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出自古周國。周姓的最早出現(xiàn),可追溯到遠古的黃帝時期。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已經(jīng)存在周部落,黃帝臣子周昌和周書,都屬周部落(古周國)。 二、出自姬姓。 1、西周初年人周姓祖先們就把后稷奉為周族的始祖,后稷的裔孫古公亶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lǐng)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到文王姬昌時,以國為氏。 2、出自周公旦的后裔。周公姬旦的次子在周朝繼續(xù)輔佐王室,世代繼承了“周公”這一稱號。周公旦的曾孫周公黑肩(即周桓公),曾率軍協(xié)助周桓王討伐鄭國。后周王朝因王位繼承問題發(fā)生內(nèi)亂,周公黑肩卷入其中被殺,后輩子孫有因“周公”姓者,改姓周。 3、出自周赧王的后裔。平王東遷,定都洛邑后,霸權(quán)在諸侯之間來回輾轉(zhuǎn)。公元前256年,周朝被秦所滅,末代君主周赧王被貶為平民,隨后遷到了憚孤(今河南汝州市西北),周赧王的子孫,后來就以“周”為姓。 三、避諱改姓,唐朝先天、開元年間,姬姓為避唐玄宗李隆基名諱,改為周姓。 四、源于其他姓氏。 1、五代后梁,成油死后被梁太祖朱溫賜姓周。 2、元朝末年,福建泉州蘇姓改姓周,并遷移臺灣新竹。 3、清朝初年,明朝長沙藩王吉王子孫在明亡后逃往寧鄉(xiāng)周家,為避禍改姓周。 五、源于少數(shù)民族。 1、南北朝時,北魏獻帝的第二個哥哥,原姓普,后改姓周。 2、唐朝上元年間,少數(shù)民族有“暨佐時”(音譯)三字姓的,改為周氏。 3、代北(今山西省東北部)的復(fù)姓“賀魯”氏,改為周氏,賀魯氏是由“夷”(少數(shù)民族)變?yōu)橹苄铡?/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