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于鄒姓的姓源,有兩段記載可循:其一,為《姓氏考略》上面所說的:“鄒本邾婁國,改為鄒,后以為氏,帝顓頊之后所封,望出范陽?!逼涠瑒t為《姓纂》所說的:“子姓,宋愍公之后正考公食采于鄒,生叔梁紇,遂為鄒氏,齊有鄒衍,鄒忌?!?/div> 由此可見,鄒姓主要有兩個系統(tǒng),一系是傳自大約3000年以前春秋時代的邾婁國,另一系則源于同一時期的宋國。 邾婁國,也就是邾國,是周武王伐紂而得天下之后,封給古顓頊的后裔的采邑。他們是附庸于魯國,到了戰(zhàn)國時,被魯穆公改號為鄒,后來卻被楚國所滅,顓頊的子孫分散各地,就紛紛以故國的名稱為氏,有的姓了鄒,有的卻把原來的“邾”字去邑留朱,以朱為姓。因此認真的追溯起來,3000年前的鄒姓和朱姓,都是源自同一祖先顓頊帝的一家人呢。 宋國,根據《史記殷本紀》的記述,則是殷商的后代,他們也是在紂王亡國之后,被周武王封在宋地,以奉殷湯之祀。后來宋愍公的后代正考父食采于鄒,傳到叔梁紇的時候,就以國為氏,這一家人就姓了鄒,接下來齊國的名士鄒衍和鄒忌,都是這一家的子孫。 發(fā)源于宋國的鄒姓,根據《姓纂》的記載,則似與孔氏有極其密切的關系,因為,《史記孔子世家》指出,孔子的六世祖是孔父嘉,而孔父嘉的父親即為上述食采于鄒的正考父,如此一來,則后來的鄒姓與孔姓豈非很顯然地系出一源?不過,《姓纂》上記述梁紇開始以鄒為姓,而《史記》又說孔子之父為叔梁紇,這一點就有點令人搞不清楚了。 然而,無論如何,孔氏是源自殷商的子姓,鄒姓也是奉殷湯之祀的宋國后裔,則其同出一源自然不成問題,不但如此,以鄒姓來說,出自鄒國的鄒姓,固然標明為顓頊之后,源自宋國的鄒姓,也仍然是顓頊的后代,因為建立宋國的是殷湯之后,而殷商也是顓頊的子姓后裔。說來說去,鄒姓盡管有兩個主要的系統(tǒng),但推溯到最初,大家還是同一來源呢! 兩個系統(tǒng)的鄒姓,在血統(tǒng)方面實際上并無分別已如上述,但是他們的發(fā)源之處,卻有不同--源自鄒國的鄒姓是發(fā)源于現在山東省的鄒縣東南一帶,源自宋國的鄒姓,則是發(fā)源于河南省商丘縣一帶,從這一點也可看出,早在周代初年,顓頊帝的后裔,已經遍布了河南至山東的一大片地方。 鄒姓,既然已擁有如此悠久的歷史,其成名之早,自為意料中之事。 鄒衍,是春秋時代諸侯普遍重視和禮遇的名士之一,據傳,他到梁國時,受到梁王的躬親郊迎;前往趙國,平原君則側行撤席;到了燕國,燕王更為他開道,并且筑碣石宮師事之,可見當時他的名望之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