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明驛道歷史悠久,早年有西南絲路,后有秦代五尺道,漢代通西南夷道,昆明都是一個重要節(jié)點。 昆明驛道有北、南、西、東四路,早先專為傳遞官方文書、轉(zhuǎn)運官方物資而建,至元代而完備,正式開通官驛,路、站俱全,自成一統(tǒng)。初其作用為便于上令下達、下情上傳,還因云南僻遠,任官以為畏途,土官土司朝貢來去不易,于是設(shè)置驛道驛站,使其來去有所依托。民間人員、商旅往來也多經(jīng)驛道而行,這樣,驛道就成了昆明通向內(nèi)陸、省內(nèi)各地以至南亞東南亞的交通干道。 云南全省江河均為各大川之源,水險灘急,無舟楫之利。全省萬山盤路,鳥道紆曲,除各小盆地間短途運輸間有牛馬車外,一般商貨全靠馱運。兩千年間,驛道交通就是昆明的命脈。 滇西驛道:從昆明西門到緬甸八莫,稱南方絲路、西南夷道,全長1173.5公里,行程33天。清同治年間,昆明小西門到安寧段鋪為3米寬的石板路,為滇西各州縣入昆要道。 昆巴驛道:從昆明到西康巴安,俗稱滇西驛道,是昆明進藏必經(jīng)之道,也是忽必烈征滇的路段之一,全長1742.9公里,行程43天。 滇驛道之難,可比蜀道之難于上青天。其一些路段狹不過二三尺,高懸峭壁,其下深淵莫測,其上馱馬行走,不能掉頭,一概有進無退。若事先沒有聯(lián)系好,馬幫迎面相遇,只有一拼,倒馬奪路而前。弱者若識時務(wù),自翻馱馬,可求一命,若旗鼓相當,互不相讓,就只有血戰(zhàn)一場。民國初期,通過各條驛道往來昆明的馬幫騾馬約有1萬9千匹,馱運十分興旺。 1910年滇越鐵路通車后,驛道在昆明對外交通中的位置才漸漸減弱,85%以上的進出口物資都轉(zhuǎn)而依靠鐵路運輸。 昆明近郊農(nóng)民下地做活,進城賣貨,搬運糧食、草稈、柴禾、蔬菜、水果、食品等生活、生產(chǎn)物資,都離不開背籮。而遠郊彝族、白族、苗族農(nóng)民,更擅長背運,使用的是高背籮,還有背架、背索等,更利于負重爬山,進行長、短途運輸。 清人張詠在《云南風(fēng)土記》中說:早年滇人運輸物資,除了馬、騾馱運,便是人背,用粗大的繩索捆緊物件,繩索末端用棕皮編織數(shù)層,如同一塊厚厚的粗布,寬3寸左右,頂在前額上,又以手拄杖,傴僂而行。途中休息時則依物而坐。這樣甚至可以搬運大木巨石,可見其額力之大,堪稱超群。 清末民初,從事此業(yè)者被稱為“背腳”,他們還有自己的專業(yè)設(shè)備:用半月形木板卡在高篾籮上,籮內(nèi)裝貨物八九十公斤,自己穿一條長大的短褲,以方便透氣,肩上系一塊擦汗的帕子,腳上是自打的草鞋,三五人手持丁字形打杵結(jié)伴而行,那打杵為一種特殊的拐杖,杵腳上釘有鐵釘,行走時杵地以防滑倒。由于身背重物,坐下歇息后站立困難,力不能支之時,便將打杵撐在背架下,便可隨時站立休息,隨時繼續(xù)登山。他們胸前掛有布袋,內(nèi)裝炒面,餓了可以邊走邊吃——如此辛苦,而所獲腳力錢甚微,糊口而已。 ![]() 悠悠古道,流水潺潺。駝馬行進在出滇古驛道上 ![]() 古驛道上的背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