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家何紹基(號東洲居士)被譽為“有清二百余年一人”,晚輩曾國藩(1811—1872)評:“見子貞作字,真學養(yǎng)兼到,天下事皆須沉潛為己,乃有所成,道藝一也?!薄白迂懼畬W,長于五事,一曰儀禮精,二曰漢書精,三曰說文精,四曰各體詩好,五曰字好。渠意皆欲有所傳于后,以余觀之,字則必傳千古無疑矣?!?/p> ▕ 清 何紹基畫像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1799年——1873年),字子貞,號東洲、晚號猿叟(一作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清代詩人、書法家。道光十六年(1836)進士,官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歷充廣東鄉(xiāng)試考官、提督,視學浙江,擢四川學政,后被罷官。晚年主山東濼源、長沙城南、蘇州揚州諸書院,提攜后進頗多,博涉群書,于六經(jīng)子史,皆有論述。著有《東洲草堂金石跋》、《東洲草堂詩·文鈔》、《惜道味齋經(jīng)說》、《說文段注校正》等。 ▕ 楷書《安得壯哉聯(lián)》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作為清代最有代表性的書法家,因其遙接千古的取法和諸體兼融的杰出實踐,成為了中國書法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式的人物,何氏精通金石書畫,以書法著稱于世,譽為清代第一。初習顏,中年博習南北朝書,筆法剛健,此期作品傳世甚少。后致力分隸,漢魏名刻,無不深研熟密閉,臨摹多至百本。偶為小篆,不顧及俗敷形,必以頓挫出之,寧拙毋巧。暮年眼疾,作書以意為之,筆輕墨燥,不若中年之沉著俊爽,每有筆未至而意到之妙。年尊望重,求書反多,故史年作品傳世較多。尤以篆隸法寫蘭蕙竹石,寥寥數(shù)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 ▕ 楷書《太上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曾說:'余學書四十余年,溯源篆分??▌t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緒。'各體書熔鑄古人,自成一家??瑫☆佔纸Y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同時還摻入了北朝碑刻以及歐陽詢、歐陽通書法險峻茂密的特點;小楷兼取晉代書法傳統(tǒng),筆意含蘊,行草書融篆、隸于一爐,駿發(fā)雄強,獨具面貌。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自成一格。 ▕ 行書《端州石室記》湖南省博物館藏 何紹基師從金石學家阮元,受其影響,清中晚期書法界揚碑抑帖興起后,何紹基繼承師志,力倡碑學,不廢帖學,將鄧石如、伊秉綬取法漢魏碑版入書的傳統(tǒng)發(fā)揚光大,加之他在創(chuàng)作技法上的自我意識,使其成為“開光宣以來書派”的一代宗師。 ▕ 臨樊敏碑字冊 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息軻雜著》稱其書'專從顏清臣問津,積數(shù)十年功力,探源篆隸,人神仙境,晚年尤自課甚勤,摹《衡興祖》、《張公方》多本,神與跡化,數(shù)百年書法于斯一振。'平生作書,對聯(lián)特多,而不是一般應酬之作,書作著力,書藝很高,被譽為'書聯(lián)圣手'。曾國藩也說:“講詩文而藝通于道者,則何子貞也”,又說“子貞書法,必傳千古無疑”,可見何紹基書法在當時已經(jīng)具有書法之外的影響,于今天仍然具有深遠的影響。 ▕ 雜書字冊 局部 湖南省博物館藏
▕ 行書集《爭座位帖》字長聯(lián) 湖南省博物館藏
▕ 行書《論書》句 長沙博物館藏
▕ 隸書《易林》句 長沙博物館藏
▕ 隸書《燕見退息聯(lián)》長沙博物館藏
▕ 楷書嚴正基《重修辰沅會館記》長沙博物館藏
▕ 行書《次涪翁謝人送壑源撿茶韻》長沙博物館藏
▕ 楷書《張守之傳略》冊局部 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 小楷《碑帖題跋》卷 局部 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 致黃芳信札·題燮齋拓硯銘 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藏 來源:獨有千古·何紹基書法作品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