書“還我河山”四字作為扉頁,刊入再版的地理圖冊首頁,迅速傳遍全國。  “還我河山”從此與《滿江紅》詞一起,成為了岳飛精神的象征。
詩詞紀念
宋·胡銓《吊岳飛詩》
宋·劉過《六州歌頭·題岳鄂王廟》
宋·王英孫《岳武穆王墓》
元·趙孟頫《岳鄂王墓》
明·高啟《吊岳王墓》
明·于謙《岳忠武王祠》
明·文徵明《滿江紅·拂拭殘碑》
清·袁枚《謁岳王墓》
岳飛墓
13萬次播放02:13
岳飛墓前跪著5個人,清朝官員竟扔掉1人,憤怒罵道:此人不配
參見:岳飛墓
岳飛墓和岳云墓
1163年(南宋隆興元年),宋孝宗下詔為岳飛昭雪,將岳飛遺體從九曲叢祠遷出,以“孤儀”(即一品禮)改葬于棲霞嶺下。
1221年(嘉定十四年),宋寧宗將岳飛墓旁的“智果觀音院”改建為功德院,即“褒忠衍福禪寺”(明天順年間改稱岳王廟),以表彰岳飛的功德,元代以來,時興時廢,代代相傳。現(xiàn)存建筑于1715年(清康熙五十四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筑風格全面整修,使岳廟更加莊嚴肅穆。墓道兩旁陳列的石虎、石羊、石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遺物。墓闕西側(cè)兩邊的鐵柵欄內(nèi),鑄有秦檜與其妻王氏、萬俟卨、張俊四人跪像。
1961年,岳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扒嗌接行衣裰夜?,白鐵無辜鑄佞臣?!?/span>
岳王廟
各地岳王廟
為紀念岳飛,中國許多地方都修筑了岳王廟,規(guī)模較大的有安陽湯陰、杭州、朱仙鎮(zhèn)、靖江、宜豐等地的岳飛廟。杭州岳廟位于棲霞嶺南麓,是墓廟一體的建筑群;安陽湯陰岳廟位于岳飛故里湯陰縣;朱仙鎮(zhèn)岳廟傳說是為了紀念朱仙鎮(zhèn)之戰(zhàn)而建;靖江岳廟前身是宋代的岳飛生祠。
人物評價
總評
1082次播放03:15
歷代對岳飛的評價 清朝把岳飛移出武廟
岳飛的業(yè)績不可磨滅。他表達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堅持崇高的民族氣節(jié),在處境危難的條件下,堅持了抗金的正義斗爭,并知道愛護人民的抗金力量,聯(lián)合抗金軍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國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躪,從而保住了高度發(fā)展的中國經(jīng)濟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繼續(xù)向前發(fā)展。
史書評價
湖北轉(zhuǎn)運司立廟牒》:“去世已三十年,遺風余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span>
忠愍謚議》:“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span>
岳飛動畫形象
宋金元時期
邵緝:驍武精悍,沉鷙有謀,臨財廉,與士信,循循如諸生,動合禮法。 
黃縱:公之英威,古人不能過,至于仁心愛物,雖古之名將有所不逮。若夫盛德懿行,夙夜小心,不以一物累其心,雖今之老師宿儒,勉強而力行者,公則優(yōu)為之。 
劉祹:江南忠臣善用兵者,止有岳飛,所至紀律甚嚴,秋毫無所犯。所謂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所以為我擒。如飛者,無亦江南之范增乎! 
宋孝宗:卿家紀律、用兵之法,張(?。?、韓(世忠)遠不及。卿家冤枉,朕悉知之,天下共知其冤。 
《湖北轉(zhuǎn)運司立廟牒》(1170年):去世已三十年,遺風余烈,邦人不忘,繪其相而祀者,十室而九。 
《忠愍謚議》(1177年):人謂中興論功行封,當居第一。若其奉己至薄,與下士同甘苦;持軍至嚴,所過秋毫無敢犯;禮賢至恭,一時名人皆萃于幕府;持循禮法,動合軌物,恂恂若一書生,茲又古名將所不可望者。 
《武穆謚議》(1178年):為將而顧望畏避,保安富貴,養(yǎng)寇以自豐者多矣。公獨不然,平居潔廉,不殖貨產(chǎn),雖賜金己俸,散予莫嗇,則不知有其家。臨戰(zhàn)親冒矢石,為士卒先,摧精擊銳,不勝不止,則不知有其身。忠義徇國,史冊所載,何以尚茲。 
曾敏行:紹興六帥皆果毅忠勇,視古名將。岳公飛獨后出,而一時名聲幾冠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萬九百人,皆一可以當百。余嘗訪其士卒,以為勤惰必分,功過有別,故能得人心。異時嘗見其提兵征贛之固石洞,軍行之地,秋毫無擾,至今父老語其名輒感泣焉。 
熊克《中興小紀》:飛知書而得士,且濟人之貧。用兵秋毫無犯,民閑安堵,不知有軍。先計后戰(zhàn),屢勝強敵,號為良將。其死也,天下冤之。 
朱熹:①(岳侯做事)張(俊)、韓(世忠)所不及,都是他識道理了。(岳侯以上)當時次第無人。  ②岳飛恃才不自晦。郭子儀晚節(jié)保身甚阘冗,然當緊要處又不然,單騎見虜云云。飛作副樞,便直是要去做。張、韓知其謀,便只依違。然不做亦不免,其用心如此,直是忠勇也! 
金章宗:飛之威名戰(zhàn)功,暴于南北。 
曹彥約:若夫智略足以料敵,鑒裁足以用人,紀律嚴而下不忍怨,糧運竭而眾不忍叛,身死八十年,聞風者猶且悅之,其惟岳飛乎!古之所謂名將,不過于此。然而南北分合,應有定時,忠邪生死,應有定數(shù),豈權(quán)臣一日所能自為之?哀哉! 
文天祥:①惟中興之初,先武穆王手扶天戈,忠義與日月爭光。名在旗常,功在社稷。天報勛勞,克昌厥后,雖百世可知也。  ②岳先生,我宋之呂尚也。建功樹績,載在史冊,千百世后,如見其生。至于筆法,若云鶴游天,群鴻戲海,尤足見干城之選,而兼文學之長,當吾世誰能及之。 
《宋史·岳飛傳》:西漢而下,若韓、彭、絳、灌之為將,代不乏人,求其文武全器、仁智并施如宋岳飛者,一代豈多見哉。史稱關(guān)云長通《春秋左氏》學,然未嘗見其文章。飛北伐,軍至汴梁之朱仙鎮(zhèn),有詔班師,飛自為表答詔,忠義之言,流出肺腑,真有諸葛孔明之風,而卒死于秦檜之手。蓋飛與檜勢不兩立,使飛得志,則金仇可復,宋恥可雪;檜得志,則飛有死而已。昔劉宋殺檀道濟,道濟下獄,嗔目曰:“自壞汝萬里長城!”高宗忍自棄其中原,故忍殺飛,嗚呼冤哉!嗚呼冤哉! 
明清時期
明太祖:純正不曲,書如其人。
徐有貞:忠義勇智,皆得之天,非矯偽而為者,故能始終以恢復為己任。才與志副,名與實稱,南渡以來,一人而已。 
柯維騏:昔晉文之拔縠,孫權(quán)之勗呂蒙,文武豈不欲兼哉。岳飛本以勇敢進,而旁通儒業(yè),恂恂檢飭,以忠義自誓,觀其所撰表詞,真有諸葛孔明之風,奚數(shù)、呂輩耶?當時盜平,而敵屢挫,設非阻于秦檜和議,則雪國恥,復故都,固可刻日待。愿既弗償,反遭慘禍,高宗頓忘父兄之仇,宜其莫恤功臣之冤也。詩曰:“君子秉心,維其忍之。”飛之所遭,亦不幸矣。 
王世貞:夫武穆可以復中原,而不使之復,又使之必不復,是故志士仁人所以深痛恨于高宗也。 
楊漣:惟神萬古精忠,兩間正氣。高山仰止,凡士而識字、將而枕戈者,莫不凜“愛死要錢”之明訓,以刻礪其心;烈日當空,或忠而被謗、直而蒙誣,亦莫不引“皇天后土”之忠言,以陰祈一鑒。 
錢士升:宋自汴梁不守,江都再奔,懦主失魄,庸臣無義。無歲不望許和,無人不怯用戰(zhàn),談恢復者,徒有其名,熊羆誰是;服介胄者,罔知所效,鷹未聞。天生岳侯,以為人表。運謀暗合孫武,將眾善等淮陰。義感敵人,忠孚群下。使受登壇之拜,便可絳灌韓張;若崇授鉞之尊,何難俘囚豫弼。惜也浚壓之于前,檜仇之于后,長城自壞,徒傷北面之羞;天柱既摧,有異南枝之泣。天乎,人歟?中興異姓七王,岳優(yōu)而韓次之。韓特末路似汾陽耳。使岳不移其禍,韓亦未能知幾也。 
《宋史紀事本末》張溥論:蜀漢之諸葛亮,唐之郭子儀,宋之岳飛,三人皆間世而一出者也。三人齊烈,名在呂望、姬旦之間,而飛獨不幸,傷哉!飛性忠孝,讀書好禮,子云數(shù)立奇功,朝命每及,懇辭再三。與張浚議不和,即上章解兵柄,步歸廬墓。行師之際,輒俟帝命,未嘗自專,高宗稱其“小心恭謹,難進易退,勇戰(zhàn)樂讓”,蓋彬彬焉。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大夫出境,茍利社稷,專之可也,飛學春秋,豈不知之?高宗構(gòu)手書精忠字,制旗賜飛,又召入內(nèi),委以中興,御札數(shù)篋,好語無實,惑于賊檜,不忍墜淵,以人間之至愚,天性之賤,而飾以浮譎,御以忮忌,亦何所不為也? 
王夫之:相臣而立武功,周公而后,吾未見其人也。帥臣而求令譽,吾未知吉甫之果能稱焉否也。帥臣之得令譽也有三:嚴軍令以禁掠奪,為軟語以慰編氓,則民之譽歸之;修謙讓以謹交際,習文詞以相酬和,則士之譽歸之;與廷議而持公論,屏奸邪以交君子,則公卿百僚之譽歸之。岳侯之死,天下后世胥為扼腕而稱道之弗絕者,良由是也。 
清高宗:如武穆之用兵馭將,勇敢無敵,若韓信、彭越輩類皆能之。乃加以文武兼?zhèn)?,仁智并施,精忠無二,則雖古名將亦有所未逮焉。 
趙翼:(岳)忠武不特忠義過人,即其治家小節(jié)亦加人數(shù)等矣?!乐椅淦瀑\最多,資產(chǎn)獨少,則其平日殉國忘事,尤非諸將所可及也。 
吳錫麒:古今同慨,豪杰為多,從未有補已缺之金甌,論功行戮;反將消之玉弩,為敵報仇,如斯之太甚者也。 
杜堮:武穆之時,設高宗能視師江上,示天下以兩宮不返,無以生為,忠孝感激,士氣百倍,加以河北響應,義旗所指,不戰(zhàn)自靡,撥亂反正,一大機也。失此不圖,藩籬遽撤,冤殺遂聞,復何能為哉!其殺武穆,則亡宋之本。其忘親之罪,任相之非,定都之失,則亦殺武穆之本也。 
近現(xiàn)代
孫中山:環(huán)翠樓中虬髯客,涌金門外岳飛魂。 
毛澤東:①岳飛被殺,家喻戶曉并且流芳千古了。他流了血,這血就滲透到我們民族體內(nèi),世世代代傳下來,他要是沒流血,就不會有這么大的作用。  ②古人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妙”,我們叫做靈活性,這是聰明的指揮員的出產(chǎn)品。 
鄧小平:英雄永遠為后人所紀念,壞人永遠為后人所唾棄。 
鄧廣銘:代表了宋方全體人民的愿望,為衛(wèi)護漢族地區(qū)已經(jīng)高度發(fā)展的封建生產(chǎn)方式及其精神文明,起而以武裝抵抗女真的鐵騎,阻止其蹂躪破壞,以求避免整個社會被拉向倒退浩劫的人物,像岳飛其人,理所當然地應被稱為民族英雄。不只是屬于漢族的民族英雄,而是屬于全中華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民族英雄。 
王曾瑜:為著光復故土,南北重新統(tǒng)一,維護文明和進步,岳飛不屈不撓地奮斗了后半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履踐著自己“盡忠報國”的誓言,表現(xiàn)了一種崇高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
藝術(shù)形象
文學形象
宋元雜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不少表演岳飛戰(zhàn)功與冤案的題材,南宋末年羅燁《醉翁談靈》與吳自牧《夢粱錄》所載杭州市民“說話”藝術(shù)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演唱張、韓、劉、岳故事者,元代有著名雜劇《宋大將岳飛精忠》、《東窗事發(fā)》(即《地藏王證東窗事發(fā)》)、《秦太師東窗事犯》等。明代岳飛題材戲曲有《精忠旗》、《金牌記》等,在舞臺上盛演不衰。明清演義小說《大宋中興通俗演義》、《說岳全傳》久負盛名,特別是清代錢彩創(chuàng)作的《說岳全傳》雖然有因果報應等封建糟,但在社會上影響很大。
在《說岳全傳》中,岳飛生在河北,長在湯陰縣孝悌里永和鄉(xiāng)。他自幼習詩書,以名師學藝,立志“精忠報國”。青年從軍,以戰(zhàn)功從士兵很快升為一軍元帥。他在作戰(zhàn)中常常是身先士卒,親冒矢石。與金兵英勇作戰(zhàn),愛華山、朱頭山、朱仙鎮(zhèn)諸戰(zhàn)役,就是在他指揮下大敗金兵,扭轉(zhuǎn)了宋軍長期被動挨打的局面,高宗封他為武昌開國公少保統(tǒng)屬文武兵部尚書都督大元帥。后被奸臣秦檜陷害,在風波亭就義,岳飛死后,孝宗傳旨封他為鄂國公。
影視形象
年份
電視劇/電影
飾演者
1940
《盡忠報國》
劉瓊
1940
《岳飛》
吳楚帆
1971
《精忠報國》
田鵬
1985
《岳飛》
姬麒麟
1986
《盜日英雄傳》
夏川
展開表格
史籍記載
  •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飛傳》
  • 《鄂國金佗稡編》《鄂國金佗續(xù)編》
  • 《三朝北盟會編》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參考資料
[1] “黑風大王”與元曲家奧敦周卿 · 道客巴巴[引用日期2017-11-16]
[2] 論有關(guān)岳飛評價的爭議 · 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引用日期2015-08-30]
[3] (元)脫脫 等 撰 . 《宋史》 : 中華書局 ,1977-11
[4] 岳飛簡介_ · 古詩文網(wǎng)[引用日期2021-12-13]
[5] 海內(nèi)外岳飛后裔首聚重慶紀念岳飛誕辰913周年_社會_中國臺灣網(wǎng) · 中國臺灣網(wǎng)[引用日期2021-12-29]
展開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