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姥姥和她村上的舊廟 ? ? ? ? ? ? ? 文/楊 ?樸(山西) ? ? ?姥姥家村在太岳山的深處叫柳北峪,那年夏天我又一次回去時問一位年已七旬的姨姨,她告我說:古時村南頭山上有一棵大柳樹,先人就把村子喚做“柳北峪”。 ? ? ?我小時候去姥姥家,每年不知道跑多少回,總覺得好遠好遠。那時候都是山路、土路,又沒有便捷的交通工具,就全憑兩條腿走。實在走不動時就坐在父親擔挑著的簍擔里,讓父親擔著走。從我家到姥姥家好像是25華里,但是要過將近三十道河,有時挨村的河道上架著小橋,但更多的河上是用石頭支成的所謂“搭石”。石頭大點還相對比較穩(wěn)一點,石頭小點就會不穩(wěn),踩上去搖搖晃晃,一不留神腳就滑到了小河里。夏天的河水不冷,立秋后的秋水就涼的鉆心地難受……因為人小走不動路,大人又擔挑著東西,所以去一趟姥姥家路上要走四個多小時,有時候還得在路過的某一個村子里的親戚家歇息。第一天去了,第二天就開始腿腳疼痛,很是遭罪。盡管如此,我還是每年幾次地往姥姥家跑,因為那里有慈祥的姥姥,還有村里的一座古老的舊廟。
? ? ?姥姥在我小的時候映像里就是一個小腳老太太,褲腳裹著裹布,上衣是快要遮住膝蓋的藍色對襟襖。沒變,從來就是這樣,直到她離開人世。記得那年春天播種的時候,我去了她家時,她正和我的母親在村前的山坡坡上一塊很小的長條小地里種玉米和豆角,布滿石頭的蜿蜒小路連著不遠的村子,我總怕她被路上的石頭拌倒后滾下山坡。那一镢頭刨下去沒有三寸土的坡地里,為了夏天里能摘幾次鮮豆角,不知留下了老人多少的汗水和腳??? ? ? ?有一年,我用135膠片相機給姥姥在她村前舊廟的石橋上照了一張照片。姥姥穿著永遠不變的裝束,用她那雙昏花老眼在幾棵老柳樹前靜靜地望著我——滄桑且混沌的眼睛里充滿著好奇與期待,我為姥姥留下了她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幾張照片。 ? ? ?姥姥勤勞地操持著家務,很少在村子里走動。但我每次從她家離別時,姥姥都會送我出門,站在村外這幾棵老柳樹下,滿懷不舍地目送我拐過村前那道彎。直到我的身影消失在大山深處,她才孤零零地邁著小腳蹣跚地踩在滿是石頭的路上,爬一段小坡再回到她終身未曾離開過的小院…… ? ? ?我小時候一個人在姥姥家住的時間不是很長,我那時候不愿意一個人在親戚家住,很戀家。記得有一年夏天母親把我留在姥姥家里,不知道是上午還是下午,我夢見姥姥端著碗在她院子外的河邊杏樹下追著我喂飯,突然醒來時,姥姥真的端著飯碗在炕上喊我起來吃飯。我一下子很想家,眼里的淚水嘩啦啦地往下流,姥姥哄也哄不住我。那棵杏樹真的長在姥姥家河邊上,也是姥姥家的,人們叫“里黃杏”,很好吃:甜里帶酸,肉厚、個大,后來不知那一年被砍掉了。
? ? ?記憶清晰的還有就是姥姥家村頭的那座小廟院。原來院子是很完整的,正殿三間顯得高大寬敞,殿前沿底有一通清代重修碑,還掛了一顆鐵鐘。廟叫眾神廟,也就是供奉有百姓需求的各種神仙。我的記憶里沒見著神像,只是里面東墻壁上的壁畫讓我記的很清楚。老年人說畫的是天神,那些面目可憎的神仙們有的在呼風、有的在降雨、有的在施彩虹等等,其中真的有所謂的“雷公電母”等形象。故事完整、形象逼真、色彩艷麗,堪稱完美!當時好像東西廂房已經是農業(yè)社飼養(yǎng)牛驢的畜圈,南房還住了一戶姓李的人家。南房左邊是一道精致的院階門。整個小廟院精干、完整、還顯得熱鬧。 ? ? ?多年以后,農業(yè)社沒了,姓李的一家搬走了,房頂坍塌了,院里長了一人多高的雜草…… ? ? ?2015年夏天,我陪縣鄉(xiāng)村旅游公司的客人回南灣村拍點資料片時,坐著四驅越野車再回到了柳北峪姥姥家村子。姥姥已經去世十幾年了,她再沒有在村前舊廟的石橋上等我、送我。那次因為工作事忙,我也沒能抽出時間去姥姥家那所早已經改變了模樣的舊院。 ? ? ?我在村前那座小廟旁,從破爛的小院門進到廟院,齊腰高的叫不上名的蒿草正長的很茂盛,還開著一串串好看的黃色花朵。老李家住過的南房已經成為一堵土墻,東西廂房的房頂塌在屋子里,正殿里不知誰家垛了谷草和玉米桿,厚厚的屋頂塌在殿里,但梁上、柱上、墻上的彩繪依然靚麗如初。雷公還在使勁地打鼓、電母還在認真地拍擦,其他天神各施其職,根本沒有在意屋頂塌了,天氣變了,沒人來了……我看見的還是原先的祂們,只是最初見他們時我還是個不懂事的孩童,后來再看他們幾次時都成年輕人了,現在已經到了知天命的人生階段。真的,他們不在意我、不知道我的存在;我卻對他們已經很熟悉,很親切。此刻,我很為他們的處境感到惋惜,可是,沒有辦法。盡管這是珍貴的民間文化,但時代的變遷,即使把這座殿宇重新修繕如初,祂們真的能保佑柳北峪村民年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嗎?還是因為有一座小廟,這里就能引來游人如織的香客?像留不住我慈祥和善的姥姥一樣,這座小廟和這里的神靈也會慢慢地在人世間消逝。盡管如此,看著眼前這片雜草叢生、斷壁殘垣的舊廟遺跡,我還是感到很可惜,很傷感。 ? ? ?姥姥家村前的舊廟,曾經像一個如花似玉的仙女,陪伴一方百姓度過了春夏秋冬不知多少個年華。歲月輪回里祂老了,就是能留得住祂的風韻,這日新月異的數字化時代,還有幾人愿意虔誠地去懂祂和顧得上陪祂呢?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作家傳略 楊樸 ?本名:楊保慶。1964年1月生,中共黨員。山西省作家協會會員,沁源縣旅游服務中心職工。從事地方文物和旅游工作三十余年,曾創(chuàng)作《雁過集》,與楊棟合著《太岳龍古跡》,參與編撰山西旅游景區(qū)志叢書《靈空山志》等志書類多本。其文學作品主要以反映農村和生活題材為主,文學體裁多以散文及詩歌類作品見長。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
|
|
來自: 昵稱79734495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