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州市椒黃路三區(qū)中心有座大山,雖無大美的景致,但山高林密、綠樹成蔭、果樹成林,是閑暇時市民登山健行、休閑養(yǎng)性的好去處,可謂是真正的城市綠心。 
 而我的老家藥山,就是在黃巖區(qū)城南郊的一個農(nóng)村,依著這座綠心之山而坐。村后連綿的高山宛如太師椅一般的環(huán)抱著村子,人杰地靈,是個宜居的好地方。少時,這座山便是我的樂園。果園采摘、遠足登山、中秋賞月,這山給了我太多的驚喜和歡樂。不過時至至今,也有多年沒有去山里轉(zhuǎn)悠了,最多只是山低處的果園走走。 
 這此新冠疫情期間,無法遠行,只能隔三差五的在老家后山里轉(zhuǎn)悠。把兒時曾走過的每一條山路、每一處隱匿于山中的景致尋訪回味個遍。這次則精心選擇了一條環(huán)穿線路,其中一半尚未走過,也就是五柱堂通往隔壁村十里鋪高德廟的這一段。 
 多日的獨行,倍感寂寞無聊,這次則有幸多了三個平時常一起爬山的伙伴,三點半夫妻和挖苦DD。 
 畢竟疫情期間,村子均要設(shè)卡要防控外人進入,所以就把起點設(shè)在了藥山內(nèi)環(huán)的進出口處。上午八點準(zhǔn)時開啟健行登山節(jié)奏。從內(nèi)環(huán)出口走至藥山水庫,是一段平坦的果園間的水泥路。 
 藥山水庫有兩個,還有一個在山上的五柱堂附近。這個水庫雖小,卻有些年頭了,在我兒時就存在了。曾還有個小型的發(fā)電站,是我們村子電的來源。還記得讀小學(xué)時,每當(dāng)中午放學(xué),總會約上一群小伙伴來這里嬉戲玩水。時間快到了,則把內(nèi)褲鋪在巖石上曬干,然后再去上學(xué)。 
 
 現(xiàn)在水庫重新修筑過后,一字型的大壩變成了堅固的彎月型鋼筋混泥土大壩,似乎還往外移了不少距離。原先只能從山間小路進來,而現(xiàn)在能直接開車到達水庫。庫邊都安裝上了鐵網(wǎng)柵欄,水電站的小房子也不見了蹤影??傊?,容貌大改后,似乎變得有些陌生了。 
 
 繼而往上,則是峽谷邊連續(xù)陡峭的山路石級了,讓人走的是步履維艱、氣喘如牛。這里也是黃巖著名的越野線路——“柴古唐斯”的一部分。峽谷的對面山叫“紅茅尖”,這里巖壁陡峭,裸露林立,貌似無路可行的樣子。其中最高最大的一塊巨巖,則是長輩們口中的“布帳巖”了。 小時候,對這布帳巖這一片山很感興趣。曾心想,在這人跡罕至的巖石夾縫中,會不會如電視劇中演的,有武林高手留下的武功秘籍呢。而這幾天行走時,則心想,什么時候有空時,在布帳巖這邊山中探尋探尋,能否開辟出一條全新的穿越線路。 
 
 帶著兒時天真的想法,繼續(xù)上行。過一條石板橋后,是一個三岔路口。右行,是通往茶姑坦廟宇。我們選擇左行向上,約走一百多米后,就到了藥山的第二個水庫——五柱堂水庫了。這個水庫比起山下那座大了不少,水質(zhì)澄綠清澈,風(fēng)光大好。 
 過大壩,往前行走不久,便到了五柱堂所在了。五柱堂為一座廟宇,未去考證其歷史淵源,只記得小學(xué)二三年級時,學(xué)校曾組織春游來此。 清晰的記得那個時候,老師們還曾在這里安排了一次尋寶的游戲。在一個比較大的范圍里,老師們早早的把做上記號的小紙條藏在樹上、草中,讓我們竭盡所能的尋找,找到一張獎勵一顆糖。還記得那是的我,上山下海比較活躍,一不小心就得到了很多塊糖。 
 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一晃三十多年過去了,兒時的那些美好,那無憂無慮的生活,都已經(jīng)遠遠的遁去,藏在了記憶里的深處,或許只能在這幾次難得的老家爬山中,才重新浮現(xiàn)和回味了。 有些扯遠了。本想進五柱堂小逛一下,順便等等從九峰這邊上來的挖苦DD,但廟里養(yǎng)的一群惡狗欺生,狂吠不已,只能作罷。在廟外小走了片刻。 
 四人接上頭后,開始了今天非常規(guī)路線的穿越。先向通往方山下村樊川里的下山步道走稍許,然后根據(jù)軌跡方向需要左行進入荊棘樹林。但根據(jù)軌跡始終找不到明顯的路跡,前后左右尋跡無果,干脆就沿著軌跡的大致方向強行穿越。 
 
 這一段路有些苦不堪言?。∶芰掷锴G棘橫生,有些地方不得不俯身低頭的穿行。感覺軌跡是順著山溪往下行的趨勢,雖有些遲疑,但還是試著再循跡前行。在走了一段路后,終于看到了戶外驢隊的絲帶路條了,輕舒了一口氣。 
 
 
 
 路跡也開始明顯起來,心中大定。再行幾步,又開始向上穿越了。努力上到一個山頭后,居高眺望,心情極為舒爽。從地形和方位上分析,感覺就在紅茅尖布帳巖的附近。 
 
 
 這接下來的山脊路線是我兒時沒有涉足過的,雖有些難行,但帶給我很多的驚喜。山里沒有大美的風(fēng)景,但小景相對也比較雅致了。這邊似乎冬尚未離開,草坡枯黃,而一些落葉荊棘似乎還在沉睡,白花花的一片;那邊春卻悄然而至,枝丫吐翠,山花爛漫,讓人欣喜不已。 
 
 山是一樣的山,但心情和目的不同,自然心境也不一樣。有些人爬山,或許就是簡單的一次身體的鍛煉、意志的磨煉。也有些人,比如我,爬山不僅僅是一次簡單的鍛煉,更是一次尋景的過程。要在行走的時候,故意慢上兩拍,去發(fā)覺、去體會隱藏在身邊的那些旖旎風(fēng)景。走不一般的路,就是看別樣的景。 
 
 繼續(xù)沿著不甚明顯的路跡前行,山南下的城區(qū)也漸漸映入眼簾,雖是霧靄蒙蒙,但星羅棋布的高樓大廈依舊奪目,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登高俯瞰,熟悉的城市街道果然有不一樣的風(fēng)情。 
 
 
 
 本以為這一路的風(fēng)景就是這樣了。但隨著慢慢的接近十里鋪三角馬路邊插著紅旗的山頭,風(fēng)光驀然大變。去年一場意外的大火把這幾個山頭的植被燒了個精光,使得這本隱匿于茂密的植被下的山脊露出了猙獰的面貌,山谷深邃,懸崖峭壁森然揪心,龍脊背上逼仄兇險。 
 
 大自然一年來的不斷自我修復(fù),又是一年春來,灰黑覆蓋的山坡上長出了綠意盎然的低矮植被。那芽,嫩嫩的、可愛極了;那生命力旺盛的映山紅,也恰時的綻放出了希望。 
 
 
 
 好風(fēng)光,引得我們不覺的心跳加快。但這段紅旗山頭的山脊之路過于陡峭,只能按捺住急切的心情,小心翼翼的行走。 
 
 
 雖然周側(cè)陡崖千仞,看似兇險。但對于也常走戶外的我們來說,只要小心一些,倒也不是太大的問題。站在懸崖側(cè),看著山下熟悉的城市,阡陌般的交通,頗有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韻味,這座城市的發(fā)展就是我們的希望。 
 走過三四座紅旗山頭的山脊,便開始下山之旅。道路也換成了條石鋪砌的臺階。 
 
 再往下便是兒時老外婆帶我走過的高德廟了。廟的印象已不深刻,只是那廟前的樟樹已經(jīng)參天森威了。但那座廟外的飛龍橋卻時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xiàn),此次再來尋覓,慰了心愿。 
 
 繼續(xù)走過一座廟,橫山環(huán)切,從兒時常在那里瘋跑的藥山西山的楊梅果園下山,回到了內(nèi)環(huán)路口,結(jié)束了此次半天的巡山穿越。 
 兒時的山還在那里,依舊沒變,而我卻已兩鬢花白。這山,還得常來尋覓回味,這樣才能時刻提醒自己,我的根始終就在這里。 游 我的戶外隨筆 愛生活、愛戶外、愛原創(chuàng)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