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臨界問題
某物理量發(fā)生變化,會引起其他幾個物理量的變化,從而使物體所處的平衡狀態(tài)“恰好出現(xiàn)”或“恰好不出現(xiàn)”,在問題描述中常用“剛好”“剛能”“恰好”等語言敘述。
如:兩物體剛要分離的臨界條件是物體間的彈力為零;
物體間剛要發(fā)生相對滑動的臨界條件是靜摩擦力達到最大值。
2.極值問題
平衡中的極值問題一般是指在力的變化過程中出現(xiàn)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問題,分析的關(guān)鍵是找出出現(xiàn)極值時的情景和條件,如:利用極限法將某個變量推向極端(“極大”“極小”等),從而把隱蔽的臨界情景暴露出來;利用數(shù)學函數(shù)思想尋找極值條件,并確定相應極值等。
解決平衡中的臨界極值問題通常有以下三種方法
方法一:數(shù)學分析法
根據(jù)物體的平衡條件列方程,在解方程時利用數(shù)學知識求極值.通常用到的數(shù)學知識有二次函數(shù)求極值、討論公式求極值、三角函數(shù)求極值以及幾何法求極值等。
求解物理量極值常用的數(shù)學方法:
(1)利用二次函數(shù)求極值.若物理量y與x的函數(shù)形如y=ax2+bx+c,則當x=-b/2a時,y有極值為y=(4ac-b2)/4a,若a>0,y有極小值;若a<0,y有極大值。
(2)利用不等式的性質(zhì)求極值.若物理量a與b滿足a>0,b>0,則a+b≥2√ab,且a=b時取等號,即a、b的和一定時,積有最大值;a、b的積一定時,和有最小值。
(3)利用三角函數(shù)求極值.若物理量y與角度θ滿足y=asinθ+bcosθ,則y≤√a2+b2,令tanф=2,則當θ+ф=π/2時,y有極大值。
(4)利用導數(shù)求極值.若物理量y與x的函數(shù)為y=f(x),則根據(jù)f′(x)=0可確定y取極值時的x值,然后代入函數(shù)y=f(x)可確定y的極值。
例題:如圖所示,

質(zhì)量為M的木楔傾角為θ,在水平面上保持靜止,當將一質(zhì)量為m的木塊放在木楔斜面上時,它正好勻速下滑。如果用與木楔斜面成α角的力F拉著木塊,木塊能勻速上升,已知木楔在整個過程中始終靜止。
(1)當α為多大時,F(xiàn)有最小值,求此時α的大小及F的最小值;
(2)當α=θ時,木楔對水平面的摩擦力是多大?

例題:如圖所示,

用輕繩AB和CB懸掛一重物繩與天花板夾角分別為60°和30°;
(1)若物重50N,求繩AB和CB所受拉力的大小。
(2)若AB繩最大能承受18N的拉力,CB繩最大能承受12N的拉力,若保持兩繩均不斷,則物體最重不能超過多少?
【解析】以結(jié)點B為研究對象,B受AB、CB兩根繩子拉力以及系著重物繩子的拉力(不是重力)共三個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

(1)正交分解或封閉三角形法
(2)
方法一:按比例
三力構(gòu)成一個首尾相連的封閉三角形,

18N/12N=3:2,
FA/FC=tan60°=√3:1=3:√3
相當AB繩3份力,CB繩需√3份力,CB繩能提供2份力,CB繩供大于需,當物體重力一直增加的話,AB繩子先斷,所以要以AB繩為準。
mg=FA/cos30°=12√3N
方法二:任取一根繩子為標準,若AB繩子拉力為18N,則CB繩子拉力為18N×tan30°=6√3N>12N,CB繩未斷;若CB繩子拉力為12N,則AB繩子拉力為18N/tan30°=18√3N>18N,AB繩斷。
例題:如圖,

用一根輕質(zhì)細繩將一幅重力為10N的畫框?qū)ΨQ懸掛在墻壁上,畫框上兩個掛釘間的距離為0.5m。已知繩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為10N,要使繩不會被拉斷,繩子最短要多長?
【解析】根據(jù)三力匯交原理


方法二:圖解法
根據(jù)平衡條件作出力的矢量圖,若只受三個力,則這三個力能構(gòu)成封閉矢量三角形,然后根據(jù)矢量圖進行動態(tài)分析,確定最大值和最小值。
例題:如圖所示,

重力都為G的兩個小球A和B用三段輕繩連接后懸掛在O點上,O、B間的繩子長度是2l,A、B間的繩子長度是l。將一個拉力F作用到小球B上,使三段輕繩都伸直,同時O、A間和A、B間的兩段輕繩分別處于豎直和水平方向上,則拉力F的最小值為


例題:如圖所示,

三根長度均為L的輕繩分別連接于C、D兩點,A、B兩端被懸掛在水平天花板上,相距2L.現(xiàn)在C點上懸掛一個質(zhì)量為m的重物,重力加速度大小為g,為使CD繩保持水平,在D點上可施加力的最小值為


方法三:極限法
首先正確進行受力分析和變化過程分析,找到平衡的臨界點和極值點;臨界條件必須在變化中尋找,不能在一個狀態(tài)上研究臨界問題,要把某個物理量推向極限,即極大或極小。
例題:筷子是中國人常用的飲食工具,也是中華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筷子在先秦時稱為“挾”,漢代時稱“箸”,明代開始稱“筷”.如圖所示,

用筷子夾質(zhì)量為m的小球,筷子均在豎直平面內(nèi),且筷子和豎直方向的夾角均為,為使小球靜止,求每根筷子對小球的壓力的取值范圍?已知小球與筷子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μ<tanθ)最大靜摩擦力等于滑動摩擦力,重力加速度取g.

例題:課堂上,老師準備了“L”形光滑木板和三個完全相同、外表面光滑的勻質(zhì)圓柱形積木,要將三個積木按圖所示(截面圖)方式堆放在木板上,則木板與水平面夾角θ的最大值為()

A.30° B.45° C.60° D.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