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渭河是孕育了關中平原最為重要的一條河流,其干流自西向東流經甘陜兩省,不僅是黃河最大的一條支流,也是華夏文明起源的流域范圍。渭河全長約818公里,在渭南市潼關縣匯入了黃河主干道,可以說是唐朝以前歷代王朝中最為重視的一條河流。渭河處在黃土高原的邊緣地帶,起南靠秦嶺,北一六盤山棧道在甘肅境內長約316公里,陜西境內長約502公里,整體地世上已六盤山為界,劃分為東西兩個部分,西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東部為關中盆地平原區(qū)。
渭河流域面積約為13.4萬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75.7億立方米,雖然流量看起來不是很多,但每年輸入黃河的泥沙卻高達5.8億噸,約占黃河泥沙總量的1/3總數,體系的分布上來看,其主要的源頭大部分來自于植被稀疏的黃土高原,而森林密布的秦嶺山區(qū)卻并沒有貢獻多少的補給,可以說是幾乎都流向了長江最大的支流漢江,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的話,說明秦嶺的逐級相對靠譜一些,而且北坡垂直陡峭,南坡相對較快,渭河干道主要流經有天水、寶雞、咸陽、西安、渭南等一些重要城市,較大的會晤支流有葫蘆河、涇河以及北洛河,而這其中又以金河的流量最大,泥沙最多,幾乎都是發(fā)源于甘肅境內的隆冬黃土地區(qū)。
涇河作為家喻戶曉的一條河流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單在先秦時期修建了關中最早的水利工程鄭國渠,而且還被譽為是關中地區(qū)的生命之河,尤其在上游的慶陽地區(qū),更是造就了黃土地一大原董志塬。北洛河是渭河水系最長的一條河流,長度約為680公里,主要流經有黃龍山與子午嶺地區(qū)。
其實北洛河也叫漯河,但歷史上往往跟河南境內的洛河相互混淆,所以近代才有了南北漯河的區(qū)分。不過從北洛河匯入渭河的位置來看,北洛河的河道在歷史上也是遷移不定,根據文獻記載,單在明朝以后就有多次直接匯入黃河,直到1947年才固定的注入了渭河,那么渭河的源頭究竟在哪里呢?
如果根據史書記載以及流傳下來的說法,一般是認為在渭源縣西側不遠處的鳥鼠山,但發(fā)源于鳥蜀山的虞河是一條流量很小、經常斷流的干涸水溝,只是因為相傳大禹在這里治水而記載為渭河的源頭,也因此取名為禹河,只是現(xiàn)實中的渭河源頭真的是在這里其實并不是。渭河有三源分別是西源禹河、南源清源河以及東源帖愈合。在這三條河源中,以清源河的水量最大,長度最長,甚至四季流水不斷,是油乎乎山上重度的小溪匯合而成。而且渭河的稱呼是在三條河流交匯以后才正式開始的,所以根據河源唯遠,流量為大的參考,清源河才是渭河真正的源頭,而發(fā)源于鳥鼠山的禹河則是因為歷史文化的傳承,才得以延續(xù)到今天這樣一個說法。
不過既然史書上是以鳥叔汕尾源頭,應該也是有當時的地理因素,可能是因為后來的氣候變化,也可能是因為發(fā)生了地質運動,才改變了原有的地形面貌。就像漢江源頭是曾經的西漢水一樣,因為武都地震的堵塞,才讓西漢水不得已留下了嘉陵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