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考古人員到徐州獅子山對楚王墓進行發(fā)掘。他們早已做好了墓穴被盜的準備,因為時間過去太久,肯定有盜墓賊光顧過。的確,專家們在凌亂的墓室中找到了楚王的尸骨,他的身上還蓋著金縷玉衣,不過已經(jīng)被破壞,金線都被拆走了,只剩下玉片散落四周。 那么到底為什么,那些盜墓賊不將整件金縷玉衣盜走,而只是將金線拆了下來呢? 我們知道,金縷玉衣的珍貴之處只在于它是帝王們的陪葬品,更直白一點說,是他們的裹尸布,只是沒有用布料制成,而是用玉石替代,更顯尊貴。用金縷玉衣包裹帝王尸體的喪葬禮儀起源于周朝,在漢朝時達到鼎盛。 因為到了漢朝的時候,金縷玉衣并不止有帝王可以用,只要諸侯王,甚至是帝王的寵臣,他們足夠富裕的話也能在死后用金縷玉衣包裹自己的尸體下葬。而且漢朝時的不少重臣去世后,都因為功績而被君主賞賜金縷玉衣,可以說,它成為了一種身份的象征。 因為金縷玉衣的制作太過繁雜,而且太過奢侈,所以在三國時期,曹丕下令取消以金縷玉衣陪葬的禮儀制度。制作金縷玉衣的玉片大多是從西藏長途跋涉運來的,然后又要經(jīng)過仔細的打磨切割,制成合適的、相同規(guī)格的玉片,非常嚴格和繁瑣。 玉片制作完成以后,就要用金線將它們?nèi)看饋?,串成一件契合尸體的“裹尸布”,才能放進墓室之中。一般來說,制作一件金縷玉衣要用上至少兩千塊玉片,有的甚至要用四千多片,這都是根據(jù)尸體的大小所決定的。 使用最少玉片的是山東臨沂劉疵,他的金縷玉衣只有五個部分,包住了他的頭部和四肢。獅子山楚王墓的金縷玉衣就是多達4248片,制作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質(zhì)最好,工藝也最精美,所以專家們花了兩年多時間才修復(fù)完成,目前陳列在徐州博物館里。 對于這么一件精致的金縷玉衣,盜墓賊卻只把金線拆走。首先是因為玉相當珍貴,只有王室貴族才有可能使用,所以一旦帶出去,不僅賣不出,也不敢賣。平民百姓擁有上好的玉片,一看就是來路不明。 還有就是,經(jīng)過修復(fù)后的獅子山楚王墓金縷玉衣只有兩千多片,很可能盜墓賊也帶走了一些。畢竟整件金縷玉衣拿出去賣的話目標太大,而零零散散的玉片想要出手,很可能也有渠道。 最重要的一點是,金無論在哪個時代都是硬通貨,都值錢,所以盜墓賊的首要目標是金。也就是說,對比起墓中的其他陪葬品來說,玉的價值并不算高,不如省省力將其他陪葬品盜走,賣個好價錢。這也是為什么,獅子山楚王墓金縷玉衣還能在盜墓賊的搜刮下,保留大部分的原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