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 望診 四診是整個中醫(yī)學的核心內容。 一,望神 (一)得神、失神、少神、假神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及其意義 1,得神,即有神,是精充氣足神旺的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光明亮,精彩內含;面色榮潤含蓄,表情豐富自然;反應靈敏,動作靈活,體態(tài)自如;呼吸平穩(wěn),肌肉不削。 臨床意義:精氣充盛,體健神旺,為健康的表現(xiàn)。 2,少神,即無神,是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的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精神不振,面目無神,面色少華,肌肉松軟,倦怠乏力,少氣懶言,動作遲緩等。 臨床意義:正氣不足,精氣輕度損傷,臟腑功能減弱。 3,失神,即無神,是精虧神衰或邪盛神亂的表現(xiàn) (1)精虧神衰 臨床表現(xiàn):精神萎靡,意識模糊,反應遲鈍,面色無華,晦暗暴露,目無光彩,眼球呆滯,呼吸微弱,或喘促無力,肉削著骨,動作艱難等。 臨床意義:臟腑精氣虧虛已極,正氣大傷,功能活動衰竭。多見于慢性久病重病之人,預后不良。 (2)邪盛神亂 臨床表現(xiàn):神昏譫語,躁擾不寧,循衣摸床,撮空理線;或猝然昏倒,雙手握固,牙關緊閉等。 臨床意義:邪氣亢盛,熱擾神明,邪焰心包;或肝風狹痰,蒙蔽清竅,阻閉經絡,屬氣血功能嚴重障礙,氣血津液失調,多見于急性病人,亦屬病重。 4,假神,久病、病重患者,精氣本已極度衰竭,而突然出現(xiàn)某些神氣暫時好轉的虛假表現(xiàn)。是臟腑精氣極度衰竭的表現(xiàn)。 臨床表現(xiàn):如久病、重病患者,本已神昏或精神極度萎靡,突然神識清楚,想見親人,言語不休,但精神煩躁不安;或原本目無光彩,突然目光轉亮,但卻浮光外露,目睛直視; 或久病面色晦暗無華,突然兩觀潮紅如狀等;或原本身體沉重難移,忽思起床活動,但并不能自己轉動;或久病脾胃功能衰竭,本無食欲,而突然欲進飲食等。 臨床意義:臟腑精氣耗竭殆盡,正氣將絕,陰不斂陽,虛陽外越,陰陽即將離決,屬病危。常見于臨終之前,為死亡的預兆。 得神、失神,少神的關鍵詞: 得神,神志清楚,語言清晰,目明亮、靈活,面色榮潤,動作靈活,呼吸平穩(wěn),肌肉不削。 少神,神志不振,語言懶言,目乏神,面色少華,動作遲緩,呼吸少氣,肌肉松軟。 失神,神志不清,語言混亂,目呆滯,面色無華,動作遲鈍,呼吸微弱,酒肉瘦削。 (二)神亂的常見臨床表現(xiàn)及其意義 神亂是指神志錯亂,臨床表現(xiàn)為焦慮恐懼,狂躁不安,淡漠癡呆和猝然昏倒等,多見于癲、狂、癡、癇、臟燥等病人。 1,焦慮恐懼 指病人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短,不敢獨處的癥狀。多由心膽氣虛,心神失養(yǎng)所致,常見于卑惵、臟躁等病人。 2,狂躁不安 指患者毫無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亂語,少寐多夢,甚者大人毀物,不避親疏的癥狀。多由痰火擾亂心神所致,常見于狂病等。 3淡漠癡呆 指病人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喃喃自語,哭笑無常,悲觀失望的癥狀。多由痰濁蒙蔽心神,或先天稟賦不足所致,常見于癲癇、癡呆等。 4,猝然昏倒 指病人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視,四肢抽搐,移時蘇醒,醒后如常的癥狀。多由臟氣失調,肝風狹痰上逆,蒙蔽清竅所致,屬癇病。 【記憶】 神亂主記,癲、狂、癡、癇、臟躁等的描述。 癲——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癡呆,語無倫次,靜而少動。 狂——毫無理智,狂躁不安,胡言亂語,少寐多夢,甚者打人毀物,不避親疏的癥狀。 癇——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視,四肢抽搐,移時蘇醒,醒后如常。 臟躁,卑惵——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短,悲觀失常。 郁病——抑郁善憂,情緒不寧,或易怒善哭。 二,望神色 (一)常色的分類,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常色指健康人面部皮膚的色澤,表示人體精神氣血津液充盈。我國正常人的面色應該是紅黃隱隱,明潤含蓄,是有神氣,有胃氣的表現(xiàn)。常色又分主色和客色。 主色和客色都是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 2,病色的分類,臨床表現(xiàn)及意義 病色是指人體在疾病狀態(tài)時面部顯示的色澤。 一般情況下,面部顏色顯露程度與光澤的有無,受疾病輕重等不同情況的直接影響。 望面色: 1,常色:健康人的色澤——紅黃隱隱,明潤含蓄。 常色又有主色、客色之分: 主色——生來就有的基本面色,個體特征——偏白、偏黑、偏紅、偏黃、偏青。 客色——外界因素差異,相應變化的面色——青春、夏紅、長夏黃、秋白、冬黑。 2,病色——晦暗多見于新病、輕病、陽證,暴露多見于久病、重病、陰證。 主要為善色和惡色 善色——面色異常但光澤明潤——病變輕,臟腑精氣未衰,胃氣尚能上榮于面——易治,預后較好。 惡色——面色異常且枯槁晦暗——病變深,臟腑精氣已衰,胃氣不能上榮于面——難治,預后較差。 (二)五色主病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意義 赤色:熱證,亦見于戴陽證。滿面通紅者,多屬外感發(fā)熱,或臟腑火熱熾盛的實熱證。兩罐潮紅,多屬陰虛陽亢的虛熱證。久病重病面色蒼白,卻観頰部紅嫩如妝,游移不定者,屬戴陽證。是臟腑精氣衰竭殆盡,陰陽虛極,陰部斂陽,虛陽浮越所致,屬重病。 白色:虛證、寒證、失血證。面色淡白無華,舌、唇色淡者,多屬血虛證或失血證。面色皓白者,多屬陽虛證;面色皓白而虛浮者,多屬陽虛水泛。面色蒼白者,多屬陽氣暴脫之亡陽證;或陰寒凝滯,血行不暢之實寒證;或大失血之人。 黃色:虛證、濕證。面色淡黃,枯槁無華,稱萎黃。常見于脾胃氣虛,氣血不足者。面黃虛浮,稱為黃胖。多是脾氣虛衰,濕邪內阻所致。若面目一身俱黃,稱為黃疸。黃而鮮明去橘子色者,屬陽黃,為濕熱熏蒸。 青色:寒證、氣滯、血瘀、疼痛和驚風。面色淡青或青黑者,屬寒盛、痛劇。突見面色青灰,口唇青紫,多屬心氣、心陽虛衰,血行淤阻,或肺氣閉塞,呼吸不利。面色青黃,多見于肝郁脾虛。小兒眉間、鼻柱、唇周色青者,多屬驚風或驚風先兆。 黑色:腎虛、寒證、水飲、淤血、劇痛。面黑暗淡者,多屬腎陽虛。面黑干焦者,多屬腎陰虛。眼眶周圍色黑者,多屬腎虛水飲或寒濕帶下。面色熏黑、肌膚甲錯者,多由淤血日久所致。 (三)面部色診的意義 1,判斷氣血的盛衰 面部是觀察人體氣血變化的窗口,體內氣血的盛衰在面部反映最及時而明顯。 2,識別病邪的性質 機體感受不同病邪,會引起體內不同的病理變化,反映在面部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色澤改變。 3,確定疾病的部位 (1)按照五色與五臟的對應關系診察 青為肝色,赤為心色,白為肺色,黃為脾色,黑為腎色。 (2)按照顏面的臟腑分部位診察 《素問.刺熱》劃分法左頰侯肝,右頰侯肺,額侯心,鼻侯脾,頦侯腎。 當臟腑有病時,可在面部對應的區(qū)域出現(xiàn)色澤的改變,觀察面部不同區(qū)域的色澤變化,有助于判斷病變的具體臟腑定位。 (四)預測疾病的輕重與轉歸 色屬陰主血——反映血液的盈虧與運行情況;澤屬陽主氣——反映臟腑和津液的盛衰;凡無光澤,均屬病重,預后較差。 三,望形態(tài) (一)形體強弱胖瘦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意義 1,形體強弱 體強:指身體強壯。表現(xiàn)為胸廓寬厚,筋強骨健,肌肉充實有力,皮膚光滑潤澤,同時精力充沛,食欲旺盛。 體弱:指身體衰弱。表現(xiàn)為胸廓狹窄,筋細骨弱,肌肉瘦軟無力,皮膚干枯不澤。 2,形體胖瘦 肥胖:體重超過正常標準20%者,一般可視為肥胖。其形體特點是頭圓形,頸短粗,肩寬短圓,大腹便便,體型肥胖。臨床分型:形體肥胖,肌肉堅實,食欲旺盛,為形氣有余。形體肥胖,肉松皮緩,食少懶動,動則乏力氣短,屬形盛氣虛。臨床意義:多因嗜食肥甘,喜靜少動,脾失健運,痰濕脂膏積聚等所致。因形盛氣虛,水濕難以周流,痰濕積聚,故有“肥人濕多”“肥人多痰”之說。 消瘦:指體重明顯下降,較標準體重減少10%以上者。其形體特點是頭長形,腹部瘦癟,頸細長,肩狹窄,胸狹平坦,體型瘦長。形體較瘦但精力充沛,也應屬正常健康之人。臨床分型:形瘦食多,為中焦有火。形瘦食少,為中氣虛弱。臨床意義:由于消瘦者,形瘦皮皺,多屬陰血不足,內有虛火的表現(xiàn),易患肺癆等病。故有“瘦人多火”之說。 (二)姿態(tài)異常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意義 坐形:坐而喜仰,但坐不得臥,臥則氣逆,多為咳喘肺脹,或水飲停于胸腹等所致肺實氣逆。坐而喜俯,少氣懶言,多屬體弱氣虛。但臥不得坐,坐則神?;蚧柩?,多為氣血俱虛,或奪氣脫血,或肝陽化風。坐時常以手抱頭,頭傾不能昂,凝神熟視,為精神衰敗。 臥式:臥時常向外,躁動不安,身輕能自轉側,多為陽證,熱證,實證。臥時喜向里,喜靜懶動,身重不能轉側,多為陰證,寒證,虛證。倦臥縮足,喜加衣被者,多為虛寒證。仰臥伸足,掀去衣被者,多屬實熱證。咳逆倚息不得臥,臥則氣逆,多為肺氣壅滯,或心陽不足,水氣凌心,或肺有伏飲。 立姿:站立不穩(wěn),伴見眩暈者,多屬肝風內動,或腦有病。不耐久站,站立時常欲倚靠它物支撐,多屬氣虛血衰。若以兩手護腹,俯身前傾者,多為腹痛之征。 行態(tài):以手護腰,腰彎曲背,行動艱難,多為腰腿疼。行走之際,突然止步不前,以手護心,多為脘腹疼痛或心痛。行走時身體震動不定,為肝風內動。 但坐不得臥——咳喘肺脹,或水飲停于胸腹。 但臥不得坐——氣血俱虛,奪氣脫血,肝陽化風。 咳逆倚息不得臥,臥則氣逆——肺氣壅滯,或心陽不足,水氣凌心,或肺有伏飲。 行走時身體震動不定——肝風內動。 病人瞼,面,唇,指不時顫動——動風預兆或氣血不足,筋脈失養(yǎng),虛風內動。 四肢抽搐或拘攣,項背強直,角弓反張——小兒驚風、癇病、破傷風、子癇、馬錢子中毒。 猝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斜,半身不遂——中風病。 猝然神昏,口吐白沫,四肢抽搐醒后如常——癇病。 肢體軟弱無力,行動不靈而無痛——瘺病。 關節(jié)拘攣,屈伸不利——痹證。 兒童手足伸曲扭轉,擠眉眨眼,努嘴伸舌,狀似舞蹈,不能自制——氣血不足風濕內侵。 四,望頭面五官 (一)望頭發(fā)的主要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頭發(fā)的生長與腎氣和精血的盛衰關系密切。 發(fā)黃:發(fā)黃干枯,稀疏易落。多屬精血不足,可見于慢性虛損病人或大兵之后精血未復。小兒頭發(fā)稀疏黃軟,生長遲緩,甚至久不生發(fā),或枕后發(fā)稀,或頭發(fā)稀疏不均者,多因先天不足,腎精虧損而致。小兒發(fā)結如穗,枯黃無澤,伴見面黃肌瘦,多為疳積病。 發(fā)白:青少年白發(fā)。發(fā)白伴有耳鳴、腰酸者屬腎虛;伴有失眠健忘癥狀者為勞神傷血所致;但亦有因先天稟賦所致者。 脫發(fā):突然片狀脫發(fā),脫落處顯露圓形光亮頭皮而無自覺癥狀,稱為斑禿。青壯年頭發(fā)稀疏易落,有眩暈、多屑多脂者,多為血熱化燥所致。 (二)面腫、腮腫及口?斜的臨床表現(xiàn)及其意義 面腫:面部浮腫,按之凹陷,為水腫病,屬全身水腫的一部分。顏面浮腫,發(fā)病迅速者,為陽水,多屬外感風邪,肺失宣降所致。顏面浮腫,兼見面色皓白,發(fā)病緩慢者屬陰水,多由脾腎陽虛,水濕泛濫所致。顏面浮腫,兼見面唇青紫,心悸氣喘,不能平臥者,多屬心腎陽虛,血行瘀滯,水氣凌心所致。 腮腫:痄腮指一側或兩側腮部以耳垂為中心腫起,邊緣不清,局部灼熱疼痛的癥狀。為外感溫毒之邪所致,多見于兒童,屬傳染病。發(fā)頤指灌下頜上耳前發(fā)紅腫起,伴有寒熱,疼痛的癥狀,為陽明熱毒上攻所致。 口眼?斜:口僻單見口眼?斜,肌膚不仁,面部肌肉患側偏緩,健側緊急,患側目不能合,口不能閉,不能皺眉故腮,飲食言語皆不利者,為風邪中絡所致。中風口眼?斜兼半身不遂,則為中風病。 (三)目的臟腑分屬,望目色、目形、目態(tài)的主要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1,目的臟腑分屬 (1)目內呲目外呲的血絡屬心,稱為“血輪”。 (2)黑珠屬肝,稱為“風輪”。 (3)瞳仁屬腎,稱為“水輪”。 (4)白睛屬肺,稱為“氣輪”。 (5)眼胞屬脾,稱為“肉輪”。 2,望目色,目形,目態(tài) (1)望目色:目赤腫痛,實熱證。 白睛發(fā)黃,黃疸的主要標志。 目呲淡白,血虛、失血。 目胞色黑晦暗,腎虛。 黑睛灰白渾濁,稱為目生翳。 (2)望目形 目胞浮腫,水腫。 眼窩凹陷,傷津耗液或氣血不足。 眼球突出,眼球突出兼喘滿上氣者,屬肺脹,為痰濁阻肺,肺氣不宣,呼吸不利所致。 胞瞼紅腫,瞼緣腫起結節(jié)如麥粒,紅腫較輕者稱為針眼;胞瞼漫腫,紅腫較重者,稱為眼丹。皆為風熱邪毒或脾胃藴熱上攻于目所致。 望目態(tài):瞳孔縮小,可見于川烏、草烏、毒蕈、有機磷類農藥及嗎啡等藥物中毒。 瞳孔散大:可見于顱腦損傷、出血中風病等,提示病情危重;若兩側瞳孔完全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則是臨床死亡的指征之一;也可見于青風內障或顛茄類藥物中毒。 目睛凝視:指病人兩眼固定,不能轉向,稱瞪目直視。固定上視者,稱戴眼反折。固定側視者,稱橫目斜視。多屬肝風內動所致。 睡眠露眼:指病人昏昏欲睡,睡后瞼未閉而睛珠在露。多屬脾氣虛弱,氣血不足,胞瞼失養(yǎng)所致。 胞瞼下垂:又稱瞼廢,指胞瞼無力張開而上瞼下垂者。多屬于外傷所致。 四,望口,唇,齒,齦的主要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1,望口 口之形色:口角流涎,小兒見之多屬脾虛濕盛,成人見之多為中風口歪不能收攝。 口瘡:唇內和口腔肌膜出現(xiàn)灰白色小潰瘍,周圍紅暈,局部疼痛。多由心脾二經積熱所致。 口糜:口腔肌膜糜爛成片,口氣臭穢,多由濕熱內郁,上蒸口腔而成。 鵝口瘡:小兒口腔,舌上出現(xiàn)片狀白屑,狀如鵝口者,多因感受邪毒,心脾積熱,上熏口舌所致。 口之動態(tài):口張,口開而不閉,屬虛證。 口噤:口閉而難開,牙關緊閉,屬實證,多因筋脈拘急所致。 口撮:上下口唇緊聚,不能吸吮,可見小兒臍風。 口?:口角向一側歪斜,見于風邪中絡,或中風病的中經絡。 口振:戰(zhàn)栗鼓核,口唇振搖,多為陽虛寒盛或邪正劇爭所致,可見于溫病,傷寒欲作汗時。 口動:口頻繁開合,不能自禁,是胃氣虛弱的表現(xiàn),若口角摯動不止,是熱極生風或脾虛生風之象。 望唇:唇色紅潤,正常人的表現(xiàn)。 唇色淡白:多屬血虛或失血。 唇色深紅:多屬熱盛。 口唇赤腫而干:多為熱極。 口唇櫻桃紅色:多見于煤氣中毒。 口唇青紫:多屬淤血證。 口唇青黑:多屬寒盛、痛極。 口唇干裂:為津液損傷,多屬燥熱傷津或陰虛液虧。 口唇糜爛:多為脾胃積熱上蒸。 唇內潰爛,其色淡紅:為虛火上炎。 唇邊盛瘡,紅腫疼痛:屬心脾積熱。 唇角生疔,麻木癢疼:多為鎖口疔。 人中部生疔:為人中疔。 人中滿唇反:久病人中溝變平,口唇翻卷不能覆齒,為脾氣將絕,屬病危。 3,望齒 牙齒色澤:牙齒潔白潤澤,津液內充,腎氣充足。 牙齒干燥:胃陰已傷。 牙齒光燥如石:陽明熱盛,津液大傷。 牙齒燥如枯骨:腎陰枯涸,精不榮上,見于溫熱病的晚期。 牙齒枯黃脫落:見于久病者,多為骨絕。 齒焦有垢:胃腎熱盛,但氣液未竭。 齒焦無垢:胃腎熱甚,氣液已竭。 牙齒動態(tài):牙關緊閉,多屬風痰阻絡或熱極生風。 咬牙紒齒:多熱盛動風。 睡中紒齒:多因胃熱或蟲積所致,也可見于正常人。 4,望牙齦 牙齦色澤:牙齦淡紅而潤澤,胃氣充足,氣血調勻。 牙齦淡白:多是血虛或失血。 牙齦紅腫疼痛:多是胃火亢盛。 牙齦形態(tài):齒衄,齒縫出血,痛而紅腫,多為胃熱傷絡,若不痛不紅微腫,多為氣虛,或腎火傷絡。 牙宣:齦肉萎縮,牙根暴露,牙齒松動,多屬腎虛或胃陰不足。 牙疳:牙齦潰爛,流腐臭血水,多因外感疫癘之邪,積毒上攻所致。 (五)望咽喉的主要內容及其臨床意義 1,望咽喉色澤 咽部深紅,腫痛明顯:屬實熱證。 咽部嫩紅,腫痛不顯:屬陰虛證。 咽喉淡紅漫腫:多屬痰濕凝聚所致。 五,望軀體四肢 四肢軀體主要指的是:從頸部開始,到胸腹,四肢,包括動靜二態(tài)。 (一)望頸項的主要內容及其意義 1,纓瘤:多因肝郁氣結痰凝,或水土失調。 2,瘰疬:多由肺腎陰虛,虛火內灼,煉液為痰,結于頸部,或外感風火時毒,夾痰結于頸部所致。 3,頸瘺 病名曰鼠瘺,因痰火久結,氣血凝滯,瘡孔不收而成。 4,項癰,頸癰 多由風熱邪毒溫蒸,氣血壅滯,痰毒互結于頸項所致。 5,氣管偏移 多為胸膈有水飲或氣體,或因單側纓瘤,腫物等,擠壓,牽拉氣管所致。 6,項強 項強指項部拘緊或強硬。 7,項軟 指頸項軟弱無力,抬頭無力。久病,重病頸項軟弱,頭垂不抬,眼窩深陷,多為臟腑精氣衰竭之象,屬病危。 8,頸脈搏動 指在安靜狀態(tài)時出現(xiàn)頸側人迎脈搏動明顯,可見于肝陽上亢或血虛重癥等病人。 9,頸脈怒張 多見于心血淤阻,肺氣壅滯及心腎陽衰,水氣凌心的病人。 六,望小兒指紋 (一)望小兒指紋的方法 診察小兒指紋時,令家長抱小兒面向光亮,醫(yī)生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握住小兒食指末端,再以右手拇指的側緣在小兒指掌側前緣從指尖向指根部推擦幾次,用力要適中,使指紋顯露,便于觀察。 (二)小兒指紋病理變化的臨床表現(xiàn) 小兒指紋要點可概括為:三關測輕重,浮沉分表里,紅紫辮寒熱,淡滯定虛實。 1,三關測輕重 小兒食指按指節(jié)分為三關:食指第一節(jié)為風關,第二節(jié)為氣關,第三節(jié)為命關。 2,沉浮分表里 (1)指紋浮而顯露——病邪在表,見于外感表證。 (2)指紋沉穩(wěn)不顯——病邪在里,見于內傷里證。 3,紅紫辮寒熱 紋色深暗者——實證。 紋色淺淡者——虛證。 指紋鮮紅——外感表證,寒證。 指紋紫紅——里熱證。 指紋色青——疼痛,驚風。 淡白——脾虛,疳積。 指紋紫黑——血絡郁閉,病屬重危。 4,淡滯定虛實 (1)指紋淺淡而纖細——虛證。因氣血不足,脈絡不充所致。 (2)指紋濃滯而增粗——實證。因邪正相爭,氣血壅滯所致。 【記憶】 癍疹鑒別:癰,?,疔,瘡的不同表現(xià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