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超凡是中國中醫(yī)科學院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員。周超凡在臨床上對肺系疾病臨床表現(xiàn)為咳嗽的疾病的治療,有很深的造詣。筆者有幸跟從周超凡侍診,將其在臨床治療肺系方法,整理如下。 周超凡認為,咳嗽是一個以癥狀命名的病癥,男女老幼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生,以冬春季節(jié)多見。病程短則數(shù)日,長則數(shù)月,嚴重者甚至常年不愈,對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危害很大??人缘牟∫虿C頗為復雜,凡外感六淫,內(nèi)傷七情,痰氣瘀阻,飲食積滯,房室損傷等皆可致病??人园l(fā)病機制,可分為兩大類:一是外感致咳;二是內(nèi)傷致咳。其病證雖然涉及五臟六腑,但因肺主氣而出聲,脾運濕而生痰,腎主閉藏而納氣,故咳嗽主于肺,而與脾腎關系最為密切。無論導致咳嗽的原因如何,都須病起于肺,或由他臟之病累及于肺始能發(fā)生。在臨床上,咳嗽可細分為10多個證型,它們之中既有共性,又有個性。在共性方面我們探索出一個基本方(通用方):前胡、桔梗、杏仁、黃芩、甘草。在個性方面,又隨證隨癥加減,使之與證型更切合,做到方證對應,藥隨癥變。 1.風寒咳嗽 主要脈癥:咳嗽,痰白而稀,咳聲重濁,發(fā)熱惡寒,無汗,鼻塞流涕,頭痛,身痛,四肢酸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浮緊。 證型:風寒襲肺,肺失宣肅。 治則:疏散風寒,宣肺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荊芥、紫蘇葉、細辛、白浙貝母、清半夏、陳皮。 2.風熱咳嗽 主要脈癥:咳嗽,黃痰而稠,黏滯不爽,發(fā)熱惡寒,熱重寒輕,頭痛,咽喉紅腫疼痛,口干,汗出,鼻塞流濁涕,尿黃,舌邊尖紅,苔黃,脈浮數(shù)。 證型:風熱襲肺,肺失清肅。 治則:清熱散風,宣肺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金銀花、連翹、葉、菊花、薄荷、牛蒡子、浙貝母。 3.暑濕咳嗽 主要脈癥:夏令咳嗽,胸悶痰多,頭暈身倦,發(fā)熱惡寒,頭痛身重,身熱口渴,小便黃赤,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濡數(shù)。 證型:暑濕襲肺,肺氣阻塞。 治則:清暑利濕,宣肺化痰。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廣藿香、佩蘭、厚樸、清半夏、茯苓、蒼術(shù)、蔻仁、砂仁、薏苡仁。 4.火熱咳嗽 主要脈癥:發(fā)熱咳嗽,面紅汗多,煩躁口渴,胸悶氣粗,干咳少痰,甚則痰中帶血,有時便秘,舌質(zhì)紅而干,苔薄黃膩,脈數(shù)有力。 證型:衛(wèi)氣熱盛,肺胃火熾。 治則:清衛(wèi)氣熱,清肺胃火。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金銀花、連翹、梔子、魚腥草、生石膏、知母、竹葉、浙貝母、生大黃。 5.痰濕咳嗽 主要脈癥:咳嗽痰多,色白而黏,易于咳出,食少胸悶,惡心嘔吐,大便時溏,舌質(zhì)淡胖嫩,苔白厚膩,脈濡或滑。 證型:脾虛生濕,痰濕擾肺。 治宜:健脾燥濕,理氣化痰。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陳皮、清半夏、茯苓、白術(shù)、蒼術(shù)、厚樸、薏苡仁。 6.痰熱咳嗽 主要脈癥:發(fā)熱、咳嗽,痰鳴,咳痰黃稠,痰中帶血,胸膈滿悶,胸脅作痛,便干尿黃,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證型:痰熱郁肺,肺失清肅。 治則: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金銀花、黃連、瓜蔞皮、魚腥草、清半夏、浙貝母、知母、陳皮。 7.溫燥咳嗽 主要脈癥:秋溫燥熱,干咳少痰,咳痰不爽,痰中帶血,咳引胸痛,咽干鼻燥,口渴,舌干少津,舌邊尖紅,苔黃,脈滑數(shù)。 證型:溫燥傷肺,肺失清潤。 治則:清肺潤燥,化痰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北沙參、麥冬、瓜蔞、川貝母、牛蒡子、黛蛤散、梔子。 8.涼燥咳嗽 主要脈癥:秋涼驟至,干咳無痰,身熱自汗,喉中燥癢,咳引胸痛,早晚加劇,不能安眠,口干舌燥,便干,神疲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證型:秋涼束肺,燥傷肺津。 治則:潤肺生津,溫肺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去黃芩,酌情選加南沙參、蜜款冬花、蜜遠志、旋覆花、川貝母、當歸、玄參。 9.肝火咳嗽 主要脈癥:氣逆作咳,痰稠難咳,咳聲高亢,胸脅脹滿,心煩易怒,舌邊尖紅,苔薄黃而干,脈弦數(shù)。 證型:肝火犯肺,肺失肅降。 治則:清肝降火,瀉肺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龍膽、青黛、海蛤殼、桑白皮、梔子、玄參。 10.瘀阻肺絡咳嗽 主要脈癥:胸悶刺痛,咳痰帶血或血沫,咳逆倚息不得臥,口唇發(fā)紺,面色晦滯,目眶黎黑,心悸,胸悶刺痛,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沉弦澀或弦遲結(jié)代。 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斑,脈沉弦滯或弦遲結(jié)代。 證型:瘀阻肺絡,氣逆咳嗽。 治則:活血化瘀,降氣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當歸、三七、郁金、瓜蔞皮、葶藶子、紫蘇子、橘絡。 11.肺氣虛咳嗽 主要脈癥:咳聲無力,痰多清稀,神疲乏力,自汗畏風,易于感冒,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 證型:肺氣不足,氣虛咳嗽。 治則:補益肺氣,止咳化痰。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黃芪、太子參、白術(shù)、五味子、仙鶴草、法半夏、紫菀。 12.陰虛咳嗽 主要脈癥:口干咽燥,聲音嘶啞,干咳無痰或少痰,痰中帶血,咳之不爽,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心煩失眠,舌質(zhì)紅,少苔,脈細數(shù)。 證型:肺陰不足,肺失滋潤。 治則:養(yǎng)陰潤肺,寧嗽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北沙參、麥冬、天冬、百合、知母、川貝母、白及粉。 13.肺脾氣虛咳嗽 主要脈癥:咳嗽痰白,少氣懶言,倦怠乏力,動則易汗,胃納不香,食后腹脹,氣短氣促,咳喘無力,易于感冒,大便溏,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 證型:肺脾氣虛,脾虛生痰,痰擾咳嗽。 治則:補肺益脾,化痰止咳。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去黃芩,酌情選加人參、黃芪、炒白術(shù)、茯苓、山藥、當歸、陳皮、五味子。 14.陽虛咳嗽 主要脈癥:咳嗽氣短,動則喘促,或咳時自覺有氣從臍部上奔,咳痰清稀,多泡沫痰,神疲乏力,面白水腫,肢冷汗出,舌質(zhì)淡,苔白,脈沉細。 證型:腎陽虛衰,腎不納氣。 治則:溫腎納氣,溫化痰飲。 藥物:在基本方基礎上,酌情選加制附子、肉桂、干姜、細辛、人參、蛤蚧、五味子、巴戟天。(吳云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