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的歷史上,君臣之間的關系該如何處理,始終成為了一個異常復雜的難題,尤其是那些功高震主的大臣,在天下平定之后,處在一個十分微妙的位置。天子稍有不慎,就會鑄成大禍,這也導致君臣之間往往態(tài)度十分緊張。 如果被皇帝刁難怎么辦?古代的兩大名將,周亞夫和李世勣,兩種應對,兩人結局卻大不相同,不妨讓我們來看看,他們怎么為人處世的。
先來說說周亞夫,劉邦去世后,漢朝的危機依然存在,外有虎視眈眈的匈奴,內(nèi)有不服朝廷勸管的諸侯,漢文帝漢景帝在位期間,多虧了周亞夫南征北討,抵御匈奴進攻,平定七國之亂,這才讓漢朝廷的局勢轉危為安,到了晚年,周亞夫已經(jīng)是官至丞相,改封條侯,位極人臣。 然而當時的漢景帝,卻越來越看身邊這位老臣不順眼,為什么呢?
原來周亞夫仗著自己功勛卓越,管的也是越來越寬,竟然對漢景帝家事開始指手畫腳,漢景帝想廢掉太子劉榮,被周亞夫阻止,想將皇后的長兄封侯,被周亞夫阻止,到了后來,漢景帝氣不過,決定故意戲弄一下周亞夫,他召周亞夫進宮,設宴款待,卻故意不給周亞夫筷子。 結果周亞夫一臉不高興,直接態(tài)度惡劣的向管事索要,漢景帝笑著說:“難道你還有什么不滿足的?”周亞夫這才明白,是漢景帝故意而為之,急忙跪地謝罪。然而漢景帝剛剛說了一聲“起”,周亞夫卻如同負氣一般,掉頭就走。漢景帝看到這般情況,不由得嘆息地說:“這樣的人如何輔佐太子呢?” 《后漢書》:“上起,條侯因趨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君臣之間矛盾徹底爆發(fā),則到了公元前143年,年老的周亞夫買了五百甲盾,想要作為自己的陪葬品,然而私藏兵器,在過去是重罪,很快就被漢景帝得知,皇帝隨即命令廷尉處理這件事情。 當廷尉見到年邁的周亞夫,便詢問他:“君侯為何要謀反???”周亞夫大驚失色:“我只是買個陪葬品,怎么要謀反呢?”廷尉卻冷笑著說:“想必你在地上不謀反,到地下恐怕也要謀反吧!”
這番話氣得周亞夫不輕,他很快被捉拿下獄,這對于一代老臣來說,是難以忍受的羞辱,于是選擇了絕食抗議,最終在5天之后,吐血而亡。 周亞夫的死,實在是憋屈無比,反觀唐朝的李世勣,卻要明智不少,李世勣的本姓是徐,正是演義評書當中的徐茂公,他足智多謀,跟隨李世民平定四方,兩擊薛延陀,平定磧北,故而賜予國姓。
然而隨著李世民病重,他也擔心,如此功勛的李世勣,會對兒子李治的帝位造成影響,故而臨終前將李治叫到病榻前對他說:“你對李世勣沒有恩德,如今我將他貶謫,你上位就賜予她仆射的職務,好讓大臣效力”。 唐太宗隨后找了一點小過失,故意將李世勣貶到了疊州擔任都督,然而李世勣竟然沒有絲毫怨言,立刻走馬上任,以至于唐高宗升遷他為仆射后,李世勣還屢次推辭。
然而李世勣謙遜的性格,卻獲得了唐高宗的信任,一直到669年去世,他被封為太尉,揚州大都督,一生高官厚祿從未斷絕,配享高宗廟庭,和周亞夫形成了鮮明對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