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27年10月7日,在三河壩分兵的緊要關頭。 一位年逾四十的中年人,站在僅剩兩千多人的隊伍面前。雖然在此前剛剛經(jīng)歷了三天三夜的激戰(zhàn),臉上有掩蓋不住的疲憊,但眼神中卻透露著堅毅。 他說:“我是共產(chǎn)黨員,我有責任把'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在場的兩千多人聽了,勉強聽取了他的意見。 畢竟部隊不是他的,他只是負責指揮。如今大家走投無路,這個老同志說他有辦法,大家姑且跟他干干,看他有什么辦法。 這位中年人就是朱德朱老總。 在部隊面臨一觸即散的境況時,他最先站出來,挑起了這副重擔。
圖|朱德 朱德:排名并不靠前的參與者說起三河壩分兵,一定會將它與發(fā)生在1927年8月1日那場著名的戰(zhàn)役—南昌起義聯(lián)系起來。 在那一年,蔣介石在上海發(fā)動了反革命政變,三個月后,汪精衛(wèi)在武漢分共,大肆屠殺共產(chǎn)黨員和革命群眾。 中國革命處在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共產(chǎn)黨員被迫拿起武器,武裝反抗國民黨的血腥屠殺政策。 7月中旬,中共中央召開會議,做出在南昌舉行暴動的初步?jīng)Q定。 得知暴動的消息,朱德立刻投入到了暴動的準備工作中。 他不停地“拜訪”各方人士,特別是駐南昌的高級軍官,借此機會,了解了南昌及其附近諸軍的部署、人員、武器以及設防與火力配置。 之后,朱德又將偵查的情況仔細地標示在地圖上,并且在27日周恩來秘密到達南昌之后,將這些消息向周恩來一一匯報。
圖|南昌起義前的周恩來 周恩來看到朱德繪的地圖非常滿意地說:“這份兵力分布圖繪得好極了,你為南昌暴動立了頭功?!?/span> 周恩來對朱德是極其信任的,并且對他寄予厚望。 1915年,朱德參加了蔡鍔領導的討袁護國戰(zhàn)爭,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 1922年冬天,朱德和周恩來在德國柏林相識,兩人一見如故。 朱德非常欽佩比自己小十二歲的周恩來,而周恩來被朱德尋求革命真理的決心而感動,并且在日后介紹朱德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 這些周恩來都看在眼里,再加上這次的地圖,在后來評價朱德在南昌起義中所起的作用時,周恩來說:“他是一個很好的參謀和向?qū)??!?/span>
圖|朱德 當時,朱德是南昌市公安局局長,又是軍官教育團團長,并且駐南昌國民黨軍隊的軍官是他的老朋友,部隊里也有他原來在滇軍的同事。 可以說在南昌,沒有人能比朱德更加了解敵人方面的情況了。 根據(jù)前敵委員會的決定,朱德的首要任務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和威望,切斷南長城駐軍長官與部隊的聯(lián)系,使敵人群龍無首。 駐扎在南昌的一萬名敵軍中,第三軍第二十三團和第二十四團是起義部隊最強勁的敵人。 因此,在7月31日下午,朱德便將國民黨軍第23團團長盧澤明、24團團長蕭曰文等發(fā)出邀請,希望他們帶團副前來赴宴。
圖|南昌起義油畫 目的是將這兩個團的指揮官拖住,這樣部隊失去指揮,會對起義產(chǎn)生十分有利的影響。 當天晚上,宴會廳觥籌交錯,然而,外面一場真槍實彈的戰(zhàn)斗正在加緊準備著。 此時的南昌城,已經(jīng)全部戒嚴,埋伏在各指定地點的起義軍戰(zhàn)士們,已經(jīng)把白毛巾纏在左臂上,電筒上貼上紅十字條,快刀拔出皮鞘,子彈壓進槍膛…… 晚上十點鐘,20軍的一個副營長突然風風火火地跑進會場報告說,他接到命令,要求立即解除自己所轄地區(qū)滇軍的武裝,他不知道這件事情該怎么辦。 兩個團長一聽,準備立刻回部隊,朱德見狀,擔心如果再次挽留他們,會讓對方生疑,于是便放他們走了。
圖|朱德在南昌起義時使用的手槍 等到這幾個人走出院門的時候,朱德便拿出手槍,朝著起義軍指揮部跑去,向指揮部報告說:“起義的消息已經(jīng)泄露,不能再等了,要趕快動手!” 8月1日3點,起義的戰(zhàn)斗打響了,起義軍戰(zhàn)士們從各個地區(qū)向預定的目標發(fā)起了猛烈的進攻。而敵23、24兩個主力團由于團長去赴宴還沒有趕回來,沒有總指揮的他們,很快就被消滅。 其他的敵軍也因為毫無戒備,成批地成為了起義軍的俘虜。軍官教育團按照朱德的部署也投入了搜索敵人的戰(zhàn)斗。 經(jīng)過4個多小時的戰(zhàn)斗,敵軍3000多人被全部殲滅,起義軍指揮部的大樓上升起了一面鮮艷的紅旗,象征著南昌起義的勝利,也宣告了人民軍隊的誕生。
圖|南昌起義的主要領導人 朱德雖然也是起義的參與者,他的排名并不是很靠前。 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起義的最高負責人、代表中央的周恩來,接著是起義的總指揮賀龍,然后是前敵總指揮葉挺,他和賀龍的正規(guī)軍成為起義軍主要的依靠對象。 在他們之后,才是朱德。 那時的朱德,只是名義上的總參議、第三軍官教導團的團長,職務低,兵力也不多。 盡管這樣,在整個起義的過程中,朱德卻是至關重要的存在。 他為起義軍提供了許多重要的情況,起到了里應外合的作用,而且朱德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和條件,麻痹和牽制了敵人的指揮官,為起義軍順利消滅敵人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關鍵時刻,朱德站了出來南昌起義成功,使國民黨反攻勢力大為驚恐,因此,周邊的形勢并沒有因為起義勝利而有所好轉,反而情況十分危險。
當時,汪精衛(wèi)武漢國民政府已經(jīng)公開背叛革命,其下屬的第2方面軍主力就在北面120公里外的九江駐扎。 此外,還有3個軍的反動軍隊分別從東、南、西3個方向撲來,起義部隊隨時都有可能遭到敵人的合圍,無論是哪一個,對部隊來說都是一個很大的威脅。 面對如此不利的形勢,前敵委員會決定:起義軍立即按中央原定計劃撤出南昌,南下廣東,實行土地革命,重建革命根據(jù)地,再來一次北伐,以統(tǒng)一全國。 之所以選擇南下,因為那里的農(nóng)民運動正在蓬勃發(fā)展,共產(chǎn)黨在那里有良好的群眾基礎。 而且,占領了汕頭,就有了出??冢梢誀幦〉絿H的援助。
圖|三河壩 因此,參加起義的起義軍并沒有得到休息和整頓,也來不及等待正在路上的部隊,包括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第二方面軍警衛(wèi)團等。 在起義的第三天,起義部隊便匆忙啟程南下。 這一次,朱德被任命為先遣司令,帶著先遣部隊提前兩天踏上南下的征途,勸說滇軍部隊把南下的通道讓開。 因為朱德和滇軍比較熟悉,而在南下的途中,江西地區(qū)國民黨部隊主要都是云南部隊。 朱德后來回憶說:“我從南昌出發(fā),就走在前頭,做政治工作,宣傳工作,尋找糧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惲代英、郭沫若,我們只帶了兩連人,有一些學生,一路宣傳一路走,又是政治隊,又是先遣支隊,又是糧秣隊。”
圖|朱德在三河壩戰(zhàn)役中的指揮所舊址 1927年9月,南昌起義部隊到達了三河壩,經(jīng)過討論,幾位領導人決定:力主取潮汕,留一部分兵力與三河壩監(jiān)視梅縣之敵,再經(jīng)揭陽出興寧、五華取惠州。 主力部隊由周恩來、葉挺、賀龍、劉伯承等同志率領南下,直奔潮汕,奪取海陸豐一帶,爭取獲得一個港口接受可能來自共產(chǎn)國際或者蘇聯(lián)的軍火援助。 而朱德率領的部分兵力則留守在三河壩,阻擊國民黨抄襲起義軍的后路,幾天之后,便可以南下和主力會合。 三河壩分兵,朱德再次承擔起牽制敵人的責任。 當時,朱德率領的“部分兵力”,是第十一軍二十五師和第九教育團,共計4000余人。
圖|《建軍大業(yè)》中,朱德在三河壩戰(zhàn)役前線 在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阻擊之后,部隊傷亡很大,最后僅剩2000多人,而且起義軍被敵軍兩面夾擊,陷入了對方的重重包圍之中。 朱德認為,經(jīng)過三天三夜的頑強阻擊,大量地擊殺敵人、掩護主力進軍潮汕的任務已經(jīng)完成,加上起義軍在激戰(zhàn)中傷亡也很大,為了保存實力,隊伍必須及時撤出戰(zhàn)斗,去追趕主力。 然而,就在隊伍準備撤出時,南下一些失散的官兵跑回來告訴朱德,主力南下作戰(zhàn)失敗,只剩1200余人進入海陸豐地區(qū)。 此外,周恩來、聶榮臻被迫乘船轉移至香港,葉挺去了南陽、賀龍去了湖南,劉伯承去了上海。因此,當時從南部跑回來的一些官兵說:“主力都散了,我們不是主力還在這干什么?我們散伙也算了。”
圖|《建軍大業(yè)》中,駐扎在河對岸的錢大鈞部 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擺在了朱德面前,部隊面臨著一觸即散的架勢。 敵人的大軍壓境,在潮汕和三河壩地區(qū)的國民黨反動軍隊就有五個多師,約有四萬多人。 而我軍剛剛經(jīng)歷了暴動和大大小小的戰(zhàn)爭,部隊的人員也是從各方面會合起來的,又經(jīng)歷的失敗,無論是組織還是思想,都不穩(wěn)定。 就在這關鍵時刻,朱德站了出來,他說:“我是共產(chǎn)黨員,我有責任把'八一’南昌起義的革命種子保留下來,有決心擔起革命重擔,有信心把這支革命隊伍帶出敵人的包圍圈,和同志們團結一起,一直把革命干到底!” 后來很多當時留在三河壩的同志回憶說:“當時,部隊勉強聽取了朱德的意見,非常勉強。因為部隊是葉挺的二十五師,朱德只負責指揮。但是大家又想看看這位老同志有什么辦法。”
圖|朱德 經(jīng)過討論,部隊決定北上,直奔湘南,這一切都是在秘密中進行,這一決定也為這支處于困境而陷入混亂的隊伍指明了出路。 10月16日,部隊到達福建武平,此時部隊還有2500余人。 原本打算從福建沿閩粵邊界北上,然而這個行動很快就被敵人發(fā)覺,敵人立刻派錢大鈞部一個師緊緊尾追。 17日,起義軍擊退了追敵,但部隊本身也受到了很大的傷亡和散失,從原來2500多人變成了1500多人。 隨后,朱德率領著部隊向西北轉進。在轉移過程中,這支部隊面臨的處境依舊十分困難:四面受敵,孤立無援,盡管擺脫了敵軍重兵的尾追,但仍然經(jīng)常受到地主武裝和土匪的襲擊,部隊被迫在小道上前進,在山林中休息。
圖|朱德1916年任護國軍團長時的留影 無法和上級取得聯(lián)系,加上饑寒交迫、疾病流行,部隊的思想一片混亂。 許多經(jīng)不起考驗的人,甚至師長、團長都開始逃走,每個人都在思考著同樣的問題:現(xiàn)在部隊失敗了,到處都是敵人,我們這一支孤軍,沒有給養(yǎng),沒有援兵,應該怎么辦,該到哪里去? 朱德如何保存革命火種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下,朱德為了鞏固這支起義軍余部,保存革命火種,適時地進行了三次整頓。 1927年10月下旬,起義軍來到了江西安遠縣的天心圩。 一天傍晚,朱德召集全體軍官開會,不一會兒,大家陸陸續(xù)續(xù)到達了現(xiàn)場。 朱德慢慢走到人群中間,環(huán)顧四周,然后擺擺手,示意大家坐下。
望著這些和自己一起浴血奮戰(zhàn)的同志,朱德說:“大革命失敗了,我們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的,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span> 說完后,朱德停頓了一下,環(huán)顧著大家,期待著每一個戰(zhàn)友的回答。 而所有的官兵也都低下了頭,沉思著在這吉安娜的時刻,自己該如何選擇。 接著,朱德又啟發(fā)大家,他說:
朱德的話就像火焰一樣,點燃了戰(zhàn)士們的信心,堅定了大家的信仰。 經(jīng)過“贛南三整”之后,部隊的狀況得到了顯著的改善,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困難,特別是食物和彈藥。
圖|朱德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 當時,已近隆冬,但是起義軍穿的仍然是單衣,有的甚至還穿著短褲,打著赤腳,連草鞋都沒有,沒有糧食,官兵常常餓肚子,缺乏藥物,傷員得不到救治。 但朱德和隊伍并沒有放棄,繼續(xù)與反動軍隊斗爭。 在回憶起這段艱苦的歲月時,朱德說:“我們南昌起義部隊當時剩下不到900人,衣服又破爛,身上又臟,人人餓得心發(fā)慌,可是個個頑強戰(zhàn)斗,都是鋼鐵漢、硬骨頭,沒有被困難嚇倒······原來想,有兩百人能共同生存,就能勝利?,F(xiàn)在有好幾百人,我完全有信心,任何帝國主義和軍閥絕不可能消滅我們!相反,只要我們?nèi)嗣駡F結起來,就一定可以打敗強大的反動派!” |
|
|