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坐斷東南 劉備、劉琦、魯肅一行人到夏口后,劉備聽從魯肅的安排,帶領關羽水軍沿江向東,進駐孫權的地盤樊口。 諸葛亮對劉備說,事情已經(jīng)很緊急了,請讓我去向孫將軍求救。 劉備的處境比孫權要危險得多,要合作得盡快, 于是魯肅帶諸葛亮一起到柴桑見孫權。柴桑(今江西九江)這個地方緊挨著荊州,孫權選這個地方為治所,就是打荊州的主意。 平等是交流的前提,雖說是“求救”,如果諸葛亮真以求救的口吻去談,溝通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這次談話中,諸葛亮展現(xiàn)了出色的外交才華,讓孫權下定決心聯(lián)劉抗曹,堪稱隆中對以來的第二大貢獻,非常精彩。
原文及評析如下: 亮曰: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據(jù)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并爭天下。 諸葛亮說,天下大亂,將軍您擁有江東地盤,劉豫州在荊州人心歸附,都算得上曹操的敵手。 先不說劉備的慘相,而是把劉備抬到跟孫權平起平坐的位置,并拉到抗曹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曹操曾以朝廷名義封劉備為左將軍、豫州牧,所以叫劉豫州) 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曹操平定了北方又拿下荊州,勢不可擋,將軍您也看到了,劉豫州縱然英雄,也難匹敵。 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所以將軍您掂量掂量,能打就打,打不過就降。 今將軍外托服從之名,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將軍您對曹操的順從只是表面上的,內(nèi)心并不服他。曹操看得出來,早晚要算這個賬。 孫權還想裝一裝對曹操的恭敬,卻被諸葛亮拆穿。 權曰:“茍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孫權說,真像你說的那樣,劉豫州怎么不投降?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 諸葛亮說,田橫因不肯投降劉邦而自殺成仁,我們劉豫州是蓋世英雄,寧可效仿田橫而玉碎,也絕不屈服于國賊。 其實劉備跟田橫沒有可比性,劉邦是誠心誠意想要田橫歸順,而曹操是實心實意要劉備死,田橫有得選,劉備沒得選。 權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吾計決矣! 孫權頓時來了脾氣,只你劉備一人英雄,難道我孫權就不是?堂堂江東之主,怎能讓整個東吳,百萬黎民,受制于人?(這里的十萬之眾是虛指,不是說東吳只有十萬人) 孫權心里本就不想投降,缺的就是一句亮堂話,被諸葛亮這么一激,正好擊中了內(nèi)心深處的傲氣干云。 至此,談話的主要目的已經(jīng)達到。 假想一下,如果諸葛亮說,孫將軍,我家劉豫州現(xiàn)在被曹操逼得無處可逃,眼下只有您能救他,求求你救救他吧! 會是什么樣的效果? (權曰):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然豫州新敗之后,安能抗此難乎?” 孫權提了一個現(xiàn)實問題,劉豫州在當陽被打得老本兒都丟了,還拿什么跟曹操打呢? 這是要了解一下劉備這邊的實力,同時也是側面了解曹操的情況。 亮曰:“豫州軍雖敗于長坂,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羽水軍精甲萬人,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 諸葛亮回答,劉豫州雖然暫時輸了,但在當陽走散的士兵又重新召回了一些,加上關羽水軍共有一萬人。劉琦在江夏也有一萬兵力。 諸葛亮沒有因急于促成聯(lián)盟而過分吹噓,再說魯肅也是去摸過底的,兩萬是一個經(jīng)得起推敲的數(shù)字,當然,對于孫權來說,也是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 曹操之眾,遠來疲弊,聞追豫州,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謂'強駑之末,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破操軍必矣。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在于今日。” 諸葛亮又列舉了曹操的諸多弱點,一是此次南下1000多里追趕劉備,軍隊非常疲憊;二是曹操的水軍都是北方人,不善水戰(zhàn);三是荊州之兵迫于形勢投降,不會為曹操賣命,所以我們的勝算很大。趁他軍隊疲憊、民心未附,要打咱們就盡快打。 孫權聽了很高興,抗曹的信心更足了。 談話結束后,諸葛亮沒有馬上回去,而是留在東吳與孫權、魯肅等人繼續(xù)商議抗曹事宜。就在這時,孫權收到了一封信,來自曹操的。
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 最近我奉皇帝的命令,討伐有罪的人(劉表沒有及時向天子進貢,所以有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劉琮已經(jīng)投降。如今我率領了80萬水軍,想到江東練練。 注意看“會獵于吳”四個字。如果對手是劉備,那應該是“會獵于江夏”,而寫“會獵于吳”,擺明了是找東吳的麻煩。 再看“八十萬眾”四個字,就算加上青徐二州的兵力,曹操的總兵力也不過四十多萬,而此次南下的二十萬兵力,加上荊州的降兵,不過三十多萬,其中能參戰(zhàn)的水軍,推測也就是七萬左右,哪里來的八十萬。寫這個數(shù)字,擺明了就是嚇唬人的。 一般古代人書信往來,就算是要打仗,也寫的委婉不失風度。而曹操這封信,“伐罪”“束手”“八十萬”“會獵于吳”,字里行間,充滿了敵意和威脅。 曹操的意圖很明顯,就是趁兵不血刃拿下荊州,威震天下的“勢”,逼迫孫權投降。 這個套路,和金庸小說《連城訣》里,血刀老祖打敗“落花流水”的招數(shù)有點類似。
血刀老祖一人在青海雪谷對陣江南四俠,利用熟悉地理的優(yōu)勢,以及陰謀詭計,先后殺死了劉乘風、陸天抒,重創(chuàng)了水岱。 江南四俠就?;ㄨF干一個,此時老祖已經(jīng)筋疲力盡,連一個普通人都打不過。可他偏裝出滿血狀態(tài),對花鐵干說“我有妙計七十二條,只用了三條,還有六十九條,一條條都要用在你身上”。
看到三個師兄弟非死即殘,一聽還有六十九條毒計,花鐵干嚇得發(fā)抖,跪下求饒。 六十九條毒計,八十萬水軍,何其相似乃爾。 孫權將曹操來信給群臣看,以張昭為首的江東老臣腿抖成了篩子,當即勸孫權投降。理由有兩個,第一、政治方面,曹操現(xiàn)在挾天子以令諸侯,動不動以朝廷為名,拒絕他就等于拒絕天子,我們就成了逆臣;二、軍事方面,我們能夠抵抗曹操的,只有長江天險,現(xiàn)在曹操占領荊州,有了水軍,我們的優(yōu)勢也沒有了,他們兵多,這仗打不贏的。 這里簡要說一說張昭這個人。 孫氏崛起的過程,也是打壓士族的過程。首先孫堅是殺士族起家的,孫策進入江東后,也屠殺了許多本地士族。而跟隨孫策進入江東的江北勢力如彭城張昭、瑯琊諸葛瑾、廬江周瑜、臨淮魯肅等人獲得重用,成為江東的統(tǒng)治階層,由于他們出身于淮河、泗水流域,史稱淮泗集團。 而張昭不僅是淮泗集團的關鍵人物,更是托孤重臣。 孫策臨終前,曾托孤于張昭說,我弟孫權能輔佐就輔佐,不能的話,你可以取代他。給予了張昭極大的信任和權力。 張昭也沒有讓孫策失望,孫權繼位時年僅十八,資歷和聲望難以服眾,在張昭的力挺下,孫權的統(tǒng)治地位得以鞏固。 如今,張昭勸孫權投降,他自己并不認為這是背叛,張昭已經(jīng)53歲,僅比曹操小1歲,是漢朝的老人,在他看來,漢室是正統(tǒng),臣子服從皇帝、地方服從朝廷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 孫權有建立帝業(yè)之心,當然對張昭的表現(xiàn)不滿,但不好明說。只有魯肅一言不發(fā),孫權知道魯肅有話說,便約魯肅出去單獨談。 魯肅說,張昭他們要耽誤你,將軍你千萬不要聽他們的。我們投降,少不了給個官當,還能到處游玩、訪友,將軍你投降,曹操忌憚你的能力和威望,一定會把你軟禁起來。再說你投降,對得起你父親和兄長舍命創(chuàng)下的基業(yè)嗎? 魯肅一番話,說到孫權心里去了。當天就派人去鄱陽請周瑜回來,鄱陽離柴桑很近。 周瑜當然主戰(zhàn),他進一步勸孫權說,曹操名義上是漢相,其實跟董卓是一路貨色,將軍有三代基業(yè),土地遼闊、兵精糧足,現(xiàn)在正是為漢家除殘去穢的時候啊。
這一句很重要,給這一戰(zhàn)定了調(diào),我們不是要忤逆犯上,曹操是漢賊,我們要為漢家除殘去穢。這就跟劉備的匡扶漢室是一樣,是圣戰(zhàn),這就解決了張昭提出的政治方面的問題。 知乎上有個奇葩問題,曹操既然挾天子以令諸侯,為何不直接命令劉備、孫權自盡? 網(wǎng)友“情何以甚”回答得很好:權力這種東西,很多人以為是自上而下的,但其實它是自下而上的。不是說你有權力了你就能為所欲為,而是下面的人承認你的權力,你才能為所欲為。 周瑜又列舉了曹軍的諸多缺點,一是西涼馬超、韓遂隨時可能起兵造反,為曹操后患;二是北方人不習水戰(zhàn),不是我們的對手;第三,馬上就到隆冬季節(jié),北方士兵到我們南方來必會生病,沒有戰(zhàn)斗力。 談話當晚,周瑜又去見孫權,為孫權分析曹操的兵力。 周瑜說,張昭他們不經(jīng)核實,看到“八十萬水軍”就怕,據(jù)我分析,北邊的兵不過十五六萬,南征走了這么遠的路,早已疲憊不堪;荊州的兵頂多七八萬,對曹操并不忠心。(見解與諸葛亮相同)將軍請給我五萬兵,我?guī)ПM駐夏口,一定能打敗曹操。
白天為曹操公司梳理安全隱患,晚上又分析了曹操執(zhí)法大隊的真實兵力,解決了政治方面的問題,又大大減輕了軍事方面的壓力。 孫權高興的撫著周瑜的背說,張昭、秦松等人只顧自己,讓我失望,唯有你和魯肅跟我是一條心,這是上天把你們兩個賜給我啊。不過五萬兵一時湊不齊,已經(jīng)準備了三萬,戰(zhàn)船、糧食和武器都已經(jīng)置辦齊備。你和魯肅、程普先行前往夏口,我和其他官員做你們的后援。 后勤給力,什么時候準備的?估計是與諸葛亮談話以后就開始著手了。不過這3萬兵不是孫權的全部實力,他把更多兵力放在了另一個戰(zhàn)場——合肥。 孫權準備進攻合肥,為荊州戰(zhàn)場分擔壓力。 分別之前,孫權還對周瑜交了個底:你在前方,能打就打;打不過,就回來見我,我親自與曹操決戰(zhàn)。 這是個有人情味的領導,不像有的領導就知道下死命令,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給下屬極大的心理負擔。 第二天,孫權召開會議,對眾人說,曹賊早想廢漢自立了,所懼怕的,只有袁紹、袁術、呂布、劉表,還有我(好尷尬,居然不提劉備),如今群雄已滅,但我還在,我與曹操勢不兩立,以后再有人說投降的,就跟這個桌子一樣! 說完,拔出佩劍,將面前的桌子砍去一角! 這張缺角桌子有幸見證了歷史的走向,如果能完好的留存下來,一定會放在赤壁之戰(zhàn)遺址博物館,成為鎮(zhèn)館之寶。 接著,孫權任命周瑜、程普為左右督(司令、副司令),任命魯肅為贊軍校尉(參謀長),一起部署軍事行動。
劉備、劉琦沒有參加這次會議,作為盟軍,應該也是副司令待遇。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