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 習 方 青竹 劑 ![]() ![]() ![]() 知識點 1、歷代醫(yī)家在方劑學方面的主要成就、貢獻及代表作 ![]() ![]() ![]() 2、治法的概念,方劑與治法的關系 【治法的概念】是在辨清證候,審明病因、病機之后,有針對性地采取的治療法則。 【方劑與治法的關系】可以體現(xiàn)為“以法組方”、“以法遣方”、“以法類方”、“以法釋方”。這四個方面共同組成了“以法統(tǒng)方”。 ![]() 3、“八法”的基本理論及其應用 清·程鐘齡·《醫(yī)學心悟》:“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吐、溫、清、消、補八法盡之。” 【汗法】開泄腠理,調(diào)暢營衛(wèi),宣發(fā)肺氣→外感六淫之邪隨汗而解。 【和法】和解,調(diào)和→半表半里之邪,或臟腑、陰陽、表里失和之證得以解除。 【下法】瀉下、蕩滌、攻逐→停留在胃腸的宿食、燥屎、冷積、瘀血、結痰、停水等從下竅而出,以袪邪除病。 【吐法】涌吐→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毒物、從口中吐出。 【溫法】溫里祛寒→治療里寒證。 【清法】清熱、瀉火、解毒、涼血→清除里熱之邪。 【消法】消食導滯、行氣活血、化痰利水、驅(qū)蟲→氣、血、痰、食、水、蟲等漸積形成的有形之邪漸消緩散。 【補法】通過補益人體氣血陰陽,以主治各種虛弱證候的一類治法。 ![]() 4、“七方”、“十劑”、“八陣”為何? ![]() ![]() 5、方劑與藥物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1.方劑是由使用單味藥治病進而用多味藥治病的基礎上開始形成,又經(jīng)歷了從辨病施治到辨證論治相結合的過程,不斷發(fā)展成熟。 2.藥物的功用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只有通過合理的配伍,調(diào)其偏性,制其毒性,增強或改變其原來的功用,消除或緩解其對人體的不利因素,發(fā)揮其相輔相成或相反相成的綜合作用,使各具特性的群藥聯(lián)結成一個新的有機整體,才能符合辨證論治的要求,更充分發(fā)揮藥物的作用,適用于比較復雜的病證。 3.方劑是運用藥物治病的進一步發(fā)展與提高。歷代醫(yī)家在長期醫(yī)療實踐中累積了豐富的經(jīng)驗,總結了一套潛藥組方的理論。 ![]() 6、方劑配伍的目的 ①增強藥力; ②產(chǎn)生協(xié)同作用; ③控制多功用單味中藥的發(fā)揮方向; ④擴大治療范圍,適應復雜病情; ⑤控制藥物毒副作用。 ![]() 7、方劑組成中君、臣、佐、使的具體含義 【君藥】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臣藥】①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作用的藥物;②針對重要的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的藥物。 【佐藥】①佐助藥→配合君、臣藥以加強治療作用,或直接治療次要兼證的藥物;②佐制藥→以消除或減弱君、臣藥的毒性,或能制約君、臣藥峻烈之性的藥物;③反佐藥→病重邪甚,可能拒藥時,配用以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的藥物,以防止藥病格拒。 【使藥】①引經(jīng)藥;②調(diào)和諸藥。 ![]() 8、方劑變化運用的主要形式 ①藥味加減的變化; ②藥量增減的變化; ③劑型更換的變化。 ![]() 9、各種變化的前提及其與功用主治的關系 ①藥味加減的變化:藥物是決定方劑功用的主要因素。其加減運用的目的是使之更加適合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必須指出,在此所指的藥味加減的變化,是指在主病、主證、基本病機以及君藥不變的前提下,改變方中次要藥物,以適應變化了的病情需要,即我們常說的“隨證加減”。 ②藥量增減的變化:藥物的用量直接決定藥力的大小,方劑中用量比例的變化還會改變方劑和配伍關系,從而可能改變該方功用和主治證候的主要方面。藥量的增加或減少,可以是單純藥力的改變,也可以是隨著組成配伍關系的改變而功用、主治發(fā)生改變。 ③劑型更換的變化:中藥制劑種類多,各有特點。由于劑型不同,在作用上也有區(qū)別。 ![]() 10、不同劑型的概念、性能特點、適用范圍 【湯劑】古稱湯液,是將藥物飲片加水或酒浸泡后,再煎煮一定時間,去渣取汁,制成的液體劑型。 【特點→優(yōu)點】吸收快,藥效發(fā)揮迅速,可以根據(jù)病情的變化隨證加減。能較全面、靈活地照顧到每個患者或各具體病變階段的特殊性, 【適用范圍】適用于病情較重或者病情不穩(wěn)定的患者。 【特點→缺點】服用量大,某些藥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或易揮發(fā)散失,不適于大生產(chǎn),也不便于攜帶。 【丸劑】將藥物研成細分或藥材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制成球形的固體劑型。 【特點】丸劑與湯劑相比,吸收較慢,藥效持久,節(jié)省藥材,便于服用攜帶。常用的丸劑有蜜丸、水丸、糊丸、濃縮丸。 【適用范圍】適用于慢性、虛弱性疾病。 【散劑】是將藥物粉碎,混合均勻,制成粉末狀制劑,分為內(nèi)服、外用兩類。內(nèi)服散劑一般是研成細粉,以溫開水沖服,量小亦可直接吞服。 【特點】制作簡便,吸收較快節(jié)省藥材,便于服用及攜帶。 【適用范圍】“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栓劑】是將藥物細粉與基質(zhì)混合制成的一定形狀固體制劑。 【特點】通過直腸黏膜吸收,既可減少對肝的毒副作用,還可避免胃腸液對藥物的影響及藥物對胃黏膜的刺激作用。 【適用范圍】多用于腸道。嬰幼兒直腸給藥較為方便。 ![]() 測 試 真 青竹 題 ![]() ![]() ![]() 真題集 (點擊選項查看答案) 1、《普濟方》的作者是? A 郭顥然 B 朱棣 C 王肯堂 ![]() 解析 【答案解析】B 《普濟方》,我國現(xiàn)存最大的方書,426卷。明代朱橚、滕碩、劉醇等編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本書博引歷代各家方書,兼采筆記雜說及道藏佛書等,匯輯古今醫(yī)方。包括方脈、藥性、運氣、傷寒、雜病、婦科、兒科、針灸及本草等多方面內(nèi)容。 2、”主病之謂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語出 A 張仲景 B 何柏齋 C 李東垣 D 程鐘齡 ![]() 解析 【答案解析】C 關于“君、臣、佐、使”組方基本結構的理論,最早見于《黃帝內(nèi)經(jīng)》,《素問·至真要大論》說:“主病之為君,佐君之為臣,應臣之為使”其后,金人張元素有“力大者為君”之說;李東垣說:“主病之為君……兼見何病,則以佐使藥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明代何伯齋更進一步說:“大抵藥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輔治者,臣也。與君藥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經(jīng)及治病之藥至病所者,使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