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代的太學建于武帝時期。在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漢武帝接受董仲舒、公孫弘等人的建議,置博士弟子員(太學學生)五十人,這便是正式成立太學之始。嚴格說來,我國歷史上的最高學府,也應從這里算起。 漢代的官學除太學外,還有一些專門學校和地方學校。專門學校有“鴻都門學”和“四姓小侯學”;地方學校主要是郡國學校。此外還有私立學校。 鴻都門學是一種研究文學藝術的專門學院,因校址在洛陽的鴻都門而得名。鴻都門學的創(chuàng)立是適應當時政治需要的,是統(tǒng)治者內部斗爭的產物,也是太學生政治運動的產物。鴻都門學的招生對象以沒有名望的庶族子弟為主。在教學內容上以辭賦、小說、尺牘為主,與太學所教的課程內容不同。 四姓小侯學是東漢時專門為貴族開設的,為外戚樊氏、郭氏、陰氏、馬氏四族而建立的,因這些外戚都不是列侯,所以被稱作小侯。后來這個學校的招生范圍不斷擴大,凡貴族子弟都可入學,而且匈奴也可派遣子弟前來留學。 漢代的地方行政區(qū)域,以郡和國為單位,郡下還設置若干縣或邑、道。漢代在地方上也設立了許多學習儒家經典的官學。漢武帝時就曾下令“天下郡國皆立學校官”,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令天下立官學,郡國曰學,縣、道、邑、侯國曰校,鄉(xiāng)曰庠,聚曰序。學、校設置經師一人,庠、序置孝經師一人。東漢時郡國學校更為發(fā)達,班固在《京都賦》中說:“四海之內,學校如林,庠序盈門”,雖有夸張,但可以說明當時教育是比較繁榮的。 漢代私人辦學也很盛行。由于太學招生數(shù)額有限,地方官學又有名無實,而且又缺乏啟蒙教育這樣的機構,青年和兒童多半就學于私家。加之官方崇尚今文經,一些古文經學家便設帳授徒,私人辦學之風大盛?!度辶至袀鳌份d:“曹曾字伯山,門徒三千人”、“宋登字叔陽,教授數(shù)千人”、“蔡玄字叔陵,門徒常千人,其著錄者萬六千人”等等。當時學生求學分兩種情況:一是著錄弟子,即在名儒門下著其名,而不必親自聽課受業(yè);二是及門受教,即入其門而受其業(yè)。由于學生多,也有用高才弟子教后進學生的,馬融就是這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