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0月20日初診 女,59歲,主訴反復(fù)胃痛、腹脹6年余,加重1月余。 癥見:胃痛、腹脹,白天輕,晚上重,特別是凌晨三四點左右,晚飯后腹脹,心下灼熱;晨起口苦,不口干;飲食乏味,饑不欲食;多夢,凌晨三四點左右容易醒;大便不成型,一日一至二次,小便黃。胃鏡顯示:萎縮性胃炎。舌質(zhì)淡胖,舌尖紅,苔薄。 病機:水土濕寒,木郁不升,肝氣郁結(jié),郁久化熱,肝木乘土。 擬用:烏梅丸加減。 (烏梅丸,即王旭高泄肝法,辛酸苦泄法,補陽明瀉厥陰法。) 擬方: 干姜、川椒溫脾、胃散寒。 川楝子、黃連苦寒,一瀉少陽膽火,一瀉少陰君火。 桂枝辛溫升達肝木。 烏梅、白芍、黃連,酸苦瀉郁熱,白芍酸苦化陰補血。 白芍跟烏梅同為酸藥,葉天士明確說了,烏梅非酸斂藥。白芍酸斂偏厥陰肝木,而烏梅酸升發(fā)偏少陽膽木。 牡蠣咸寒潛上越浮陽(心中熱)。 人參補脾胃。 復(fù)診數(shù)次,臨床癥狀消失,復(fù)查胃鏡痊愈。 2021年11月20日初診 男,29歲,主訴胃脘疼痛5年。 癥見:胃脘疼痛,夜間凌晨1-4點多疼痛,以疼為主,疼痛時進食后緩解,疼痛時容易腹脹,饑餓時容易手腳發(fā)抖,疲憊無力,容易煩躁,無反酸燒心,無惡心嘔吐,無口干口苦,二便正常。 胃鏡檢查: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隆起糜爛。 病機:肝胃郁熱,脾氣不足。 分析:胃脘疼痛,凌晨疼痛厲害,肝木升達之時,升達不利,沖克胃脘,故疼痛、腹脹;疼痛時進食后緩解,乃胃氣虛癥;饑餓時手腳發(fā)抖,疲憊無力,氣血不能濡養(yǎng)四肢。心煩,郁熱。 擬方: 烏梅、白芍酸瀉肝熱,斂肝滋養(yǎng)陰血 川楝子、延胡索,疏肝泄熱止痛 黃連苦寒瀉火 桂枝、干姜,暢達肝木,干姜用量很少,取辛開之意。(無脾陽不足癥狀,故少用) 人參補脾胃氣 當歸,柔肝血。 復(fù)診數(shù)次,癥狀消失。 |
|
|
來自: 朱永林548cr9af > 《內(nèi)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